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昌懋,高深,蔣涵,張武高
(1.上海交通大學動力機械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240;2.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系統(tǒng)國家工程實驗室,上海 200240)
排放法規(guī)的日益嚴格對發(fā)動機后處理系統(tǒ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柴油機及缸內直噴汽油機等稀薄燃燒內燃機具有有效熱效率高、HC和CO排放低等特點,排氣中的NOx可通過在后處理系統(tǒng)中使用NH3作為還原劑選擇性催化還原(NH3-SCR),NH3-SCR分子篩催化劑,特別是Cu基小孔分子篩因其具有的高活性溫度窗口及高水熱穩(wěn)定性等優(yōu)勢,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1]。在SCR催化器上游安裝的DPF/GPF需要定期高溫主動再生,會使下游的分子篩催化劑面臨短時高溫水熱環(huán)境的沖擊[2],盡管Cu基分子篩具有較好的水熱穩(wěn)定性,但在700 ℃或更高的水熱老化溫度下,分子篩的結構及Cu物種依舊會發(fā)生變化,這有可能造成催化劑活性的不可逆降低[3-4]。
本研究制備了Cu-SSZ-13催化劑并在700 ℃和800 ℃條件下分別進行了16 h的高溫水熱老化。對于Cu-SSZ-13分子篩催化劑,實驗室老化條件(在800 ℃下16 h)與車輛運行21.5萬 km相當[8]。對比研究老化前后分子篩催化劑的NH3-SCR性能,并通過XRD、BET、SEM、in situ DRIFTS等表征手段研究了老化前后催化劑上的吸附及反應機理,探索了高溫水熱老化對分子篩催化劑結構和催化性能的影響,為Cu-SSZ-13催化劑的設計和優(yōu)化提供參考。
1.1.1催化劑制備
本研究所用的分子篩催化劑采用離子交換法獲得,通過將硅鋁比為9的H-SSZ-13與Cu(NO3)2溶液進行離子交換,制得Cu負載量為0.1%的Cu-SSZ-13催化劑。首先根據(jù)所需質量濃度計算稱取適量的Cu(NO3)2·3H2O置于燒杯中,加蒸餾水至100 mL得到Cu(NO3)2溶液。隨后向溶液中加入3.0 g H-SSZ-13 分子篩,與溶液進行離子交換,離子交換的過程需在80 ℃水浴的環(huán)境中攪拌1 h。攪拌后,用500 mL 去離子水洗滌、過濾,以去除附著在分子篩上未經(jīng)離子交換的溶液和其他雜質,避免未經(jīng)交換的Cu 在分子篩表面的過度附著,隨后將過濾后的經(jīng)過離子交換的分子篩置于烘箱中,在100 ℃下干燥12 h。為保證充分的離子交換,將上述過程重復一次,第二次干燥完成后,分子篩粉末需在550 ℃下焙燒4 h,以去除制備過程中引入的水分和雜質,最終得到粉末狀的Cu-SSZ-13 催化劑。將催化劑粉末壓片并用60~80目篩網(wǎng)過篩,得到催化劑樣品,標記為SAR9-Cu0.1-Fresh。
1.1.2催化劑水熱老化
催化劑的水熱老化條件為H2O體積分數(shù)5%,空氣作為平衡氣,老化時間為16 h,老化溫度為700 ℃與800 ℃。將老化后的樣品標記為SAR9-Cu0.1-700 ℃與SAR9-Cu0.1-800 ℃。
催化劑的性能評價在固定床石英反應器中進行,進氣總流量為500 mL/min,空速400 000 h-1,進氣成分如下:O2體積分數(shù)5%,NO體積分數(shù)為500×10-6,NH3體積分數(shù)為500×10-6。通過FT-IR光譜儀(Nicolet iS10)分析NO,NO2,N2O和NH3的濃度。催化劑NOx轉化率和N2選擇性用以下兩式計算。
