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簡介:孫剛,江蘇省南京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南京市優(yōu)秀教研組長,現任教于南京市科利華中學棠城分校。
技法指點
演講稿是發(fā)表見解或主張來感召聽眾、說服聽眾的一種文體。這就要求演講稿的寫作要有“聽眾意識”。聞一多《最后一次講演》,聽眾中有隱匿的反動勢力,有廣大人民群眾和千萬的進步青年。面對不同的聽眾身份,作者采用了不同的稱呼,談及特務時直呼“你們”,正面斥責;面對群眾和進步青年則用
“我們”,感情鮮明,立場堅定,引起聽眾情感上的共鳴。丁肇中《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舉自己的經驗為證,真實而親切,有助于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取得了更好的演講效果。王選《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善于調侃,語言幽默。在講到名人和凡人的話題時,他用了一系列風趣的對比,特別是“名人老了,稱呼變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這些調侃都引發(fā)了聽眾歡笑,讓人印象深刻。由此觀之,演講者要有“聽眾意識”,才能講之上口,聽之入耳。
書香,伴我成長
閑時會想:如何讓自己愛上自己?如何讓自己成長到了20歲、30歲甚至更大年齡,也能越來越愛自己?
里爾克在《秋日》里寫道:“讀書,寫長長的信,在林蔭路上不停地徘徊,落葉紛飛?!鄙跏菧厍?。
辛棄疾醉倒松邊,疑松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甚是可愛!
《小窗幽記》有云:“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蔽衣杂兴肌?/p>
......
一首首詩,一段段文,一個個標點......似在說,讀書吧,成長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于是,手指間、眉眼盈盈處、心靈歸處留下了一本本書的香氣:《給青年詩人的信》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選讀》《緣緣堂隨筆》《我是一支愛寫作的鉛筆》《生活的藝術》《幾米漫畫》......德國作家黑塞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書,也讓我漸漸明白了,閱讀這條路就算不通向任何地方,但是有人會迎面向我走來,那就是未來自己最傾心的自己。
偶爾還會想,長大以后我要像汪曾祺一樣“更有一般堪笑處,六平方米作郇廚”;跟著余秋
雨“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以豐子愷護生之旨來護心,“但令四海常豐稔,不嫌人間鼠雀多”......
書,讓我在總結自己走過的路的時候,可以站在一個高度去觸摸自己的心靈。在成長中,擁有的和剩下的都應是一顆赤子之心。人生總有限,功業(yè)總無涯,自度度人,自覺覺他,用一等學問與一等襟抱成就一生。
從自己的角度,以自問的形式展開演講,缺少“聽眾意識”,難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列舉書中內容,引出書對自己的吸引。但是有的例子對聽眾而言較為陌生,在給聽眾帶來新鮮感的同時,可能也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不宜多用。
列舉書在自己成長中的引領作用,但是,還是偏重于文學性,演講的現場感與對象感不強。
綜合點評
“書香,伴我成長”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演講話題,本文小作者以“如何讓自己愛上自己”開篇,再到對以后生活的暢想,慢慢引出“書籍讓自己愛上自己”“讓自己站在一個高度去觸摸心靈”“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等內容,新穎深刻。但是,這篇文章重在抒發(fā)自己閱讀中的感悟,缺失了“聽眾意識”,演講稿的獨特性不明顯。另外,小作者讀的書比較廣,也比較深,這一點值得肯定,但是,有些書并不為大家所熟知,會使聽眾產生聽覺疲勞。
升格指津
1.為了增強演講的對象感,可以靈活變換稱呼,引起聽眾的共鳴。
2.為了增強演講內容的熟悉感,可以增加一些聽眾比較熟知的書籍,消減聽眾的疲勞感。
3.為了增強演講的現場感,可以增加一些互動,引起聽眾的思考。
書香,伴我成長
大家是否想過這樣的問題:如何讓自己愛上自己?如何讓自己成長到了20歲、30歲甚至更大年齡,也能越來越愛自己?
呂蒙聽從孫權勸告,“始就學”“,非復吳下阿蒙”。
聞一多先生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小窗幽記》有云:“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蔽衣杂兴?。
......
一首首詩,一段段文,一個個標點......似在說,讀書吧!成長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于是,手指間、眉眼盈盈處、心靈歸處留下了一本本書的香氣:《給青年詩人的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選讀》《緣緣堂隨筆》《我是一支愛寫作的鉛筆》《生活的藝術》《幾米漫畫》......德國作家黑塞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書,也讓我漸漸明白了,閱讀這條路就算不通向任何地方,但是有人會迎面向我走來,那就是未來自己最傾心的自己。
大家是否想過,長大以后,會去做什么?
“年年歲歲一床書,弄筆晴窗且自娛。更有一般堪笑處,六平方米作郇廚?!睂W汪曾祺品美食人生?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跟著余秋雨去探文化之痛?
“但令四海常豐稔,不嫌人間鼠雀多”,或以豐子愷護生之旨來護心?
......
書,讓我在總結自己走過的路的時候,可以站在一個高度去觸摸自己的心靈。在成長中,擁有的和剩下的都應是一顆赤子之心。人生總有限,功業(yè)總無涯,自度度人,自覺覺他,用一等學問與一等襟抱成就一生。感念歲月如梭,仍舊眉眼如初,從此思其朝與暮。一如《小王子》的純真,常讀常在。我們會像小孩一樣把臉貼在玻璃窗上朝外看;會抬頭看夜空,朝著某一顆星星笑;會用53分鐘,慢慢地走向一汪甘泉;會從3點就開始高興,因為你下午4點來......重讀如初見,相見恨晚,愛不釋手。《傅雷家書》,每次重讀,仿佛傅雷的一字一句就是說給自己聽的。“沒吃足苦頭決不能有好成績”“要不緊張,就不宜于太忙;寧可空下來自己靜靜地想想,念一二首詩玩味一下”“盡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氣和,精神肉體完全放松,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成績”......
你是否也有這樣一本本書,陪你度過一個個夜晚和人生的一段段旅程?
將稱呼由“我”轉換成“大家”,拉近了演講者與聽眾的距離,也引起了聽眾的思考。
列舉書本中為聽眾所熟知的例子,既能論述讀書對人的影響,又能引起聽眾的思考。
以問句的形式,引出下文中書籍在人的成長中的引領作用,緊扣話題,層次清晰。
以3個問句的形式,對聽眾的想象力產生一定的刺激,且對象由自己轉換成帶著不同想法、懷著不同關切的聽眾,實現了現場的互動。
加入聽眾所熟知的書,親切真實,有利于拉近與聽眾的距離。
由“我”轉換為“你”,并運用問句的形式,增強現場的互動感,引起聽眾的思考,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演講效果。
綜合點評
演講稿寫作要有“聽眾意識”,在充分考慮聽眾的年齡、身份、文化程度、心理需求等基礎上,還要“唯陳言之務去”,不可老生常談,讓聽眾產生審美疲勞。除此之外,還可借鑒一般的寫作手法,體現演講的特征。如升格文靈活使用稱呼喚醒聽眾,多用問句與聽眾互動,關注不同聽眾的需求等,都能取得好的演講效果。
小試牛刀
假設學校組織競聘學生會主席、團支部書記、校刊主編、校廣播站總監(jiān)、志愿者服務團團長等,你準備競聘其中某個職務。試撰寫一篇演講稿,闡述你的競聘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