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雨
以桑為記
這個城市收留我二十年之后,也收留了一棵桑樹。桑樹被安頓在我們小區(qū)圍墻邊的綠化帶上。我在一篇散文里,叫它“飛來的野樹”。
我遛彎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馬路對過一座廢棄的廠房邊上,也有一棵野桑樹。身量、相貌跟我們小區(qū)的神似。我們小區(qū)的桑樹,結(jié)滿桑葚;對過的一棵,卻一個葚子也不見。莫非,桑樹也有男樹和女樹?
野桑樹十二歲。樹梢跟四樓平齊,身長十米開外。冠如華蓋,方圓二十平方米之內(nèi)絕對遮天蔽日。今年,女桑樹結(jié)的葚子格外多。它長大了,天天跟對過的男桑樹眉來眼去,或許早就過在一起了。桑樹家辦婚事,也不給咱發(fā)個請柬,辦桌喜宴,真是不夠意思。
五黃六月,麥黃風(fēng)一吹,每天早晨樹下人行道上都是一地桑葚。
葚子這東西挺好玩,紫紅紫黑的,據(jù)說跟人的腎臟有點相似,可以補腎。古人造“?!弊謺r,一定正在撿拾滿地的葚子?!吧!弊?,木頭之上,堆積的三個“又”,就是葚子的簡筆畫圖。那時候,人類尚處于采集時代,農(nóng)耕文明的燭光才撕開一點點光亮,向前,道阻且長。據(jù)我推斷,《山海經(jīng)》中透露的桑樹崇拜情結(jié)說明,桑樹為人類采集時代的重要奉獻者。桑葚,味道甘美,可以提供糖分;桑蠶,柔軟易捕捉,可以提供高蛋白;嫩桑葉,鮮嫩多汁,聊可度春荒。
有一個種族在桑林定居下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是個善于說故事的種族,在桑林,他們說了一個故事:羲和生了太陽,天亮之前,她在桑林附近的河邊給太陽洗澡。太陽洗完澡就被放在東邊桑樹上。后來,桑樹附近形成一個以桑為記的聚落。桑樹聚落的后代,以“桑梓”代指家鄉(xiāng)。
有多少人指望著以一棵桑樹為記,在多少年后落葉歸根?,F(xiàn)在,桑樹卻已經(jīng)移民,并且成功落戶本城。
不如每天撿一盤桑葚,美美享用吧。
領(lǐng)到牙了嗎?
你家領(lǐng)到牙了嗎?傳達室?guī)煾祮?。我一愣怔,然后忍不住樂?/p>
小區(qū)居民車輛過桿電子化管理,嚷嚷了一年。一年間,私家車一天多似一天,有時候連樓宇門口都泊了車,出樓,得先跟車陣周旋一番。有的車騎跨在便道和區(qū)間路之間,稍不留神,就可能擦蹭。有一次,一輛停著的小紅車尾部被頂,車主出差一周回來才發(fā)現(xiàn)。傳達室有錄像,女車主一分鐘一分鐘倒著看,從上午看到下午,又從下午看到后夜,看得看大門師傅都跟著她打哈欠。當(dāng)她老人家意志就要崩潰時,肇事車終于出現(xiàn)。
火柴盒般的樓,火柴盒樣的車,疊在空中,鋪滿地上。人把自己裝在盒子里,進門出門,就是從一個靜止的盒子倒騰到一個長著腿的盒子。
為控制外來的盒子進院,我們決定為合法的盒子驗明正身,并且裝上一顆牙,準(zhǔn)確地說叫藍牙。有了這顆先進的電子牙,只要它嫣然一笑,小區(qū)門口的電子桿就自動感應(yīng),輕快地升起并且在適當(dāng)?shù)臅r間之后自動落下。
領(lǐng)牙的手續(xù)在傳達室辦理,需要戶口本、行車本和房產(chǎn)本。我家先生開玩笑,三本一定要不離手、不離眼,這可是咱家最重要的文件啊。我說,憑這些重要文件來決定一顆牙的合法性,這顆牙就不只是四十五元工本費那么簡單了。
本小區(qū)居民最近見面打招呼,不再問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之類老土的問題。最時鮮的問候語是:你家領(lǐng)到牙了嗎?