NH3-TPD可用于分析催化劑的NH3吸附性能,首先在150 ℃的低溫下使催化劑吸附NH3至飽和,隨后進行程序升溫使NOx逐漸脫附,根據(jù)NH3的脫附曲線及脫附峰的位置和強度,可獲取NH3在催化劑表面上的吸附存在狀態(tài)、反應中間產(chǎn)物的形成等信息。試驗前,與催化劑活性測試相同,首先將0.045 g已壓片并篩出的40~60目的待測催化劑置于石英管中間段,并用石英棉在催化劑兩端將其塞實,以免被反應氣體吹散。隨后把石英管固定于固定床反應器上,通入N2,其流量為50 mL/min,將待測催化劑500 ℃下預處理2 h,以去除樣品中的水分和雜質;然后待固定床反應器冷卻至150 ℃后,通入N2和1 000×10-6的NH3,氣體總流量為50 mL/min,在這一過程中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檢測催化劑后NH3的濃度,當催化劑后的NH3濃度與催化劑前NH3濃度保持一致并基本不變時,認為NH3已完全吸附,切斷NH3,利用N2吹掃約1 h,以去除存留于反應系統(tǒng)中弱吸附于催化劑表面的NH3;隨后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檢測催化劑后的氣體,若檢測不到NH3則可進行下一步試驗,否則需繼續(xù)吹掃,直至檢測不出NH3。隨后保持N2流量50 mL/min不變,設定管式爐的升溫程序,以10 ℃/min的升溫速率由初始的150 ℃上升至700 ℃進行NH3的程序升溫脫附,同時通過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檢測催化劑脫附的NH3濃度。
圖1示出老化前后Cu-SSZ-13催化劑的NOx轉換率與N2選擇性。新鮮催化劑展現(xiàn)出了良好的NOx轉化率,在250~450 ℃之間能夠保持90%以上的轉化率,同時在整個溫度區(qū)間內N2選擇性在95%以上。700 ℃水熱老化后,催化劑活性比新鮮狀態(tài)下略有下降,但在250~450 ℃的溫度區(qū)間仍保持著90%以上的NOx轉化率,表明該催化劑在經(jīng)歷700 ℃的水熱老化后催化劑表面的活性位點仍然能夠保留活性。對于800 ℃水熱老化后的催化劑,NOx轉化率下降較為明顯,在300 ℃時最高,僅為約80%,之后隨著溫度的升高,NOx轉化率降低。且在全溫度范圍內,800 ℃水熱老化催化劑的NOx轉化率同新鮮催化劑及700 ℃水熱老化催化劑相比差距明顯。表明水熱老化溫度對催化劑結構及活性位點具有明顯的影響。N2選擇性的測試結果也表明,在300 ℃以下的低溫段,新鮮催化劑與在700 ℃水熱老化催化劑在N2選擇性上差距不大。溫度在350 ℃以上時,新鮮及700 ℃水熱老化的催化劑N2選擇性降幅較緩,且二者在相同溫度下的N2選擇性差距不大,當測試溫度為600 ℃時,二者的N2選擇性分別為94.1%和95.0%。但對于800 ℃水熱老化處理后的催化劑,高溫段N2選擇性急劇下降。這表明在經(jīng)歷800 ℃的水熱老化后,催化劑更易在高溫段發(fā)生NH3非選擇性氧化,導致N2選擇性降低。這是由于催化劑表面更易有CuxO物種生成,且隨著水熱老化處理溫度的提高,CuxO生成也更加明顯。同時CuxO 的生成將堵塞分子篩孔道,抑制反應氣體在催化劑表面的吸附與反應,造成了高溫下NH3的非選擇性氧化,使得還原劑NH3被消耗,降低了SCR 反應中的NOx轉化率和N2選擇性。對Cu負載量為0.1%的Cu-SSZ-13催化劑進行了新鮮與老化后NOx轉化率和N2選擇性測試,發(fā)現(xiàn)其在700 ℃的水熱老化后,仍然具有較好的催化性能,表明這一溫度下的水熱老化對催化劑的活性影響不大。而在800 ℃的水熱老化過程后,催化劑活性明顯降低,證明該催化劑水熱老化的最高耐受溫度在800 ℃以下,700 ℃以上。
