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晨鈺
如果清朝的皇帝們聚在一塊兒玩“扮豬吃老虎”的游戲,笑到最后的一定是乾隆。
1735年10月8日,前一天還能處理政務的雍正驟然駕崩。可大清突然失去權力中心,并沒有引發(fā)腥風血雨般的斗爭。原來早在雍正元年,這位皇帝就在密函中寫下了皇四子弘歷的名字。
弘歷算得上是“人生贏家”。他從小被皇祖康熙相中。父親還在為皇位擔憂的時候,他已經跟在康熙身邊接受接班人培訓了。而且,弘歷從父親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盛世帝國。他為這個帝國改了年號,為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與其他皇帝相比,乾隆握著一手好牌,不但大清正處于上升期,他還從父親雍正那兒遺傳了好用的腦瓜,從母親鈕祜祿氏那兒遺傳了強健體魄和長壽基因。這不僅幫他帶領清朝攀上了康乾盛世的頂峰,也讓他在錯綜復雜的官僚體系中縱橫捭闔,如魚得水。
根據統(tǒng)計,乾隆年間,大清約有兩萬名文官、七萬名武官。面對如此龐大的官僚隊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復雜的皇帝”還是有辦法把每一位臣子都牢牢捏在手里。
初登皇位的“傻勾甜”
和不茍言笑的“工作狂”父親比起來,初登皇位的乾隆真是太善良了。他待人接物有禮有節(jié),臉上常帶著笑。
一開始,乾隆并不急著組建自己的領導班子,而是非常尊敬雍正留給他的老臣。對他來說,這些臣子經過父親的調教,執(zhí)行力強,又老實聽話,用起來相當順手。遇到問題,乾隆總是向他們請教,言必稱“先生”“愛卿”,絕不直呼其名。其中最受重用的就是大學士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兩位都是幫助他榮登帝位、穩(wěn)定朝野的老臣。
雍正駕崩那天,張廷玉第一個趕到,指揮宮人找到密詔副本,當場宣讀。在場的還有鄂爾泰。他因“深夜無馬,騎煤驢而奔,擁今上登極”。
登基第一天,乾隆就下令,讓莊親王、果親王、鄂爾泰、張廷玉輔政。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還將鄂、張二人封為伯爵。而在此之前,這種超出品級的高含金量爵位只賞給有軍功的大將。也在這一年,乾隆為雍正服喪期滿,恢復辦理軍機處建置,將鄂爾泰和張廷玉任命為軍機大臣。
在《乾隆朝上諭檔》中有一道諭旨,乾隆特批年邁的張廷玉可視身體情況在家辦公。張廷玉的兒子去世時,乾隆還專門賞銀1000兩給他辦喪事。鄂爾泰受到的關照和張廷玉不相上下。他不僅是大學士,還是首席軍機大臣,可以說是乾隆面前的雙料紅人。
乾隆對老臣以禮相待,就連對貪官污吏都多有包容。上位之后,乾隆下令查明各地虧空公款的案件,但是一切從寬處理,就算交不上罰款,也放他們一馬,那些被沒收房產的,也都一一歸還。這跟他那位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父親雍正大為不同,一下子給官員們松了綁?!秶[亭雜錄》里就說:“乾隆凡事皆以寬大為政,萬民歡悅,頌聲如雷?!?/p>
當猛虎露出爪牙
如果你就此認為,乾隆是個凡事寬以待人的老好人,那可就想錯了。從一開始,他優(yōu)渥對待老臣,但同時也在提防老臣的權力,不能讓他們反過來制衡自己。