街路
俗話說,不給你點顏色看看,你就不知道馬王爺長著三只眼。昨天晚上,這天兒,就是馬王爺。今天繼續(xù)。緣由,數(shù)伏了。
幾天前街邊貼了安民告示,市莊路中華大街至北新街段封閉施工,工期從7月18日至8月底。安民告示不安民,看了,心里咯噔一下子,路封了,就得繞,一繞就得多出一公里多的車程,且是沒有樹蔭兒的。我的坐騎是兩個輪的單車,單車,大太陽底下多騎一千米,人的汗毛眼就得多甩多少個汗珠子。轉(zhuǎn)念一想,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咱不是正想著法子玩出汗呢,這是多好的機會。
臨了,封閉施工開始時間延期三天。工人們倒是進場了,裝移動鋼板房兒,壘伙房,給移動鋼板房底下墊的空心磚抹水泥,一點一點的,工地休息區(qū)就有了些模樣。比起以前的苫布窩棚,鋼板房是個進步,起碼,進進出出的不用貓著腰了。可這大伏天的,鋼板房要是不開空調(diào),那不就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大鋼鍋呀。每間房子,主機倒是安著,就是不知道怎么個開法兒,但愿時時可開吧。對了,怎么沒見廁所呢,幾十口子人,一個工地一待四十多天,他們到哪里去方便?正搭建鋼板房的時候,我散步路過,聽到圍擋內(nèi)一種液體撞擊搪瓷容器的聲音,跟夏衍先生《包身工》中描繪的聲音十分相似。過了一會兒,有個中年人提溜著褲子轉(zhuǎn)到圍擋外面。
天天經(jīng)過的街路,從上次封閉施工重修,到現(xiàn)在快十年了。十年,我們消遣完了一條路。光陰,也把每個人給消遣了十年。
記得有個夏天,這條路上開始流行燒烤。每當(dāng)橘黃的街燈篩下槐葉斑駁的一地細影,半截人行道便成了歡樂大食堂。有個冬天,下了老厚的雪,我改成走班,每天傍晚,一個穿粉色羽絨服的媽媽牽著同樣穿粉色羽絨服的小女兒,在雪泥里奔跑。有一個春天,一個叫王月的女孩,在這條街道的樹疤上,畫下被我命名為“樹洞畫”的十幾幅動物、山水畫。王月一度成為網(wǎng)紅。有一個秋天,這條街要新起一個叫作華寧春天的樓盤,大拆遷、拉建筑垃圾的大卡車晝潛夜出,路的幾個破洞洞上架起厚厚的鋼板,我稱之為路的補丁。
如果不是路面實在太爛,今年的街路還算是蠻漂亮的。當(dāng)初栽的國槐都長大了,兩邊的道樹、樹冠相接,搭起一個天然的大涼棚。進入6月,鵝黃的槐花一串一串綴滿花枝,這條街就是一條花街。風(fēng)起,一陣槐花雨,落在人的頭上、肩上,到了家抖落抖落,心里也漾起一絲美美的漣漪。只是苦了清潔工,無數(shù)次花雨,無數(shù)朵落花,活計,是怎么也干不完了。
最近,街路上,我遇到一個賣白吉饃的師傅。四十多歲的樣子,中等身材,人堆里挑不出來的一個普通人??伤臄傋硬黄胀?,因為他的白吉饃是有品牌的,那就是他的名字曹志遠。白底紅字,曹志遠白吉饃,二百米開外這招牌就能看得到。為了搭訕采訪,我買了他一個饃。沒想到,他的饃脆香,臘汁肉給的分量那叫一個足。曹先生說,他是江西人,來石家莊有年頭了,主業(yè)是給大工程上做門窗。這兩年,沒攬到幾個生意,就賣白吉饃掙生活費。他說,家人過年都回江,沒回來。我沒弄明白,一個三塊錢的饃,饃和肉都用大大的料,利在哪里?曹先生做慣了老板,生活費標(biāo)準(zhǔn)是多少,靠賣饃能賺回來嗎?
