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星宿文化不僅博大精深,還流傳著很多美麗的傳說,同時也充分顯示了古人的智慧。在中國古代,人們對星空的看法十分獨特,把星座稱作“星官”,可以說星官是古代中國神話和天文學相結合的產物。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人們就開始對天空中一些重要的星星進行命名,并對星空進行分區(qū),這也為中國特色的星官體系奠定了基礎。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于占星的目的,有非常多的占星家對恒星進行了大量的觀測。為了觀測時記錄和記憶的方便,中國天文學家在這一時期命名了很多的星官。其中最為有名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甘德、石申和巫咸三家所命名的星官。三國時期的陳卓將他們三人各自命名的星官合并成283個星官,共包含1465顆星,這樣的星官系統(tǒng)一直為后代所沿用。
古人又將黃道、赤道附近的星空,環(huán)天一周分成大小不一的28個部分,每個部分叫做一宿?!八蕖庇型A簟⑦^夜的意思,這個命名來源于月亮。月亮在天空中運行一周大約要28天,每天晚上都會停留在一片天區(qū)里,就像是這個夜晚要在這一宿中留宿。
古人覺得天上的世界就是地上社會的反映,因此在星官的命名上,從皇帝至太子,從戰(zhàn)場到市場,從武器到農具,應有盡有,全被搬上了天,幾乎按照人間的樣子在天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比如,天鉤、天廚、天船、天倉、軍市、孤矢、天槍、器府、太子、尚書、女史……可以說,中國古代的星官體系,讓我們在仰望星空的時候,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社會的模樣。這是為什么呢?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對世間萬物的認識,就體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宇宙是一個大的天地,宇宙萬物和自然界與人應該是和諧統(tǒng)一的。(摘自《投資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