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淪陷后,日軍試圖以新聞檢查來控制當?shù)貓蠹?,但愛國報紙相繼以???、“洋旗報”復刊等形式進行抵抗。在汪偽政府到達上海后,報界的生存形勢更為惡劣?!渡陥蟆穲笕粟w君豪見證了“孤島”到“徹底淪陷”的這一段歷史下報界的艱辛抵抗,所著《上海報人的奮斗》記錄了自己歷經(jīng)報紙停刊、被汪偽政府通緝、住館辦報、遷移重慶等過程,成為抗戰(zhàn)研究的一份珍貴的史料。
關鍵詞:趙君豪;《上海報人的奮斗》;《申報》;上海“孤島”;大后方
中圖分類號:G21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4-0068-02
《上海報人的奮斗》為民國報人趙君豪(1900—1966)在1944年于重慶所著。1927年,趙君豪進入《申報》工作。上?!肮聧u”期間,趙君豪及其所在的《申報》一直堅持進行愛國抗日宣傳。日軍占領上海租界后,趙君豪趁亂逃出報館,并在次年輾轉到達重慶,隨后開始寫作此書。
一、《中國近代之報業(yè)》的續(xù)章
趙君豪另一本較有影響力的著作是1938年所著的《中國近代之報業(yè)》。有學者認為《中國近代之報業(yè)》從時間、內容上來說,都可以稱為戈公振《中國報學史》的續(xù)篇[1]。《上海報人的奮斗》則是從1937年國民黨軍隊撤離上海開始,承接《中國近代之報業(yè)》。
從成書目的來看,《中國近代之報業(yè)》是趙君豪深感報紙在精神、物質、內容三方面十余年以來的進步,因而利用《申報》休刊期間寫書記載。而《上海報人的奮斗》則是趙君豪在到達重慶后,一方面重慶人“對上海情形,相當隔膜,所發(fā)出的問題,與事實有若干距離,令人難以置信”,同時又有美國記者對于上海時局的新聞需要,因而著手著書。透過這些線索,可以看出兩本著作之間的連續(xù),可以認為《上海報人的奮斗》是《中國近代之報業(yè)》的續(xù)章。
二、對上海新聞界“前線戰(zhàn)士”的忠實記錄
宣諦之在1942年寫道,上海報人在敵偽包圍之中“犧牲雖然重大,但正義的呼聲絲毫未曾減低其音調”[2]。馬星野也認為上海報人在國民黨軍隊西撤到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的4年間“表現(xiàn)正氣,必將在反侵略的戰(zhàn)爭史上,寫下最光輝的一頁”[3]。《上海報人的奮斗》一個重要的研究價值,就是以一個親歷時局的上海報人的身份呈現(xiàn)抗戰(zhàn)實景。
(一)中外進步報人壯烈的抗爭
上海淪陷后,報界深受兩重壓迫,1939年,朱惺公因公開駁斥汪偽對新聞界發(fā)布的“恐嚇信”而招致報復身亡。1940年汪偽南京政府開張后,更是以“國民政府代理主席、行政院院長”的名義公開發(fā)布了對83人的“通緝令”,新聞界人士占名單49人,而《申報》就有10余人之多?!巴ň兞睢毕氯巳俗晕#把笃靾蟆钡纫仓荒軙簳r停止。
由于被通緝,趙君豪等人住館工作,時間長達18個月?!渡虾笕说膴^斗》記錄了在此期間張似旭、金華亭等熟識報人遇害的前后,同時也展現(xiàn)了被屠殺的新聞界人士范圍之廣,不僅限于名單,“連工友在內,也著實犧牲不少”。
除了迫害國內報人外,外國記者也遭到了恐嚇信、黑名單的摧殘,以至于外國記者出門也被迫攜帶手槍。在日本占領租界后,對外國報人的打擊更甚,美國報人鮑威爾就被逮捕加以苛刑。
(二)進步報館艱難的抵抗策略
“戰(zhàn)爭改變一切,尤以報紙對戰(zhàn)爭的感受性特別強烈?!盵3]汪偽控制上海后,各報館除了應對新聞檢查外,還要應對搶撕報紙、綁架職員等瘋狂舉動。據(jù)趙君豪記載,《申報》遭遇了4次投彈,連路旁的行人也受到牽連死于非命。
