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不斷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存在新的社會現(xiàn)象。父母與子女在代際溝通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問題,而這其中便包含對雙方面子的維護與協(xié)商。本文從“喪文化”入手,聚焦青年子女與中年父母之間的代際溝通效果,為當前時代背景下的面子理論發(fā)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面子理論;代際溝通;人際傳播;“喪文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3-0104-01
一、“喪文化”現(xiàn)象
2017年4月28日,“喪茶”奶茶店在上海開業(yè),該店采取快閃店的形式,店內滾動播放致郁系電影如《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百元之戀》。“喪茶”的店員不直視客人,一直板著臉,絲毫不會微笑。杯子上更是寫著“喝完請勿在店內自殺”的標語。這家奶茶店充滿了負能量和“毒雞湯”,菜單名字也喪氣滿滿:“浪費生命綠茶”“你不是一無是處你還有病啊烏龍茶”“混吃等死奶綠”“碌碌無為紅茶”等?!皢什琛被鸨耐瑫r,“葛優(yōu)躺”、《馬男波杰克》、鮑比希爾等“喪文化”代表也正在互聯(lián)網上迅速走紅,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一時間,年輕人的流行標簽“小確幸”被新詞“小確喪”所取代。
“小確喪”一詞指微小而確實的頹喪,是“小確幸”的反轉。人們使用“小確幸”這個詞來表示生活中微小但確定的幸福,比如新網購的東西當天快遞就到了,每次搭乘地鐵都可以找到座位。相對,小而確定的沮喪時刻就精準地概括了人們大部分不快樂的日常生活。像是工作可以完成但每天都要加班,有喜歡自己的人卻從來都不是自己喜歡的,那些持續(xù)發(fā)生不會消失也不會帶來重大后果的煩惱便被稱為“小確喪”。
杜駿飛將“喪文化”現(xiàn)象解釋為青年群體的習得性無助與自我反諷。本文不再對“喪文化”的成因與表現(xiàn)進行展開描述,而是借助面子理論,對“喪文化”在代際溝通中所產生的面子行為提出一些新的思考。[1]
二、代際溝通中的面子理論
(一)“丟面子”與“傷面子”
網絡的海量性和移動社交的及時性,使得人們的觀點和態(tài)度能夠得到更加公開的表達,也正是網絡傳播的這種特性給人們帶來了雙向互動的可能。人們不僅可以自由地發(fā)表意見,還能夠了解他人的動態(tài)。以“喪文化”為例,青年群體所使用的“喪文化”語錄,例如“咸魚翻身,還是咸魚”“今天解決不了的事情,明天可能還是解決不了”的公開發(fā)布,讓許多原本不了解這些想法的人聽到了這些聲音。在這樣的過程中,傳播者大多是作為子女的青年人,而這些公開信息的接收者卻是整個社會,其中便包括中年家長。作為青年亞文化中的一員的“喪文化”現(xiàn)象,表現(xiàn)的是青年群體的精神現(xiàn)狀和文化實踐,盡管并不對中心價值構成事實上的對抗,但也帶有顛覆和抵抗主流文化的傾向。對于主流文化已經在其心里根深蒂固的家長群體而言,“喪文化”無疑是一種反抗。由于網絡的公開性以及大眾媒體的報道或評論,如果中年家長得知自己的子女也是其中的一分子,同時對比其他合己心意的他人子女,便會產生一種“丟面子”的心理。這是以對“喪文化”的不認可和對子女超出了自己“安排”的道路的不滿為前提的一種心理活動?!皝G面子”實際上就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打臉”?!皢饰幕痹诤艽蟪潭壬象w現(xiàn)了青年群體的自我嘲諷,即青年群體自己標榜自己很“喪”。這體現(xiàn)出青年對社會所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固定標簽的強烈拒絕,本質上是一種對主流意識的叛逆和反抗。這在家長群體看來,便產生出一種“我教育的孩子怎么能說這種話”的心態(tài)?!皝G面子”的心理便是由此產生的。[2]
出于青年子女和中年家長之間的代際鴻溝等多種原因,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時常出現(xiàn)分歧。而家長群體為了對其話語權威地位進行維護,大部分家長都會對子女進行呵責與訓斥。而這樣一種不理解,對于青年子女而言往往造成一種“傷面子”的感受。尤其是在意見表達更加公開的網絡時代,這種“傷面子”的感覺,即口語交際中的“跌面兒”情緒會得到放大。依舊以“喪文化”為例:在“喪文化”興起的初期,《光明日報》的夏之焱便曾發(fā)文批評。他認為“喪文化”的流行使本是“七八點鐘的太陽”的青年人,一下子在大眾心中變成了形容枯槁、志向全無的“行尸走肉”。對此,他發(fā)出了“引導青年人遠離‘喪文化’侵蝕”的呼吁。
