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星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語言能力就是用語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語言知識、語言意識和語感、語言技能、交際策略等等;思維品質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斷、理性表達、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等活動。文化意識重點在于理解各國文化內涵,比較異同,汲取精華,尊重差異等方面。學習能力主要包括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和情感策略。英語學科素質教育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語言實踐活動去發(fā)展英語語言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思想道德品質。英語教學應強調使學生形成以交際能力為核心的英語語言運用素質。教師應注意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營造一個能進行交際實踐的學習環(huán)境,并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手段,努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自主學習模式.但就目前的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情況來看,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課堂教學過于注重語言能力培養(yǎng),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不夠。思維品質是指個體在思維活動中智力特征的表現(xiàn),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思維活動上表現(xiàn)的差異,英語教師應該在學生掌握各種句型、詞匯、語法的基礎上,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應試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英語思維的品質。而當下的英語課堂,迫于升學壓力,教師過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視了英語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學生只會做題、考試,相應的口語交際能力和綜合運用的能力較弱,這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不利。
二、教師關注“教”多余“學”。教學是一門藝術,它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應當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并尊重差異,以人為本進行教學,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目前英語課堂的教學現(xiàn)狀確不盡如人意,教師一味的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很少甚至完全不考慮學情,導致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的更累而教學效果卻不佳。
三、教學活動呈“碎片化”,缺乏整合。創(chuàng)設情境是英語教學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一個操作性強的情境可以將學生帶入到真實的英語學習氛圍中盡情汲取知識,但是一個虛假的情境或是“碎片化”的活動很難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之中,學生只能機械的完成一個個的練習,并不會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更不用說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了。基于以上的問題,我有以下的改進建議:
1、聚焦課堂,增強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為學生的一生發(fā)展奠定基礎。課堂是學生汲取知識的最佳場所,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1).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小組合作是教師放手讓學生自由探索、積極思考的有效方式,通過這一方法可以讓學生積極思考與合作,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2).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教學是一門慢的藝術,教師不能急于求成,當學生的答案不符合標準答案時,教師可以加以引導,而不是教師直接說出正確答案;當學生可以自己總結規(guī)律時,教師可以靜靜等待學生的答案...(3).結合文本,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英語教材的編寫是有規(guī)律的,教師可以研究每一冊教材和每一冊教材的每個單元之間的關聯(lián)。比如PEP英語教材中的“職業(yè)”這一話題,四年級和六年級都出現(xiàn)了,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這一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便于學生思考。(4).注重過程性評價,尊重個體發(fā)展。每個孩子的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應當理解并充分的尊重他們,面對優(yōu)秀的孩子教師一般不會吝惜獎勵,但是面對一些令教師們“頭疼”的學生,也應當適時的給與肯定與獎勵,促進他們長遠的發(fā)展。(5).啟發(fā)豐富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性。例如PEP教材六年級下冊Unit1 Read and write這個故事,看上去是很簡單可笑的故事,但是細細思考,卻可以得出很多更深層次的意義。比如Old Tree給Little Duck解釋的滑稽的理由,也許這是Old Tree想讓Little Duck自己發(fā)現(xiàn)事實的真相,才不惜說了一個錯誤荒唐的理由;也許是Old Tree故意這樣說,想讓Little Duck永葆童心。所以,小學英語的課文也許非常簡單,但是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從中挖掘,體會更深層次的意義,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3、提高學習興趣。(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小學生而言,對一門課程有興趣才會促使他們認真學習,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是緊密聯(lián)系小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的。教師在課堂應當突出思想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實用性、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充分應用教材中的歌謠、小詩、游戲、任務、涂色等活動,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課堂中感知語言、習得語言。(2).學習方式應走向整合、關聯(lián)、發(fā)展的課程,實現(xiàn)對語言的深度學習。通過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碎片化學習像整合化、情景化和結構化學習的轉變,學科知識為本向學科育人為本的轉變。學習方式不僅包括“怎么學”,還有“為什么學”和“學什么”。(3).融合學科內容。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科之間的整合。學生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滿足人際交往的需要,也是為了用英語獲取各方面的信息,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所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讓學生結束到自然科學、社會文化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們的世界。比如PEP教材四年級上冊RECYCLE2的主情景圖是圣誕節(jié),教師可以以此作為契機,給學生講述一些圣誕節(jié)的知識,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匯報。
學習就是生活,課堂就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生活的,在課堂中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世界,共同建構意義、探究意義,解決問題的課堂。學習在課堂,通過課程內容讓學生內化于心,通過學科活動讓學生的素養(yǎng)得以體現(xiàn),外化于形,知行合一,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