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
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強調“度”的問題,這個“度”是對分寸的拿捏,能夠體現(xiàn)一個人的處事能力。成語“過猶不及”是對“度”和分寸的一種評判,那么它有哪些深意呢?下面一起學習。
■成語出處
“過猶不及”出自《論語·先進》,原文如下: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p>
子貢問孔子:“顓孫師和卜商哪一個更有德行?”孔子回答說:“顓孫師過度,卜商沒達到?!弊迂曊f:“既然這樣,那么顓孫師強些嗎?”孔子回答說:“過度和沒達到是一樣的。”
■成語釋義
“過猶不及”意思是事情做得過度與做得不夠是一樣的,都是不合適的。
■成語探究
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用到“及”這個字,它主要有兩個義項,一個是動詞“達到”,一個是連詞“和”。探究“及”的本義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成語“過猶不及”。
“及”的甲骨文寫作“■”“■”,金文寫作“■”“■”,字形由一個側立的人和一只手組成,像一只手抓住一個人的小腿,表示趕上、到達的意思,這是它的本義,一直沿用至今。
從分析來看,“過猶不及”中的“及”正是運用了它的本義?,F(xiàn)在考試眾多,經(jīng)常聽到“及格”這個詞,也是取的“及”的本義。
此外,“過猶不及”這個成語還有著深層的文化和思想內涵。“過猶不及”的觀點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一個體現(xiàn)。很多人把“中庸”理解為“平庸”,這是對儒家思想的不了解,是望文生義,是不準確的。對“中庸”的內涵,《中庸章句》中有很好的詮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笨鬃诱f:“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意思是說,中庸思想是最高的德行,大家缺乏這種德行很久了。朱熹進一步申說:“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故惟中庸之德為至?!爆F(xiàn)實生活中種種問題的出現(xiàn),正是“過”和“不及”引起的。先賢圣人在數(shù)千年前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用他們的智慧探尋著達到適度的理論和方法,“中庸”思想便是其中之一。
■成語拓展
與“及”相關的成語還有很多,如“望塵莫及”“力所能及”“推己及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