圖1 新鮮及老化后SAR9-Cu0.1催化劑的NOx轉化率和N2選擇性
圖2示出新鮮的SAR9-Cu0.1催化劑及在700 ℃和800 ℃水熱老化后催化劑的NH3-TPD測試結果。由圖2可以看出,新鮮催化劑的NH3脫附曲線呈雙峰分布,峰值分別在250 ℃與450 ℃,但在經(jīng)歷700 ℃及800 ℃的水熱老化之后,NH3脫附曲線在高溫下的NH4+脫附峰逐漸減弱。450 ℃對應的峰值為強吸附于Br?nsted酸性位點上的NH4+脫附產(chǎn)生的,表明水熱老化后分子篩骨架坍塌,部分Br?nsted酸性位點脫鋁,導致NH3以NH4+形式吸附的強吸附位點減少,大部分NH3以分子的形式吸附于催化劑上。水熱老化后的催化劑在低溫下的NH3脫附增強,同時可以看到NH3脫附的峰值在向更低溫度方向偏移,這是因為在水熱老化后由于分子篩骨架的坍塌,出現(xiàn)了更多的暴露在催化劑表面的Si-OH或Al-OH位點,這些位點使得NH3在低溫下的吸附增強。水熱老化后催化劑的NH3脫附總量也相對變少,對圖2進行積分計算可知,700 ℃水熱老化后的催化劑NH3脫附總量為新鮮狀態(tài)下的94%,而800 ℃水熱老化后的催化劑NH3脫附總量僅為新鮮狀態(tài)下的70%,這表明了催化劑在高溫水熱老化處理后,NH3的吸附性能變差,部分活性位點在水熱老化后失活,強吸附于催化劑上Br?nsted酸性位點的NH3減少,且隨著水熱老化溫度的升高,這種趨勢愈發(fā)明顯。
圖2 新鮮及老化后SAR9-Cu0.1催化劑的NH3-TPD結果
2.3.1水熱老化對Cu-SSZ-13晶體結構的影響
XRD是物相分析的重要技術。由于X射線的波長與原子半徑接近,因此根據(jù)光學的衍射原理,在照射到晶體表面上時,X射線將會發(fā)生衍射現(xiàn)象。不同的晶型會產(chǎn)生不同方向上的衍射,且每種晶型的微觀結構均與其XRD圖譜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因此XRD是判斷晶型的重要手段??傮w來說XRD圖譜的峰位反映了晶面的間距,峰形反映了晶粒的尺寸,峰強反映了晶面的數(shù)量。試驗在多功能X射線衍射儀上進行,選取XRD的角度范圍為3°~40°,可以涵蓋Cu-SSZ-13正常晶型的特征峰。
圖3示出新鮮及700 ℃,800 ℃水熱老化后Cu-SSZ-13催化劑的XRD圖譜。從圖3能夠看到新鮮Cu-SSZ-13催化劑的CHA結構較為完整,特征衍射峰處峰值較強。在700 ℃水熱老化后,樣品具有同樣的特征峰,但特征峰強度略有降低,表明在700 ℃水熱老化后樣品晶型較為完整,結晶度小幅降低。在800 ℃水熱老化后,盡管依然能夠觀察到特征峰的存在,但是峰值明顯降低,表明在經(jīng)過800 ℃的水熱老化條件后,催化劑的結晶度變差,骨架結構出現(xiàn)了坍塌的現(xiàn)象。結果表明水熱老化溫度對催化劑晶體結構具有重要的影響,700 ℃的水熱老化條件對催化劑的晶型影響較小,在700 ℃的水熱老化溫度下催化劑并未發(fā)生骨架坍塌。這一特征也印證了上一節(jié)中經(jīng)歷了700 ℃水熱老化溫度后催化劑活性降低并不明顯這一現(xiàn)象。
圖3 新鮮及老化后SAR9-Cu0.1催化劑的XRD測試結果
2.3.2水熱老化對Cu-SSZ-13催化劑孔結構的影響