(二)“奪面子”與“爭面子”
對于“丟面子”和“傷面子”,也存在相對應的維護策略,即中年家長的“奪面子”以及青年子女的“爭面子”。“奪面子”是一種以維護家長話語權威為動機的強制需要。家長群體往往借助自身在家庭代際中的地位,對面子進行維護。所謂“奪面子”,便是中年家長主動進行的對話語權的爭奪,他們的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維護面子、維護權威。這在“喪文化”現(xiàn)象體現(xiàn)為部分家長群體對青年子女不加辨析的批評與反對。[3]
而“爭面子”即爭取面子,是對自身面子的一種爭取。這樣的一種爭取方式并不是青年群體主動要求的,而是在代際溝通過程中的一種無奈。協(xié)商的無望使得青年子女放棄了說服中年父母的初始愿望,他們希望在對話結束時能夠守住自己應該被尊重的權利。因此,他們試圖在與中年父母的代際溝通中能夠爭取這樣一種基本權利,在“喪文化”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青年群體面對眾多聲討,并沒有選擇順從和改變,而是在線上與線下都更多地豐富了“喪”的表現(xiàn)形式。從最初“葛優(yōu)躺”躥紅,到動畫《馬男波杰克》走紅,再到電視劇《四重奏》熱播,從“喪茶”快閃店,到“沒希望酸奶”的創(chuàng)意,再到“愛無能小酒館”的開業(yè),除了商家的借勢營銷,更是青年群體借助不同方式對“喪文化”的表達。青年群體對于自身面子的爭取便是通過這些形式展開的。
(三)積極面子、消極面子的劃分依舊適用
面子協(xié)商理論中對于積極面子與消極面子的劃分,在面子行為的代際表現(xiàn)中依舊適用。中年家長的“丟面子”和“奪面子”是一種積極的面子,即主動的面子。這是因為這類面子是家長群體的主觀需要,他們主動維護并且要求青年子女協(xié)助。而青年子女的“傷面子”與“爭面子”則是一種消極的面子,即被動的面子。這是因為這類面子只是需要得到對方的承認,而不是完全的支持與擁護。這是對意義爭奪無效而被動改變的結果。
三、結語
“面子”的使用不僅僅在中國社會存在,也在西方社會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距離戈夫曼面子理論的提出已有近60年的時間,通過相關學者對理論的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已經有了第二代面子理論、第三代面子理論??梢姡懊孀印贝嬖谟谖覀兊纳钪?,更影響著我們的交流方式。
而家庭代際關系,是一個人從出生便獲得的一種社會關系,與家庭成員進行有效溝通是家庭成員彼此理解的重要途徑。代際關系的和諧依靠代際溝通的順利進行,而代際關系的和諧也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變遷。面子不單單存在于社會距離遠的對話主體之間,其在家庭這種親密關系中依舊占據(jù)著重要位置。面子行為的代際表現(xiàn)不僅體現(xiàn)在“喪文化”現(xiàn)象中,更體現(xiàn)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從出生以來與父母意見的每一次交鋒、父母對子女行為的每一次評價,面子的維護時時刻刻都存在。因此,我們在家庭這樣一個初級群體之中,討論中年父母與青年子女在人際傳播時的面子行為便尤為重要。
隨著移動社交媒體的發(fā)展,傳播更加具有公開性,面子的保全不再局限于會話雙方的場景,更體現(xiàn)在公開傳播的結果中。作為社會意義的建構之物,面子不僅是代際日常交往的傳播中介,更是人們生活的共同追求。我們應當認識到,代際傳播并非一個僅僅涉及信息傳遞和接收的過程,也不僅僅是一種共享思想的過程,更是雙方建構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萬婧.中西方跨文化傳播中的面子協(xié)商——以馬噶爾尼使華事件為例[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2(04):128-132.
[2] 朱曉潔.話語交際中面子協(xié)商行為研究及意義[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31(01):119-123.
[3] 吳予敏.跨文化傳播的研究領域與現(xiàn)實關切[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1):75-81.
作者簡介:王曉慧(1996—),女,山東淄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營銷傳播,人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