因為皇帝對張廷玉和鄂爾泰的重用,一時間朝中唯這兩位滿漢高官馬首是瞻。乾隆五年四月上諭中這樣寫道:“滿洲則思依附鄂爾泰,漢人則思依附張廷玉,不獨微末之員,即侍郎、尚書中亦所不免?!?/p>
鄂張朋黨,漸漸成了乾隆的心腹大患。他一直想找機會敲打一下這兩位老臣。正好,性情素來傲慢的鄂爾泰先撞到了槍口上。
為了博乾隆之弟弘晝的歡心,鄂爾泰主張把雍正當親王時住的王府賜給弘晝。這不但違背了雍正想將王府改為廟宇的遺愿,還插手了皇帝的家務事。于是,乾隆駁回他的建議,把王府改造成了后來的“雍和宮”。
偏巧這時,鄂爾泰的兒子鄂容安和門生仲永檀密謀對付張廷玉,事情敗露,惹怒乾隆。盡管乾隆顧及鄂爾泰的顏面,從寬發(fā)落了鄂黨,但也給了鄂爾泰一張“黃牌警告”:如果再犯,絕不寬恕。
經過幾次折騰,鄂爾泰威風不再。1744年,鄂爾泰臥病在床,并于第二年春天病逝。乾隆還是親自登門祭奠,并準其配享太廟,入祀賢良祠,陪在先皇左右。不過,1755年,這份殊榮又被乾隆收回。鄂爾泰的門生胡中藻因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把“濁”字放在“清”字前面,落入文字獄,殃及鄂爾泰。在他去世近10年后,鄂爾泰被遷出賢良祠。
張廷玉雖比鄂爾泰活得久,日子也并不好過。他趕上了皇帝性情大變的乾隆十三年。歷史學界通常認為,這一年是乾隆統(tǒng)治由寬入嚴的分水嶺。
這一年,乾隆生命中的“白月光”孝賢皇后去世,從后宮波及前朝。在孝賢皇后的葬禮上,乾隆先是以“表現得不夠悲痛”為由收拾了兩位皇子;覺得工部造的金冊不夠精致,問罪一批大臣;處置了好幾個在皇后喪期內剃頭的大臣,指責他們不尊重皇后……這場官場大地震也波及了張廷玉。
皇后去世后,翰林院負責寫祭文。乾隆對此相當重視,要求親自檢查。他一眼就從雞蛋里挑出了骨頭,對祭文中用的“泉臺”一詞相當不滿,認為這個詞配不上皇后的尊貴身份,于是下令對主管翰林院的大學士張廷玉罰俸一年。
作為一個丈夫,乾隆痛失所愛的悲傷尚能理解;但作為君王,乾隆這些舉動很難不讓人理解為“借題發(fā)揮”。因為前期寬松政治,官場怠惰之風漸起,結黨營私日益嚴重,乾隆已經憋了好幾年,是時候算賬了。
鄂爾泰倒臺去世,張廷玉一家獨大。在朝鮮史料中甚至有這樣的記載:“人皆以為張閣老在,天下無事云?!逼鋵嵲缭谶@年正月,張廷玉就已向乾隆提出告老還鄉(xiāng)的請求。乾隆并未答應,理由是先皇都許諾你死后配享太廟了,你不在崗位上奉獻最后一絲光熱不足以回報如此恩情。
退休不被批準,又因為皇后祭文被罰,張廷玉惶惶不可終日。次年,乾隆看他實在沒什么價值了,終于答應放他回鄉(xiāng)。滿心以為自己成功著陸的張廷玉忘了立即向皇帝謝恩,乾隆一怒之下令軍機大臣寫了一道圣旨,請張廷玉回奏。結果,還沒等圣旨發(fā)出,張廷玉便來了,可見有人提前泄密,偷偷給他傳了信。
張廷玉不上趕著謝恩,乾隆尚且能忍,但張廷玉在朝中有這樣的黨羽支持是乾隆不能忍的。他也不藏著掖著了,直指張廷玉貢獻不夠,要收回讓他配享太廟的恩賜。后來又因為張廷玉的兒女親家貪污,乾隆尋了個借口抄了張廷玉的家。
在乾隆一次次的打壓中,張廷玉身心受挫,一敗涂地,張黨也隨之瓦解。此后直到嘉慶、道光兩朝,清朝都沒有出現明顯的朋黨活動。對此,乾隆自己都頗為得意:“本朝綱紀整肅,無名臣,亦無奸臣?!?/p>
乾隆十三年后,乾隆對官員愈發(fā)嚴苛。歷史學者雪珥甚至認為,在整個清朝,殺貪官最多的皇帝,就是乾隆。
