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健民古陶瓷鑒賞家、香港永寶齋主人、香港國際古玩展創(chuàng)始人
吉州窯黑釉瓷似在北宋時期才開始燒造,常見器物有碗、盤、碟、缽、瓶、壺、杯、高足杯、鼎爐、罐、器蓋和玩具等。其中,芒口、底足矮而內凹,是吉州窯黑釉碗、盞最常見的特點,且多施滿釉。匠師們利用廉價的天然黑色涂料,通過獨特的制作技巧,產生變化多端的釉面與紋樣,達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現(xiàn)出民間的實用藝術和樸素風格。
宋代是極好飲茶、斗茶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和平民百姓,無不好此。其中,“油滴”“兔毫”“灑釉”“玳瑁釉”等名貴的窯變黑釉瓷品種,是觀茶色、斗茶品的上乘之選。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彼位兆谒傅挠窈翍撌墙ǜG兔毫盞,帝王的喜好使得各大瓷窯紛紛上行下效,吉州窯自然也在其列,通過特殊技法燒制出兔毫花紋,為黑釉瓷再添新品。民間的斗茶熱也催生了花樣繁多的黑釉瓷裝飾技法,包括彩繪、灑釉、剔花、刻花、劃花,還有剪紙貼花、木葉貼花等等。
南宋 吉州窯黑釉藍兔毫盞此盞盞底露米黃色胎,盞內壁黑褐色地釉上布滿細如兔毫般的藍色細條紋,條紋從四周向盞心流淌,動感強烈。一旦茶湯入盞,湯花在盞內漂動,盞底的兔毫紋好似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芒,為斗茶平添了一份情趣。
南宋 吉州窯黑釉斑彩盞造型規(guī)整,挺拔均勻,黑釉典雅。在黑色地釉上施以黃色斑彩,釉層較厚,釉面光潤,使器物釉面呈現(xiàn)出深淺變化,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
南宋 吉州窯黑釉灑釉彩碗在黑色地釉上施以淡黃色斑彩,內外以灑彩裝飾,金黃色呈飄帶狀,隨意灑脫,整體裝飾宛如一幅抽象油畫。
木葉貼花和剪紙貼花裝飾僅見于吉州窯,是宋代瓷窯中獨樹一幟的產品。采用木葉貼花裝飾技法的黑釉瓷一般被稱作木葉盞,樹葉在窯火的高溫下基本已被燒毀,但樹葉的形狀、莖脈卻會清晰地顯現(xiàn)在釉面上,在黑釉的襯托下格外醒目,充滿著悠遠的意境。木葉貼花有貼單片葉的,也有貼三片葉的,較為常見的是單葉盞。
吉州窯的所在地——江西吉安永和鎮(zhèn)在唐宋時期一直是禪宗傳播的重鎮(zhèn),尤其是南宋時期,窯場周邊禪寺眾多。在禪宗經典《百丈清規(guī)》中還設立了嚴格的茶禮茶事制度,“飯后三碗茶”在唐末、五代時期就已成為吉州禪寺普遍流行的“和尚家風”。
南宋 吉州窯黑釉樹葉紋盞
宋 吉州窯樹葉紋黑釉盞
宋 吉州窯木葉貼花斗笠盞這只木葉盞漆黑的釉色配上金黃的葉片,不算奢華,但寧靜、素淡,十分耐看。值得一提的是,此盞的木葉貼花用的是桑葉,南宋詩人陳與義在《書懷示友》中寫道:“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庇纱丝梢姴璧乐刑N藏的禪意和覺悟。
南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薝卜花紋盞此盞為圓唇,敞口;內壁有一內曲,腹較深,腹壁斜曲;矮圈足,挖足很淺。其胎呈棕褐色,較粗疏。外壁施雙層釉,底部為醬色釉,其上再施黑褐釉,施釉不及底部。圈足露胎,所以近足處只施底層醬釉。其內壁先以褐黃色窯變釉為地,再貼醬褐釉剪紙六瓣薝卜花紋樣,燒成后薝卜花紋樣呈散射狀分布,形成兩層深色的梅花紋,下層六朵,上層八朵,碗心一朵。
在禪風浸潤之下,其時的吉州窯器類中常見香花供養(yǎng)之宗教器用,裝飾上亦體現(xiàn)出禪宗思想與窯工技術的結合。漏影薝卜花紋盞就是典型的代表,在江西吉安靜居寺、奉新百丈寺遺址都有發(fā)現(xiàn)。薝卜花又稱梔子花,一般呈6朵花瓣。唐代王維在《六祖慧能禪師碑銘》有云:“林是栴檀,更無雜樹?;ㄎ┧U卜,不嗅余香?!眱伤螘r期更因此花“鼻觀通妙”,被禪宗山林與士人視作“禪客”、“禪友”。南宋著名僧人釋居簡曾經作詩詠梔子花:“嫩玉溫柔凈弗瑕,涼云綴葉借春華。水風池閣簾櫳靜,小試微薰著一花?!?/p>
正所謂“禪茶一味”,以下幾件茶盞既有情趣,還蘊藏著茶道中的禪意和覺悟,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匠師們的智慧。
南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梅花紋銀扣碗口徑11.3厘米,足徑3.3厘米,高5.4厘米。唇部加銀扣,淺曲口,斜曲腹,腹較深,矮圈足,挖足很淺。此碗為白灰胎,較粗疏,器身施以棕褐色底釉,半木光,有橘皮狀紋理。碗內壁加施黃釉一層,以剪紙貼花的方式露出地釉,形成棕褐色梅花三枝,近口沿處飾碎花裝飾帶一周;外壁以黃色釉作為彩斑,形成玳瑁狀釉。
剪紙貼花的裝飾技法是吉州窯匠師的另一大創(chuàng)造,為黑釉瓷賦予了濃郁的民間藝術趣味。在南宋時期出現(xiàn)了專職剪紙的手藝人,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其時專門有“剪鏃花樣者”,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這種民間喜聞樂見的剪紙藝術被工匠成功地移植到黑釉瓷器上。
吉州窯剪紙貼花工藝大致有兩種:一種為單色剪紙,即直接把剪紙紋樣貼在器物坯胎上,施一層釉,等釉干后再剔掉剪紙紋樣,便得到釉色與胎色對比鮮明的圖案。另一種雙色剪紙,則是將剪紙紋樣貼在已上過含鐵量高的底釉的器物上,再薄施一層含鐵量較低的釉,然后剔掉剪紙紋樣,以顯出底色紋樣來,最后入窯高溫燒制。這樣燒成的瓷器底釉與面釉色彩既有細微的區(qū)別又和諧統(tǒng)一,得到釉色和胎色深淺相映、動靜相輔的裝飾效果。
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斗笠盞
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斗笠盞
右圖中這件南宋吉州窯剪紙貼花梅花紋銀扣碗即是一件典型器物。梅花因其傲霜雪、凌寒風的品質,經常出現(xiàn)在古代文人的詩詞中。我也非常愛梅,尤其喜歡陸游那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試想一下,隨著茶水逐漸飲盡,碗中幾枝梅花緩緩探出,似乎能隱隱地感受到一種“暗香浮來”的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