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市博物館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995 年5 月, 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在伊洛河與隴海鐵路交界處的鞏義二紙廠搶救性清理了兩座唐墓。 兩墓并排, 時代大致相同,但出土器物多有不同。 (圖1)M1[1]資料已發(fā)表,現(xiàn)在將M2 資料整理發(fā)表,以饗讀者。
M2 發(fā)掘資料在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遷址過程中遺失。 據(jù)發(fā)掘者張毅海先生回憶,M2 在二紙廠南院墻附近,斜坡墓道,寬度不足1 米,院墻壓在墓道上,院外墓道未發(fā)掘,院內(nèi)墓道發(fā)現(xiàn)一天井, 天井北為甬道, 寬僅0.7 米,頂高1 米。 墓室長方形,東壁與墓道東壁在一條線上,長不足3 米,寬2 米,頂高1.7米,墓底距地表約6 米。 墓室西部置棺,僅見人骨痕跡與部分棺釘,東部放置器物,武士俑靠近甬道,其余人俑、馬俑、器皿隨后。 東壁南端有一小龕,茶盤放置其內(nèi)。
M2 共出土44 件器物,質(zhì)地有陶、瓷、銅三種,分別敘述。
1.俑類。 主要有鎮(zhèn)墓獸、文官俑、武官俑、武士俑、牽馬俑、風(fēng)帽俑、幞頭俑、條髻俑、低髻俑、馬、駱駝、羊、豬、狗、雞、鴨等,除特別標(biāo)明胎質(zhì)者外,均用白黏土制成。
鎮(zhèn)墓獸 2 件。 標(biāo)本M2:1,人首鎮(zhèn)墓獸,白面上仰,頭頂粗角彎曲向上,末端似如意,粗角根部一小角向前卷曲,腦后雙齒戟,喇叭耳向外伸展,濃眉緊鎖,鼻頭高翹,嘴緊抿,肩部裝飾一對羽翼,前肢直挺,蹄足,蹲坐于中空底座上。 角、底座涂黑彩,耳、膀、腹、蹄涂橘紅彩,翼涂橘紅、綠彩云紋,胸部涂彩已脫落不顯。 高70 厘米。(圖2-1,封二-1)標(biāo)本M2:2,獸首鎮(zhèn)墓獸,平首前視,兩角并攏向上,彎如鉤,前有兩小角,腦后雙齒戟,高眉闊嘴,露出滿嘴排牙,腮旁短鬣如月牙,下接翼,上連角,羽翼、前肢如前,亦蹲于中空底座上。 身上涂彩多脫落,隱見鬣上繪細線紋,翼上云紋與肩部紋飾均已不顯,肩、蹄、胯原涂橘紅彩,底座涂黑彩。 高67厘米。 (圖2-2,封二-2)
圖1 鞏義二紙廠唐墓位置示意圖
圖2 鞏義二紙廠M2 出土陶俑
文官俑 1 件。 標(biāo)本M2:3,粉紅黏土胎。綰發(fā),頭戴一梁進賢冠,圓臉,眉毛高挑,杏眼圓睜,高鼻梁,抿嘴微笑,身穿橘紅色交領(lǐng)闊袖襦,外著 襠甲,白褾與 襠甲飾彩多失去,下著白裙,腿間長飄帶,足著黑色云頭履, 拱手立于黑色中空底座上。高72.3 厘米。(圖2-3,圖3-1)
武官俑 1 件。 標(biāo)本M2:4,頭戴紅色鶻冠(鶻鳥頭昂起),方臉,臥蠶眉,短鼻梁,抿嘴,微露笑意,身穿橘紅色交領(lǐng)闊袖襦,外著 襠甲,白褾與 襠甲云紋多失去, 下著白裙, 腿間長飄帶,足著黑靴,拱手立于黑色中空底座上。 高68.7 厘米。 (圖2-4,圖3-2)