為了保護報人,順利出報,在上海淪陷時期,各個報館不得不加強自我保護,如《大美晚報》除了租界的巡捕、法國駐軍的堡壘外,還自己雇用了巡捕,“于這樣警衛(wèi)森嚴之下從事編輯工作,在世界新聞史上,也是未之前聞的”。而1940年9月創(chuàng)刊的《正言報》因為奇特的安防設置,被他描述為“簡直不是一家報館,是一個作戰(zhàn)的壕溝”,而報人則“除應要必須外出接洽者外,終年伏居館內,執(zhí)筆奮斗。凡此情景,與前線將士伏居壕內,執(zhí)槍保衛(wèi)國土者,可媲美而無愧”[4]。
(三)報館在國難時發(fā)揮的社會效益
趙君豪認為報紙是大眾日常生活所必需,尤其在抗戰(zhàn)時期,報紙傳達中央政府不放棄上海、不放棄抗戰(zhàn)的政策。他對進步報紙給予高度評價,如上海淪陷初期租界內愛國報紙的新聞發(fā)布使得“騷動指人心始稍寧靜,社會秩序亦賴以安定”[4],在淪陷后,因洋旗報的出現(xiàn),“孤島報界陣容之完整堅強,較抗戰(zhàn)前實有過之而無不及”[4]。
趙君豪還詳細記敘了《申報》開展的助學金活動。雖然此前報館也常常致力于文化事業(yè),但助學金制度在戰(zhàn)時而言,不論是方式還是效果都顯得不同。其妻回憶,助學金制度是趙君豪在《申報》總編輯任內首創(chuàng)的,其后上海各報紛紛模仿,數(shù)十年間為國家造就了大量人才[5]。助學金到趙君豪離開報館共辦理了4屆,所引起的幫扶效果和社會反響大大超過報館人員的預期。趙君豪認為,這是同胞“愛國家愛民族的鐵證”,捐助助學金“是在替國家出力,為社會培養(yǎng)青年,在意義上是具有若干價值的”。
三、報人內遷大后方的縮影
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國土接連淪陷,國家的政治、教育、工業(yè)陸續(xù)西遷,新聞業(yè)同樣在炮火中緊急轉移設備紙張,轉移報人。淪陷區(qū)報紙相繼停刊后,報人處于失業(yè)或半失業(yè)狀態(tài),更不得不西遷避禍。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占領上海租界及香港、澳門,則是文化機構和文化名人遷移的最后一個高潮[6]。
趙君豪離滬之時武漢已失守,只能輾轉而行。不得不提的是,由于趙君豪長期擔任《旅行雜志》的總編輯,與該雜志所屬的中國旅行社往來密切,各界交友廣泛,因此對于路線的安排、行程中得到的幫助已經(jīng)遠超一般群眾之上,但在他這段親友13人,長達3個月、跨越10個省的遷移之行里,仍然可窺見中國新聞史上淪陷區(qū)報人在這場被動大遷移中的無奈與辛勞。
(一)后方蓬勃發(fā)展的報業(yè)
趙君豪對于行程中各地區(qū)的報業(yè)進行了一定的描寫。安徽屯溪的報人被他稱為“站在東南新聞界的最前線”,經(jīng)營的《中央日報》內容精彩,評論異常鋒利。在衡陽,趙君豪讀到了8年不見的《東南日報》,在桂林,他還參觀了《大公報》報社。雖然路程匆忙,加上趙君豪記敘的篇幅有限,不能從他的內容中窺見更多的后方報業(yè)發(fā)展情況,但從這些記敘中可以肯定的是,大后方報業(yè)正在以有力的內容來宣傳全民族抗戰(zhàn),鼓動勝利的信心。
(二)憂思與信心并存的學術旅行
趙君豪通過《旅行雜志》,開創(chuàng)了圖文并茂、生動翔實的游記寫作風格,他認為“旅行雜志所貢獻于讀者的,是希望每個人于披讀之余,注意到地理和人文所表現(xiàn)出的事實,激發(fā)愛國之心情”[7]??箲?zhàn)爆發(fā)后,國人從淪陷區(qū)流離遷徙的游記都被《旅行雜志》刊登,“凡足以激發(fā)民族意識,振奮人心,與夫加強信念者,靡不為之揚載”,同時,編輯部還要求“以途程食宿之事,節(jié)省費用之方,詳為敘列投寄本志”[8]。因此,在記敘自己的遷移時,趙君豪也延續(xù)著雜志所倡導的學術旅行,一些章節(jié)還刊登在《旅行雜志》上。《上海報人的奮斗》里,有路途的風景艱險,也有各階層的民眾。通過對淪陷上海和充滿希望的大后方的對比,趙君豪意在激發(fā)讀者愛國守國、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