表1列出新鮮及老化后催化劑的孔結構參數(shù)。從表1能夠看出,同新鮮狀態(tài)的催化劑相比,老化后的樣品在比表面積與孔容積上都有所降低,且隨著水熱老化溫度的升高,比表面積與孔容積的降低幅度更加明顯,經(jīng)歷了700 ℃水熱老化后的樣品比表面積與孔容積同新鮮催化劑相比,分別降低了4.7%與16.7%,而經(jīng)歷了800 ℃老化后的樣品對應參數(shù)降低了13.1%與22.2%。BET的分析結果表明,水熱老化后,分子篩結構坍塌,同時在新鮮狀態(tài)下的孤立態(tài)Cu2+團聚為CuxO物種,堵塞了分子篩孔道,且老化溫度對劣化過程有明顯的影響。
表1 新鮮及老化后SAR9-Cu0.1催化劑的孔結構參數(shù)
2.3.3水熱老化對Cu-SSZ-13催化劑表面形貌的影響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可觀測催化劑的表面微觀形貌,分辨率在微米量級,獲取的圖像立體感強、景深大,其信號主要來自于樣品表面,能直觀地分析催化劑結晶度及晶型變化。
新鮮與不同溫度下水熱老化后的催化劑SEM結果見圖4。由圖4可以看出,新鮮狀態(tài)下的催化劑結晶度較好;700 ℃水熱老化催化劑結晶度較差,但仍然保持有骨架結構;800 ℃水熱老化后的催化劑能夠明顯觀察到結構坍塌,由CuxO造成的陰影部分較為密集,結晶度較差,驗證了800 ℃水熱老化處理后的催化劑骨架坍塌嚴重,形成了較多的CuxO物種。
圖4 新鮮與老化后SAR9-Cu0.1催化劑的SEM圖像
in situ DRIFTS技術是一種實時表征催化劑表面反應中間產(chǎn)物的手段,可以直接測出催化劑表面生成的中間化合物所顯示的紅外光譜。因此,本研究選擇in situ DRIFTS研究催化劑表面的吸附、脫附行為,反應中間物種的確定以及NH3-SCR催化反應機理等。通過in situ DRIFTS技術可獲得反應中催化劑表面各中間物種紅外吸收的信息,反應的中間物種種類與數(shù)量可以通過紅外光譜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強度確定,能進一步揭示催化反應的微觀途徑。
2.4.1新鮮與水熱老化催化劑的NH3吸附性能
圖5 50 ℃下新鮮與老化后SAR9-Cu0.1催化劑的NH3吸附譜圖
2.4.2老化后催化劑表面吸附態(tài)NH3與氣態(tài)NO+O2反應
在800 ℃水熱老化催化劑上預先吸附NH3,并用N2吹掃弱吸附的NH3后,通入NO與O2并開始計時,獲得隨時間變化的原位紅外光譜圖,結果見圖6。在未通入NO與O2時,能夠明顯觀察到NH3與NH4+在3 178 cm-1,3 270 cm-1,3 600 cm-1等處的吸附峰。隨后通入NO和O2與吸附的NH3及NH4+進行反應,可以看出NH3與NH4+的峰值逐漸降低,說明吸附態(tài)的NH3和NH4+逐步與NO和O2反應。反應進行到15 min時,NH3與NH4+的特征峰已不明顯,當反應進行到20 min時,原位紅外圖譜變?yōu)镹O+O2的吸附譜圖。因此,Cu-SSZ-13在高溫水熱老化后仍然具有一定的NH3及NH4+的吸附能力,且同新鮮催化劑相比反應機理并沒有發(fā)生變化。
圖6 200 ℃吸附溫度下老化后SAR9-Cu0.1催化劑預先吸附NH3與氣態(tài)NO+O2反應紅外譜圖隨時間的變化
2.4.3新鮮與老化后催化劑的NO與O2吸附性能
圖7與圖8示出新鮮及800 ℃水熱老化后催化劑的各種類型硝酸鹽的分布,試驗中NO+O2吸附溫度分別為50 ℃和200 ℃。可以看出,老化后的催化劑吸附硝酸鹽物種仍以雙齒硝酸鹽為主,亞硝酸鹽較少。說明大部分NO在被吸附于催化劑表面之后均被氧化為硝酸鹽物種,催化劑表面的活性位點仍具有良好的氧化活性。各硝酸鹽物種及亞硝酸鹽的具體比例見圖9。由圖9可以看出,新鮮和老化后的催化劑在50 ℃和200 ℃吸附NO+O2時,相同溫度下兩種催化劑表面吸附的各硝酸鹽物種占比較為接近,差距在3%以內;與50 ℃時相比,兩種催化劑在200 ℃時吸附的橋式硝酸鹽占比明顯增大,單齒硝酸鹽明顯降低,且新鮮及老化后的催化劑趨勢較為一致。因此可以認為水熱老化雖使催化劑活性位點損失嚴重,NO吸附減少,但各硝酸鹽物種的比例基本一致。這也證明了水熱老化使催化劑活性位點喪失、結構坍塌,但并未使催化劑的反應機理發(fā)生本質改變。