中午下班,趕緊蹬單車往家趕。我答應(yīng)好的中午包餃子?!邦^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炒雞蛋”,老輩兒傳下的規(guī)矩,我不能破。天氣太熱了,開著冷氣干活兒,汗珠子卻滿臉滿脖子都是。其實,吃什么都沒關(guān)系,要的就是一股子勁兒。就那曹先生,估計要的也是一股子勁兒。一個老板舍下身段走街練攤,沒一股勁兒是不行的。
街路,也要一股子勁兒。被碾壓得破爛到家了,勁兒全泄了,就該大修。到了大修也沒機會的時候,一條路就滄海桑田了。
借宿
今晚的月亮很好,圓圓的,不知誰家供在天上的玉。
小區(qū)大門外,有賣白菜的兩口兒,也順道腳賣蘿卜。他們是行唐人,中午在自家菜地起了菜,開上三輪,一百多里地奔到這城里。滿滿一大車菜,如今還剩下小半。冬儲毛菜,青幫老葉都帶著,便于晾曬收藏,每斤一毛五分錢,與四毛一斤的凈菜比并不便宜多少,還是有不少人家歡迎。
我家不儲菜,見了他家白胖胖的大蘿卜,稀罕,就想買些,但人家已經(jīng)收了秤。女人說,明天早晨再買吧,早晨我們還在這門口兒,已經(jīng)有人預(yù)定白菜了。男人也湊近了一點,說想看看能否住這院里,找個避風(fēng)的地方。
我問他們帶被子沒有。男人笑笑,說,沒被子,有大襖什么的,湊合湊合。女人一直拿一雙溫和的眼睛瞧著我,幾分懇求,幾分卑怯。
他倆的神情,讓我感覺那么熟悉。幾百里地之外,我的家鄉(xiāng),一對對的農(nóng)家夫妻也經(jīng)常有這樣的神情。夫唱婦隨,泰然知命。
忘記自己是要買蘿卜的。我的心里一下子無原則地軟下來。我想給他們幫忙。
傳達室的師傅已經(jīng)睡下,屋里黑著燈。但還是被我敲門敲起來了,聽我一番喋喋不休的求情。
師傅面有難色。我也情知讓陌生人進院過夜沒什么道理,但就是犯了拗勁,迫著人家答應(yīng)。您就放他們進來吧。我去跟院子管委會的領(lǐng)導(dǎo)打個招呼。我仗著與領(lǐng)導(dǎo)為鄰,搞起以上壓下的攻心戰(zhàn)術(shù)。
終究,賣菜夫婦連人帶車進了院子。但我并不踏實。
如果真有什么事,公安就得把咱們一塊兒抓起來。進了家,我跟先生半玩笑地說。
是啊,咱是保人么。先生嬉笑。
我心里認定,那兩夫婦絕非壞人??侠那Ы锊伺芤话俣嗬锏?,賺個一兩百塊錢,還要露宿,退一萬步說,就是壞人也還有可愛之處。坐在電腦前,捧一盞熱茶,我還在想著那夫婦倆。想著自己小時候,跟著娘到縣城的集市賣雞蛋,也是冬天,好冷,又怕被抓資本主義尾巴。那種狼狽,一輩子忘不了。
畢竟,行唐夫婦我們一點不了解。我們能幫的,也只能到此為止了。樓宇門內(nèi),就有我家的地下室;樓上,屋子也很寬敞。我卻沒有借他們?nèi)萆碇氐陌朦c勇氣。
還沒供暖,房間里也不暖和。我寫東西,要穿著厚厚的棉襖。樓外,月光下的賣菜夫婦呢?也許,他們忙著買賣,連晚飯也沒吃,肚子還是空的。
今夜,小人之仁,害我心神不安。我知道,我要辜負那一輪如玉的月光了。
蔬菜自產(chǎn)戶
有個叫秀蘭的妹子,每天裝一三輪車菜蔬,早晨在我們街上賣。街上的人說她是蔬菜自產(chǎn)戶。自產(chǎn)戶的菜,新鮮,秤上的分量足,賣得很好。一來二去,秀蘭跟街里人的關(guān)系仿若鄰舍。
有時晨練完了,我順便在她車上捎點菜。她不忙,就閑聊幾句。聊著,我揀菜,她稱菜。她說,今年包了六畝地,六畝地全是棚菜。我也是種過菜的人,懂得個中甘苦,點種栽秧整枝打叉,授粉疏果拿蟲施肥灌溉,都是慢工細活計。一個人拾掇個三四分地的園子,就得終日綁在地里頭,沒個閑在時候。兩口子種六畝棚菜,怎生種得過來?!胺N六畝菜,雇人不?”“不雇,那可雇不起。俺賣菜,他一個人在地里拾掇?!薄澳銈z真能耐。光摘菜就得多少時間啊。”“嗯。昨晚十點才吃飯。摘完,裝車。再洗洗涮涮的,十二點才睡。今兒四點就起來了?!薄耙惶炀退膫€鐘頭?!薄班?,四個鐘頭。困得不行啊。那天拉著菜往市里蹬,險些睡著了。拿個西紅柿,小口小口嚼著,治瞌睡?!?/p>