武士俑 2 件。 標(biāo)本M2:5,頭戴鐵銹紅寶頂盔,盔的側(cè)沿略翻起,寬扁臉,濃眉高挑,眼睛凸圓,兩腮扯向兩邊,抿嘴上噘,肩披膊,著云口套袖、鐵銹紅閉口式臂褠,甲身上部系胸索,中部腰索下系長方形短蔽膝,下擺飾流蘇,腹部所繪虎首、胯部墨繪甲葉、背部橘紅彩已不顯,下著白裙,腿間長飄帶,足著黑靴,左手摁胯,右手握拳平舉,眼向上斜視,立于黑色中空底座上。高71.4 厘米。(圖2-5,圖3-3)標(biāo)本M2:6,頭戴鐵銹紅寶頂盔,盔的上沿、側(cè)沿翻起,寬短臉,豎眉,凸眼,抿嘴上噘,身甲、裙、靴同前,胸前兩圓護原涂綠彩,腹護呈彎角狀,左手摁胯,右手握拳捂于腰部,向前怒視,立于黑色中空底座上。 高71.2 厘米。 (圖2-6,圖3-4)
圖3 鞏義二紙廠M2 出土陶俑
圖4 鞏義二紙廠M2 出土陶俑
圖5 鞏義二紙廠M2 出土陶俑
牽馬俑 2 件,皆為胡人。標(biāo)本M2:7,頭戴黑色幞頭,粗眉,凸眼,寬鼻翼,撇嘴,身穿橘紅色翻領(lǐng)窄袖袍,腰束細帶,系巾,左胯后部系一黑色鞶囊,下著褲,足著靴,左手置于腰側(cè),右手上舉前伸,做握韁狀立于長方形底板上,雙眼斜視左下方。 高32厘米。 (圖4-1,圖5-1)標(biāo)本M2:8,粉紅黏土胎。發(fā)中分,下端綰辮于腦后,辮梢自雙耳上方垂下,圓胖臉,容貌年輕,高鼻深目, 眼簾低垂, 抿嘴,服飾、舉止大致同前,側(cè)身立于長方形底板上。 高31.5 厘米。(圖4-2,圖5-2)
風(fēng)帽俑 1 件。標(biāo)本M2:9,頭戴風(fēng)帽,圓胖臉,粗眉小眼,抿嘴微笑, 身披翻領(lǐng)窄袖長袍,內(nèi)著團領(lǐng)窄袖袍,腰束帶,下著裙,足著靴,拱手立于地。背上墨書“春?!倍?。高22.8厘米。 (圖4-5,圖5-3)
幞頭俑 3 件, 制作粗俗。頭戴幞頭,身穿團領(lǐng)窄袖袍,腰束帶,下著褲,足著黑靴, 拱手立于底板上。 標(biāo)本M2:10,粉紅黏土胎。 寬鼻大嘴,容貌丑陋。 高26.7 厘米。(圖4-3)標(biāo)本M2:11,面孔尖圓,袍橘紅色。高24 厘米。(圖4-4)標(biāo)本M2:12,眉目不清,面部、袍涂白彩。 高24厘米。
侏儒俑 1 件。標(biāo)本M2:13,粉紅黏土胎。 頭戴幞頭,臉圓脖粗,小眼,高鼻,抿嘴,下巴上仰,身著團領(lǐng)窄袖袍,下著褲,足著靴,左手垂于腰側(cè),右手插于懷中。 高17.9 厘米。(圖4-6,圖5-4)
條髻俑 1 件。 標(biāo)本M2:14,頭梳條髻,圓胖臉,瞇眼,大鼻頭,歪嘴, 身穿橘紅色翻領(lǐng)窄袖袍, 腰束帶,下著褲、履,拱手立于底板上。 高21.8 厘米。 (圖6-1,圖7-1)
低髻俑 3 件。 頭梳低髻,身穿交領(lǐng)窄袖襦,外罩半袖,肩披長帛,下束橘紅色曳地長裙,足尖微露,拱手立于地。 標(biāo)本M2:15,低首,歪鼻,斜眼,嘴緊抿,一副欲哭無淚的樣子。高26 厘米。 (圖6-2,圖7-2)標(biāo)本M2:16,神態(tài)略同前,眉目不清。高26.6厘米。 (圖6-3,圖7-3)標(biāo)本M2:17,歪首,抿嘴、瞇眼,一副冥想的樣子。 長帛黑色,后背墨書“春花”二字。 高26.6 厘米。 (圖6-4,圖7-4)
馬 4 件。 標(biāo)本M2:18,勾首,分纓,剪鬣,背置鞍韉,無鐙,鞍后墨繪跋塵,臀上墨繪鞦,短尾,四足立于地。 長41.7 厘米,高38.4 厘米。(圖8-1,圖9-1)標(biāo)本M2:19,勾首,揚脖,披鬣,背置鞍韉,上有小鐙,鞍后四鞘,束尾,四肢立于長方形底板上。 長50 厘米,高43.7 厘米。(圖8-2,圖9-2)標(biāo)本M2:20,體形同前。 雙耳、束尾殘,剪鬣,背置鞍韉,上有橘紅色袱。 殘長47.4 厘米,殘高45.4 厘米。(圖8-3,圖9-3)標(biāo)本M2:21,體形同前。雙耳后伏,束尾失,尻部留一圓孔。 橘紅色袱于中部松束,遮蓋韉的大部。 殘長46.4 厘米,殘高46.3 厘米。 (圖8-4,圖9-4)