圖7 50 ℃吸附溫度下新鮮及水熱老化催化劑的NO+O2吸附情況
圖8 200 ℃吸附溫度下新鮮及水熱老化催化劑的NO+O2吸附情況
圖9 50 ℃及200 ℃吸附溫度下新鮮與老化SAR9-Cu0.1催化劑吸附NO+O2時各類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占比
2.4.4老化后催化劑表面吸附態(tài)NO與氣態(tài)NH3反應
圖10示出800 ℃水熱老化后的催化劑,在預先吸附NO+O2并吹掃徹底后,吸附態(tài)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與氣態(tài)NH3反應過程中不同時刻的原位紅外譜圖。測試前在NO 吸附飽和后,首先利用N2吹掃徹底,隨后通入NH3,通入的瞬間記為0 min,測試溫度為200 ℃??梢钥闯?,在0 min即反應未開始時,在波數(shù)1 626 cm-1處有明顯峰值,該處峰值歸屬橋式硝酸鹽;波數(shù)1 596 cm-1和1 573 cm-1處也可以看到較為明顯的歸屬雙齒硝酸鹽的峰值。NH3通入后,可以看出隨反應的進行,橋式硝酸鹽的峰值降幅較為明顯,通入NH3后3 min,橋式硝酸鹽的峰值即有明顯降低,而同一時間的雙齒硝酸鹽峰值變化不大;至通入NH3后8 min,橋式硝酸鹽的峰值幾乎已消失,雙齒硝酸鹽的峰值才開始有明顯的降低趨勢。由以上現(xiàn)象可以得出,橋式硝酸鹽在反應中活性較高,可以優(yōu)先與NH3發(fā)生反應。這一現(xiàn)象同樣表明在800 ℃水熱老化處理后,老化催化劑的反應機理仍然同新鮮催化劑一致,這為進一步提高催化劑抗水熱老化性能提供了可能。
圖10 800 ℃老化后SAR9-Cu0.1催化劑預先吸附NO+O2與NH3反應的原位譜圖
a)新鮮Cu-SSZ-13催化劑具有較好的NOx轉換率和N2選擇性,高溫水熱老化會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催化劑的NOx轉換率與N2選擇性,水熱老化溫度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b)高溫水熱老化會降低Cu-SSZ-13分子篩催化劑活性,Cu負載量0.1%,硅鋁比為9的Cu-SSZ-13樣品在700 ℃,16 h水熱老化條件下催化活性仍大部分保留,在經(jīng)歷800 ℃,16 h水熱老化過程后催化活性降低明顯,表明該款催化劑水熱老化耐受溫度在700~800 ℃間;
c)高溫水熱老化處理后,NH3的吸附性能變差,總NH3吸附量隨著水熱老化溫度的升高而減少;
d)高溫水熱老化會使得Cu-SSZ-13分子篩比表面積與孔容積減小,結晶度降低,而催化劑骨架坍塌需要更高的水熱老化溫度,本研究中所使用催化劑在800 ℃水熱老化溫度下,出現(xiàn)了催化劑骨架坍塌情況,且在表面生成較多的CuxO物種,使得催化劑的活性位點減少,催化效率變低,選擇性變差;
e)高溫水熱老化使得催化劑NO 吸附能力降低,但大部分吸附的NO 均可被氧化為硝酸鹽,且各類硝酸鹽的占比與新鮮狀態(tài)下基本相同,可見催化機理未發(fā)生改變,具有進一步優(yōu)化結構從而獲得良好耐水熱老化性能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