在政治高端摸爬滾打了幾年,他終于掌握了專制權力運作的真諦:在專制政治中,皇帝是“主”,其他所有臣民都是“客”。歷史學家張宏杰在一篇文章中分析道,他認為,乾隆到中后期已經發(fā)現,“寄希望于官員們的責任心和榮譽感,期望君臣共治,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現”。而一旦他把這些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官員,定位為奴才,用官爵和財富激勵他們,同時收緊繩索,舉起皮鞭,以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來統(tǒng)馭他們,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特殊的和紳
1757年,湖南布政使楊灝貪污國庫三千余兩白銀案發(fā)。在清朝,布政使專管財賦和人事工作,也就是說,楊灝這是監(jiān)守自盜。按照《大清律例》,這樣的情況,貪污40兩白銀以上,就要殺頭。不過,楊灝在案發(fā)后,很快就退回了贓款。新任湖南巡撫覺得他既然已經退贓,應當依法改為“緩決”,相當于今天的死緩。
乾隆知道后,大為震怒,覺得這樣處理會形成示范效應,讓其他官員覺得,只要退贓,就可以免死,貪官們自然就沒有了后顧之憂。于是,一天之間,乾隆連下四道圣旨,要求處死楊灝,新任巡撫則被革職抄家。
乾隆的理由和憂慮,看似很有道理,但事實上,這個原則他并未遵循太久。五年后,乾隆推出了“議罪銀”制度——官員可以通過繳納“議罪銀”,減免應受的刑事或者行政處分。這種政策忽變的背后,有一個人功不可沒,就是和珅。
在18世紀的最后二十多年里,雖然乾隆對官員的管理越來越嚴苛,和坤卻是一個例外。盡管兩人年齡相差39歲,但再也找不到比和珅更懂乾隆的人。
關于乾隆是如何發(fā)現和珅的,正史中并未記載,野史里倒有四個說法,且一個比一個傳奇,歸結起來,大概是因為和珅才貌雙全。其中有一個說法是,皇帝出宮游玩,有侍衛(wèi)稟告有犯人逃脫?;实叟R:“虎兕出于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一旁的侍衛(wèi)聽不懂乾隆在說什么,只有和坤回答:“是典守者不能辭其責耳?!?/p>
這兩句來自《論語》,乾隆沒想到區(qū)區(qū)一個守衛(wèi)居然也念過《論語》。乾隆又詳細了解了和珅的家世、年紀,從此對他另眼相看。
最離奇的一個說法則完全印證了乾隆的“顏控”屬性。傳說乾隆的父親雍正曾有個妃子,當年的熊孩子乾隆有一回看到妃子在對鏡梳妝,就走過去用手遮住她的雙眼。妃子不知是誰,驚慌之下用梳子打了乾隆。這件事后來被雍正的皇后知道,賜死了妃子。無意闖下大禍的乾隆在妃子脖子上點了紅色,作為標記,并約定:“如果魂魄有靈,20年后再相見吧。”
和坤被譽為“滿洲第一俊男”,乾隆初見他時覺得似曾相識,仔細一看,甚至覺得和坤脖子上還留有紅色印記。于是,乾隆把和坤視為那位妃子的轉世,將一腔憐惜愧疚移情到了和珅身上。
從這段野史之上還衍生出了另一則坊間傳聞:乾隆與和坤也許有斷袖之歡。清史研究專家李景屏在著作中認為“這一點可能是真的”。她覺得當時清代取締官妓,嚴禁官員宿娼,于是官員們嫖男妓成風。身處其中的乾隆、和坤沾染上這種風氣也未可矢口。
少罰了兩萬兩
對君王來說,鞏固統(tǒng)治才是硬道理。比起各種傳說加持,他此時寵信和珅其實是出于一種需要:傅恒征戰(zhàn)緬甸病逝后,他要培養(yǎng)能替補的年輕心腹。