駱駝 2 件。 標(biāo)本M2:22,昂首,張嘴,揚脖,垂胡較短,拱背,短尾甩于左臀。 背置橘紅色毯。 長36.6 厘米,高55.8 厘米。 (圖8-5,圖9-5)標(biāo)本M2:23,體形同前。 雙峰間有虎頭馱囊。 長36.2 厘米,高56.2 厘米。(圖8-6,圖9-6)
圖6 鞏義二紙廠M2 出土陶俑
圖7 鞏義二紙廠M2 出土陶俑
羊 2 件。 昂首,抿嘴,小眼,彎角,無耳,小尾,四肢蜷曲于地。 標(biāo)本M2:24,長10.9 厘米,高7.6 厘米。 (圖10-1)標(biāo)本M2:25,長12厘米,高7 厘米。
豬 2 件。長嘴,尖耳,鬃毛高豎,拱背,小尾甩于左臀,四肢曲臥于地。標(biāo)本M2:26,嘴、耳涂橘紅彩。長11.8 厘米,高5 厘米。(圖10-2)標(biāo)本M2:27,長12 厘米,高5 厘米。
狗 2 件。昂首,尖嘴,耷耳,拱背,長尾上翹于左臀,前肢直立,后肢蹲于底板上。 周身涂黑斑,意為花斑狗。標(biāo)本M2:28,腹部有一洞,系胎薄塌落所致,底板較薄。 高11.5 厘米。 (圖10-3)標(biāo)本M2:29,底板前緣較厚,原涂橘紅彩。 高12 厘米。
圖8 鞏義二紙廠M2 出土陶俑
母雞 2 件。昂首,尖喙,小眼,無冠,頸下有肉垂,頸羽、翅羽刻畫不清,翹尾。 標(biāo)本M2:30,眼、尾、足涂黑彩。 長9.2 厘米,高8.8厘米。 (圖10-6)標(biāo)本M2:31,眼、頸、翅、尾涂黑彩。 長10 厘米,高9 厘米。
鴨 1 件。 標(biāo)本M2:32,昂首,扁嘴前伸,脖子較短,肥身,短尾,柱狀足。 眼涂黑彩,后頸有少許橘紅彩。 高8 厘米,長8 厘米。(圖13-1)
2.器皿類。 主要有家用類陶器、三彩器和磚墓志等。
灶 1 件。標(biāo)本M2:33,長方體。正面設(shè)半圓形灶門,上有山形擋煙墻,灶門上方有墨繪火焰,灶面一圓坑,以示鍋。 長10 厘米,寬6.8厘米,高6.5 厘米。 (圖10-4)
井 1 件。標(biāo)本M2:34,粉紅黏土胎。梯形臺體。 井口置井框,上有四個方形鉚釘。 底邊長7.2 厘米,高4.4 厘米。 (圖10-5)
牛車 1 件。標(biāo)本M2:35,由牛和車組成。牛伸頭,聳肩,平背,尾甩于右臀,四肢粗壯立于地。 身上不見韁繩,肩部高高聳起,是牛套后拽的結(jié)果。 牛長14.6 厘米, 高21.4 厘米。車,前輿低矮,長方形,后輿高大,上有拱頂棚,兩端出檐較甚,左后方有門。 車輪十六輻。車高26.8 厘米, 長23.2 厘米, 寬21.2 厘米。(圖11,圖13-2)
圖9 鞏義二紙廠M2 出土陶俑
三彩盤 1 件。 標(biāo)本M2:36,由盤和盤內(nèi)9 個小盅組成。 盤,侈口,圓唇,淺弧腹,平底,矮圈足。內(nèi)、外腹壁施綠、白、醬三色釉。盅,侈口,卷沿,圓唇,鼓腹,平底。 內(nèi)壁滿施綠、白、醬三色釉,外壁施釉至中腹。盤口徑24.4 厘米,足徑11.4 厘米,高1.9 厘米。 盅口徑6 厘米,足徑3.2 厘米,高4 厘米。 (圖12-1,圖13-3)
三彩缽 1 件。 標(biāo)本M2:37,斂口,內(nèi)折沿,方唇,弧肩,鼓腹,平底。 外壁沿至中腹施白釉,在白釉上間施縱條狀綠、醬釉。 口徑4.6厘米,腹徑10.2 厘米,底徑4.8 厘米,高7 厘米。 (圖12-2,圖13-4)