秀蘭住在大馬村,包大馬村的地。大馬村到我們街,少說也有十五公里。起大早賣菜,還得跟時不時冒出來的城管周旋。她很機智?!澳阌仲I了一件新衣裳?”跟我聊天,她不怠慢別的買菜人,那是我們街上搞衛(wèi)生的?!鞍。I了一件布拉吉?!薄安祭??俺不知道什么叫布垃圾!”秀蘭妹子語氣里滿是崇拜。搞衛(wèi)生的女人臉上現(xiàn)出興奮的紅暈。
前些天幫朋友找紅莙荙菜苗,跑到東營村。也是蔬菜自產(chǎn)戶,兄弟兩個,老大種,老二賣。市場上的人,就管老二叫“老二”,他的真實姓名,恐怕連他自己也常常忘記。老二的家,建在菜地邊上,兩三間窩棚,有門,每間不過七八平方米,住著老母親和老大、老二的妻小,一共七八口子。屋里裝著電燈泡,也許五瓦,也許十瓦。我從陽光底下進去,像鉆了地洞,有個失去視覺的瞬間。從東營回來,我有好幾天胸悶氣短。
老二兄弟倆,來自邯鄲農(nóng)村。秀蘭妹子,也是邯鄲的。邯鄲,有一批農(nóng)村人背井離鄉(xiāng),在省會郊區(qū)包地種菜。老二和他的孩子們,在東營村念書。
蔬菜自產(chǎn)戶跟我一樣,也是這個城市的移民。有移民,方有“鄉(xiāng)愁”。在他們面前,我感覺說出“鄉(xiāng)愁”倆字,是可恥的。
拯救老屋
這個春天,“六毛黨”(弟弟要微信紅包,我總發(fā)六毛錢。弟弟說,我們姐弟仨是“六毛黨”。)做了一件可以寫入家史的大事———修繕老屋。
清明前,大爹來電話,說老屋得趕緊修,屋頂?shù)拇訝€了好幾根,靠近北山的葦箔也爛了,不修,到雨季非塌房不可。
老屋不算老,只有四十六歲。但老屋的確是老了。墻基的青磚,最先現(xiàn)出老邁之態(tài),從外皮開始一點一點往里堿,那么堅硬的磚,竟成了灰面面。墻基老了,就好似人的腿不行了。每次看見老屋,我總見她顫顫巍巍的,像個行走艱難的老太太?,F(xiàn)在,老屋的腦袋居然也不行了。
有一派意見認為,老屋反正也沒人住,任她老去算了。母親嘴上就這么說過。
還有一派意見,干脆推倒重蓋。自己的宅基,蓋幾間房,比修繕老屋還省事。堂弟愿這么干。堂弟住我們家后院,后院曾有我們祖上留下的真正的老屋。最近三十年,不僅那些老屋沒了,經(jīng)大爹和堂弟之手修造的第二代老屋也沒了。他們現(xiàn)在住的,是從1949年算起的第三代房子,一應(yīng)設(shè)施跟城里一樣。就是沒有房子上摞房子,出出進進還接著地氣,比城里強。
弟弟說,我們要老屋。就算修舊比蓋新還貴,還麻煩,要老屋。我和妹妹說,是,咱們要老屋。
拯救老屋工程,三叔出任監(jiān)理,堂弟代行業(yè)主職責(zé)。施工全部外包。四十六年前蓋老屋時,三叔才二十幾歲。他的職業(yè)就是蓋房子。他會編葦箔,會泥瓦工,會設(shè)計,會勘察,建筑的事,全活兒。我們合族上下拆老屋蓋新屋,都跟三叔商量。
立夏以后,老屋修好了。工程近尾聲時,我拍了一些照片。照片存在手機上,經(jīng)常翻出來看,給自己看,給朋友看。
修繕好的老屋,非常有趣。換了屋頂,換了門窗,換了電路,吊了頂子,刷了內(nèi)墻,鋪了地面,包了墻基。刷內(nèi)墻之前,還在所有墻體上覆了泡沫板。仿佛還是那個顫顫巍巍的老太太,戴了假發(fā),安了假牙,換了眼睛鼻子嘴,連血管也換了,膝蓋換了半月板,顱骨換了3D打印的。
母親率領(lǐng)妹妹和弟弟去看老屋。歸來,妹妹說,老屋比原先窄憋了很多,都是吊頂鋪地覆泡沫板鬧的。我說,老屋從來沒寬敞過,是你看高樓大廈看多了,你的眼光變了。
責(zé)任編輯賈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