宋英
瑜伽是一種體育訓練方法,蘊含了哲學、科學和藝術。練習瑜伽可以控制自身的心智和情感,改善身體形態(tài),提高個人氣質,同時能夠減輕心理壓力,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目前很多大學都開展了瑜伽作為體育課程,不僅豐富了校園的體育文化,還促進瑜伽文化的傳播。本文從重視瑜伽理論教學,教學中注重分層教學以及課后組建瑜伽練習俱樂部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
瑜伽是世界范圍內都廣為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各大高校也將瑜伽引入到了體育課程教學當中。大學體育課程的改革不只是對教學方法的改革,還應該包括大學人文教學主線的改革,大學體育課程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審美、人格、道德操守以及社會化都有著獨特的教育作用,能夠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高校瑜伽課程更應該在內容上和內涵上有所延伸,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階段性、層次性的開展適當難度的教學內容,實現(xiàn)瑜伽訓練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1 重視瑜伽理論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瑜伽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的心態(tài)平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鍛煉的習慣。瑜伽教學中教師要更注重對瑜伽文化的教學,使瑜伽文化能夠得到傳播,高校體育引進瑜伽課程,能夠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科學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瑜伽訓練除了要求學生在練習時要掌握標準規(guī)范的動作,還要對瑜伽的理論進行學習,使理論能夠聯(lián)系實際,獲得更好的瑜伽訓練效果。因此,教師在瑜伽課程中要對瑜伽的理論進行滲透,同時教師還需要對瑜伽理論的教學模式加以創(chuàng)新,防止過多的理論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枯燥、無聊,最好是能夠通過對瑜伽的領悟來學習理論知識,從自身的受益情況感悟瑜伽文化的精髓,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熱愛練習瑜伽,對瑜伽生出強烈的學習興趣。例如,所有的學生都希望通過練習瑜伽來獲得健美的身體形態(tài),尤其對于女同學來說,這種意愿更為強烈,但是僅僅憑借枯燥的機械運動訓練很難讓學生產生足夠的興趣,使學生放棄瑜伽訓練。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在瑜伽課程教學中滲透講解瑜伽對身體的好處,從簡單的動作開始訓練,教師通過優(yōu)美的姿態(tài)進行親身示范,講解堅持練習這些動作并配合呼吸能夠產生美容、塑體的功效,在示范時還要為學生講解練習的原則以及注意事項,讓學生對瑜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產生學習瑜伽的動力。學生有了練習瑜伽的興趣后,教師再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更多的有關瑜伽的知識,從而使學生在練習中享受學習瑜伽知識的過程,幫助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調動學生練習瑜伽的熱情。
2 重視分層次的瑜伽教學,提升學生的適應性
目前,大學瑜伽教學主要是運用體位教學方式進行授課,同時在舒緩、輕松的音樂環(huán)境中伴隨著節(jié)奏進行呼吸,緩慢伸展肢體,達到鍛煉的目的。但是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下,很多教師都是采用了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由于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心理狀態(tài)的差異性,導致個別學生不能完全跟上老師的教學節(jié)奏。有些學生的身體柔韌性較好,能夠很輕松地完成老師教授的瑜伽動作,而有一些學生的身體柔韌性較差,身體較為僵硬,在拉伸或者彎曲時動作不能達到規(guī)范動作的標準,從而逐漸與老師的教學進度拉開距離,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就會逐漸減弱,不利于學生的瑜伽課程學習。因此教師要根據每一位學生身體的差異性和心理的差異性進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訓練效果的目的。分層教學是將學生按照身體的基礎情況劃分成不同的教學層次,對每一層次的學生分別布置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這樣做能夠符合學生學習的需要,同時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又體現(xiàn)出了人文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實現(xiàn)針對性的瑜伽教學。例如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基礎層、提升層以及卓越層,教師為每一層的學生分別布置瑜伽訓練任務和目標,在訓練時采取不同的訓練策略。例如基礎層的學生主要以加強身體的柔韌性為主的動作作為訓練內容,例如狗伸展式、貓伸展式以及拜日式動作,配合呼吸來實現(xiàn)身體柔韌性的提升,在這些拉伸性動作練習完畢后再展開難度較大的動作訓練。而對于提升層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性簡單的動作訓練,然后逐漸加大動作難度,例如反弓式、半蓮花坐動作,同時注重動作的規(guī)范性。而卓越層的學生則可以在提升層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調息和冥想,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增加動作練習難度,例如神猴哈努曼式、駱駝式、直角式等動作,以幫助學生進入高難度動作練習階段。教師應該進行贊賞式教學,無論學生的基礎怎么樣,都要對學生加以鼓勵,讓學生充滿練習瑜伽的信心,而不應該打消學生的積極性。
3 開展瑜伽練習俱樂部,延伸瑜伽訓練
大學的體育課程一般以兩個小時作為一次課程,練習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學生在課堂中練習時,除了前期的準備,教師的講授時間,用于練習的時間不是特別充足。課后學生往往因為缺少專用的練習場地以及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不能很好地練習瑜伽。從而使學生逐漸忽略了瑜伽的練習,時間稍長學生便忘記了課上學習的動作要領。因此,為了改善學生因為課后沒有場地而不能練習瑜伽的現(xiàn)狀,教師應該合理設計瑜伽教學的內容和時間,讓學生能夠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練習,同時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讓學生之間能夠相互督促,相互鼓勵,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在學校申請一個專門用于瑜伽練習的教室,并組建瑜伽練習俱樂部,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課余時間自由練習,加強瑜伽的課后訓練,從而保證瑜伽訓練的連貫性。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能夠形成練習團體,并由訓練效果較好的學生進行指導,從而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快速進步。這樣做可以讓學生之間更好的交流溝通,形成良好的瑜伽練習氛圍,促進瑜伽訓練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同時組建瑜伽練習俱樂部也能夠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的文化氛圍,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練習瑜伽的需求,同時也能促進瑜伽文化的傳播,促進瑜伽練習的有效延伸,使瑜伽練習俱樂部成為學生練習瑜伽的另一個教室,滿足學生的練習需求。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課程中開設瑜伽練習,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豐富校園的體育文化。隨著高等教育中體育改革的不斷加深,人文教育的理念不斷深入,教師在教授瑜伽課時,要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分層授課,以滿足不同身體基礎的學生都能夠進行瑜伽的訓練。教學時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實現(xiàn)高效率的課堂練習。教師也可以成立瑜伽練習俱樂部以滿足學生課后練習的需要。只有以改革為契機,深化體育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才能讓學生更加熱愛瑜伽訓練,營造人文教育氛圍。
(作者單位:武漢工程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