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
莊周夢蝶。
許多年來,這寓言衍生過多少不同的解釋?
如果順著作者《齊物論》的觀念,以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那么,人只要開放心靈,摒棄私見,不再泥執(zhí)自我,在某方面而言,人和蝶未嘗不可以互通互化;就在化物與化我之間,物我的界線消失,主客融化為一。
真是一個有趣而含義豐富的寓言,許多年后仍然能夠引發(fā)各種的聯(lián)想,比如說:睡眠與飛行。莊周說,他做了夢,夢見自己成為蝴蝶。如果一切正常,人在睡眠的時候才做夢;蝴蝶是一種會飛的昆蟲。
人類需要睡眠。
大多數(shù)的動物也需要睡眠。
昆蟲和禽鳥會飛。
人類不會飛。
但人類和其他動物比較,無疑有更發(fā)達的頭腦,更懂得思想。人類總是不斷求索,向無限的時間開拓;對宇宙充滿好奇、想象,而且會累積思考和探索的成果。
人類為什么要睡眠?是什么東西觸發(fā)睡眠反射?迄今并無一致的答案。那種認為腦細胞需要休息的說法,早被推翻:即使常常處于休憩狀態(tài)的人,隔一段時間仍然會感到發(fā)困;即使在睡眠里,腦細胞仍然沒有停止活動。
科學家老早指出,人類睡眠中的眼球,往往出現(xiàn)快速的、不規(guī)則的運動。因此,人類的睡眠,并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安息”,而是一種“活動”,而且是繁頻的“活動”。夢,就在“活動”的睡眠中出現(xiàn)。
有些科學家認為:眼球快速運動的睡眠,能夠提供一種恒常的刺激,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調整到戒備的狀態(tài),以應付敵意的外部世界。原始人穴居野地,睡眠時不得不保持警覺,以防身體陷入完全困睡而失去防御。如今,文明日久的成年人,睡眠時并沒有“安息”,相信是從漫長的進化中繼承了“戒備警衛(wèi)”的本能。
人類睡眠的時候,瞳孔縮小,血壓降低,脈搏轉弱,出汗減少,呼吸緩慢。這些都是退守、自衛(wèi)的表現(xiàn)。動物冬眠時,也呈現(xiàn)類此的情況。睡眠,使休眠者淪為弱者?!盎顒印彼撸鋵嵤侨祟惪咕芩叩姆从?。
人類白晝活動,站立或行走,和土地接觸的只是兩片腳板與十只腳趾;到了晚上,人類躺下來睡眠,整個軀體就躺臥在地面上。人類最接近、最全面貼近大地的時候,就是睡眠的時候。抗拒睡眠的無意識引導人類仰望天空,渴望飛行。但人類并不能夠飛行。
蝴蝶是一種能夠飛行的昆蟲。
莊周夢蝶,這寓言,寄托了人類抗拒睡眠的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