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生
對學生,我們一向是既滿腔熱情,充分信任,又嚴格要求,積極引導。要把馬克思主義世界的教育同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教育結合起來。這一句話對學校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的學校思想教育,既要幫助學生認識今天,探索明天,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教育,又要幫助學生了解過去,認識昨天,對學生進行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必須立足于一代新人的培養(yǎng)和造就,立足于人的現代化、人的和諧發(fā)展、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與學校學生思想教育的關系,運用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學生應是當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歷史的反思,現實的啟示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的精華,至今仍大放異彩。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尋找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原因,人們發(fā)現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對于東亞經濟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盡管人們對“21世紀將是儒家文化的世紀”多持懷疑態(tài)度,但中國傳統文化將對21世紀的世界產生較大影響則已有共識。
二、豐富的內涵,不竭的源泉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積淀而成的生存式樣系統,具有集成性和延續(xù)性的特點,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它又會產生變遷與轉換,并在社會中發(fā)揮著規(guī)范、類聚乃至再生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代轉換意義,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已經成為當代學校思想教育不竭的源泉。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顯著標志,也是人生的重要道德準則。從《戰(zhàn)國策》、《漢書》中提到的“愛國”和“愛國如家”的觀點,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族意識;從《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鍵奮進的民族精神,到‘顧炎武所主張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意識;從孟子“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到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性格,這些對民族共同命運的關注與支持,對祖國熱愛的濃厚感情,勇于為祖國昌盛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中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今天,愛國主義與熱愛社會主義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對于青少年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以義制利”“義以為上”的重義輕利精神
傳統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在義利關系問題上“以義制利”“義以為上”的義利關系準則。主張“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義以為上”。在義利發(fā)生矛盾而二者不可兼得時,則舍利而從義?!?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行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薄案欢汕笠?,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庇纱丝梢?,傳統文化中的“以義制利”既不可能是純粹的利已主義,也不是純粹的利他主義。在孔子孟子看來,只要是符合“義”的“利”,不但不應回避,反而應努力去爭取。況且事關老百姓的“利”應“因民之利而利之”??傊?,傳統文化在義利觀上,還不是卑利、賤利,根本思想是“以義制利”,而不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在今天,我們給“義”和“利”注入新時代的內容,進行現代化詮釋,更應該以重義輕利的思想來教育青少年學生,從而來制約和弱化消極因素的影響,抵制拜金主義。
3.“盡心知性,止于至善”的修身精神
儒學經典《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本褪钦f要把一個人自己內在所有善的本性闡發(fā)出來,并用善良本性去愛人,去教化和感化他人,從而實現和完成“至善”的理想。《大學》又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闭J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的基礎。在傳統文化看來,修身是一種相當克已的人生實踐形式,不具備近似嚴酷的犧牲精神是不可能達到完善其自我修養(yǎng)的目的的。同時,強化人的自我修養(yǎng),以修身正其行,又并不是不可能的人生實踐行為,這就要求人們在自己的人生實踐初始階段,注意加強自己和德性修煉。講求“仁”、“義”,追求“智”、“信”。在待人處事上,與人為善,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傳統美德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青少年學生個體完美人格的養(yǎng)成具有重大意義。
4.“普通和諧”與“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和諧、包容精神
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論語》中強調“禮之用,和為貴”,這是一種強調不同事物、因素、成分有機結合、適度調理的思想。“普通和諧”包括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自我心身內外的和諧,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為了構筑和諧,傳統文化進行了不懈的理論探索和實踐規(guī)范?!暗匦欣ぃ右院竦螺d物”強調兼容并包的寬容精神,達到“天人合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父慈子孝”、“父兄弟悌”,以達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提出 “蓋崇德莫大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無私,無私莫重乎寡欲,是故君子安其身而動,易其身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篤其志而后行?!薄肮蕦嬇钍?,隱巷陋,披知褐,茹藜藿,環(huán)境而居,易衣而出,茍存乎道,非不安也?!币詷诽彀裁_到一種自我身心內外和諧的境界。剔除和諧及包容中的一團和氣、不講原則等消極面,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視人與人、人與集體和國家之間的和諧關系的層面,對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集體主義精神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合理地揚棄,批判地繼承
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斗中的地位》中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寶貴的遺產?!敝袊鴤鹘y文化中的精華,至今仍大放異彩,許多積極的成份對我們在學生中開展思想教育仍有許多的啟迪。
對優(yōu)秀部分要進行認真的弘揚,對精華與糟粕相交織在一起的部分,要認真尋找其合理內核,吸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和揚棄,目的是為了繼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文化。因此,對傳統文化的合理揚棄、批判地繼承,無疑會有助于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會增強我們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無疑會有助于我們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