四、對《上海報人的奮斗》的評價
嚴格說來,《上海報人的奮斗》相對于趙君豪之前所著的《中國近代之報業(yè)》,理論色彩缺乏,并不是一本正規(guī)的新聞史研究作品,有學者也認為實質上這是一篇長篇新聞通訊[9]。毫無疑問,作為一個從事新聞事業(yè),又進行過新聞教學的人,趙君豪更希望賦予著作以真實、實用的意義,記錄時代中新聞工作者和上海市民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時刻。當時有讀者評論“把別人看到的零碎的、片段的上?!庇糜H身經(jīng)歷完整地、有聲有色地寫出來,“覺得更親切,更有味,和更被感動的”[10]。但由于書中內容更多是對個人經(jīng)歷的描寫,也引起他人“接近自我宣傳”的質疑,甚至是“最苛刻的評論,只有一句話:‘這是你的奮斗’”。
此外,在該書的內容中,趙君豪無不充滿肯定地描述提供幫助的外國企業(yè)家,庇護難民的天主教徒,以及外國記者遭遇摧殘的經(jīng)過,甚至對管理上海新聞界的工部局也抱有感激與同情;但無論是對當時在上海的地下報刊,還是與共產黨相關的報刊、報人,都是缺少描述的。從當時的背景來看,國民黨正在加強對文化界的控制,謹防共產主義思想的滲透,而作者本身的政治傾向也表現(xiàn)其中。因此,在對上??箲?zhàn)時期的新聞界進行學術研究時,本書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但尚不能完整呈現(xiàn)各方勢力的抗爭情況。
五、結語
在上海淪陷期間,敵偽對愛國報界一心毀之而后快,當租界也淪為鐵蹄之下時,敵偽更是急不可待地扶植偽報、偽記者公會。但熱愛國家、祈盼勝利的進步報人以文字為武器、以生命為代價與之抗爭。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通令褒獎的新聞界烈士,上海一地即達15名之多。他們的工作贏得了廣大讀者的信任和愛護,而他們所作出奮斗和犧牲之悲壯,永遠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永遠值得人們紀念。
參考文獻:
[1] 李清棟,曹立新.評趙君豪的《中國近代之報業(y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7(5):61-63.
[2] 宣諦之.一年以來中國新聞界大事記[J].中國新聞學會年刊,1942(9):67.
[3] 馬星野.抗戰(zhàn)七年來的新聞事業(yè)[J].文化先鋒,1945,4(17):3+5.
[4] 馮有真.抗戰(zhàn)以來之上海新聞事業(yè)[J].中國新聞學會年刊,1942(9):70+72.
[5] 吳靜波.痛苦君豪[J].自由談,1966,17(12):9.
[6] 張瑾,龍海.抗戰(zhàn)內遷大移民[J].紅巖春秋,2006(03):24-25.
[7] 趙君豪.歲首獻詞[J].旅行雜志,1938(1):目錄頁.
[8] 編者.歲首獻詞[J].旅行雜志,1940(1):27.
[9] 李清棟.實用新聞思維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90.
[10] 秋明.讀了上海報人的奮斗以后[J].中央周刊,1944,6(41-42):48-52.
作者簡介:左宏(1991—),女,重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近代新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