從1775年11月起,和珅在官場上的升遷如同搭乘火箭,往往數月就要經歷一輪升職或轉崗。他先從三等侍衛(wèi)升為御前侍衛(wèi),接著被派去軍機處當差,后又被任命為內務府總管大臣。這種速度即便是戰(zhàn)績赫赫的皇親貴胄傅恒都望塵莫及。傅恒從侍衛(wèi)到總管內務府大臣花了兩年時間,進入軍機處又用了5年,和坤只用了不到一年。
和珅的官運之所以如此亨通,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摸透皇帝的心思,其中最得圣心的大概要數讓乾隆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提高皇帝的收入,和坤有兩樣法寶,一是抄貪官污吏的家產,另一個就是議罪銀制度。
李景屏認為,其實早在和坤之前,乾隆就已經出了這么個主意。乾隆二十八年前后,就有官員通過多交罰款來求取寬大處理,只不過當時還只是偶爾為之,隨著和坤主管內務府,議罪銀制度就成了慣用方法,罰款數額也從一兩萬上升至數萬甚至數十萬。
這對乾隆來說,是筆不小的收入。和人們對君王的想象不同,按照大清祖制,國庫的錢由戶部掌管,只能用于國家工程,皇帝的個人花銷則由內務府負責,這才是皇帝的私房錢。私房錢來源主要有三條渠道:出租皇家莊園和土地所獲的租金;通過做生意、放貸來錢生錢;剩下的就來自各地大臣的進貢。
乾隆花錢大手大腳,無論是賞賜,還是日常用度都很大。會玩的乾隆自打登基初期,就一直計劃著各種出巡活動。此外,乾隆時期還修建了不少廟宇,這些費用都是他自掏腰包。在乾隆十三年的《內務府月折檔》中,7月份內務府為修繕添建雍和宮支出30000兩,到了12月,又領20000兩。在雍和宮歷次改造中,乾隆自費超過30Zi"兩,而他的祖父康熙修建五臺山寺廟,所費不過數千兩。
于是,乾隆經常感到錢不夠用。為了開源,他甚至還曾派內務府官員做倒爺,去俄羅斯買皮貨,轉到國內出售。除此之外,他又讓內務府對商人發(fā)放高利貸、出售特許商品經營權等,可謂費盡心機。這時候,和坤出現了,幫他建立了議罪銀制度,極大擴充了收入來源。以前官員想交罰金,一般都是充入國庫,但新出臺的議罪銀制度,準許罰金給皇帝支配,這樣一來,乾隆的小金庫就充盈很多。
正如之前乾隆怒批楊灝案提到的,這種制度勢必會引起示范效應。這之后乾隆朝的貪腐之風,果然越來越盛。官員們甚至還發(fā)現了變相賄賂皇帝的方法,犯了一些小錯后,自己申請重罰。當時的河南巡撫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朱批奏折上,趕緊向皇帝請奏,要求罰銀三萬兩。搞得乾隆都很不好意思,給他打了個三折,交一萬兩即可。
這個事例很好地反映了乾隆朝后期的官場狀態(tài)。官員們大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謹小慎微,畢竟張廷玉因為用錯一個詞,就受到了處罰。于是,官員們不得不想方設法,結皇帝之歡心。那些上繳的罰金,官員們自然不會甘心自掏腰包,之后又會從其他地方加倍貪污回來。
“很多事情他管不過來,于是整個官場就處于失控狀態(tài)?!睔v史學家張宏杰認為:“乾隆朝的政治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只有明君而沒有名臣,所有的聚光燈都打在乾隆一個人身上,其他人只能生活在乾隆的陰影里?!痹谶@個把集權推向頂峰的皇帝眼中,臣子們不過是棋子,執(zhí)子的只有他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