磚墓志 1 件。 標(biāo)本M2:38,志蓋與磚志均為盝頂。 志蓋篆書,殘存“君銘”二字。 志墨書全失。 蓋與志長均37.5 厘米,寬均36.5 厘米,高均6 厘米。
圖10 鞏義二紙廠M2 出土陶器
圖11 鞏義二紙廠M2 出土陶牛車(M2:35)
罐 3 件。標(biāo)本M2:41,侈口,卷沿,圓唇,束頸,弧肩,鼓腹,平底。內(nèi)、外壁均無釉。口徑3.3 厘米,腹徑5.4 厘米,底徑3.1 厘米,高4.8厘米。(圖12-4)標(biāo)本M2:39,口微斂,方唇,斜直領(lǐng),弧肩,鼓腹,假圈足。 肩部對置四系,殘失兩個??谘貎?nèi)壁至下腹施青白釉。口徑8 厘米,腹徑22.8 厘米,足徑10 厘米,高28 厘米。(圖12-6)標(biāo)本M2:40,侈口,卷沿,圓唇,束頸,弧肩,鼓腹,平底。 內(nèi)壁施青白釉,外壁施釉至中腹,唇部釉被刮去。 口徑7 厘米,腹徑22厘米,底徑10 厘米,高31.4 厘米。 (圖12-7)
茶碗 1 件。 標(biāo)本M2:42,侈口,圓唇,淺弧腹收成平底。 口沿內(nèi)、外壁施茶末釉。 口徑9.2 厘米,底徑3.6 厘米,高3 厘米。(圖12-3)
圖12 鞏義二紙廠M2 出土陶器
圖13 鞏義二紙廠M2 出土陶器
圖14 鞏義二紙廠M2出土銅鏡(M2:44)
燈盞 1 件。 標(biāo)本M2:43,器形不整。 侈口,圓唇,淺弧腹收成平底。 內(nèi)壁施姜黃釉,外壁無釉。 口徑9.2 厘米,底徑4.7 厘米,高3.4厘米。 (圖12-5)
銅鏡 1 件。 標(biāo)本M2:44,銹蝕嚴重。 圓形,三角緣,圓紐,圓座。 一周凸棱將鏡背分為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四瑞獸繞紐奔跑,周圍為葡萄枝、葉;外區(qū)為葡萄、鵲鳥,其外一周祥云紋。直徑8.5 厘米,厚1 厘米。 (圖14)
M2 出土一方磚墓志, 惜志文無存,我們只能根據(jù)出土器物特征來判斷它的大致年代。
M2 出土器物有唐墓常見的四大組合,即神器類、侍俑類、家用類、器皿類,這四類器物尤以神器類器物對判斷墓葬的年代最為有用,其鎮(zhèn)墓獸臺座較高,羽翼齒端分離,文官俑進賢冠高居頭頂中部,武士俑盔的下沿略微向上翻起,這些特征同公元691 年孟津屈突季札墓[2]、公元698 年偃師盛才墓[3]以及鞏義食品廠92M1[4]出土的同類器物基本相同, 還沒見到公元701 年鞏義劉安墓①鞏義市博物館內(nèi)部資料。武士俑腳踩小鬼、披膊龍鼻朝天豎起的那種現(xiàn)象, 故可將M2 的年代大致定在公元690—700 年間, 考慮到此墓條髻俑和四鞘馬都是在較早墓葬出現(xiàn),可將墓葬上限放寬至公元685 年。
M2 出土的鎮(zhèn)墓獸、文官俑、武官俑、武士俑身形高大,舉止、服飾不張揚,是神器類器物在盛唐初期的標(biāo)準(zhǔn)表現(xiàn), 它們的底座高度均不超過12 厘米。 而鞏洛地區(qū)公元700—710 年間神器類器物底座一般在12厘米以上。 M2 兩件牽馬俑腰系毛巾,和屈突季札墓?fàn)狂R俑形象大體相同, 系巾的牽馬俑在其他階段不見。 M2 的風(fēng)帽俑、侏儒俑、低髻俑、搭袱馬、體形短高的駱駝、蹲踞花斑狗在屈突季札墓、食品廠92M1 都曾見到,其中風(fēng)帽俑大概也是前期遺留,而插手懷中的侏儒俑、低髻俑、搭袱馬、短高駱駝、蹲踞花斑狗則是這一時期的標(biāo)配器物。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馬在這一階段肩部抬起,與脖、臀大致呈斜線,駱駝過了這一階段身體變長。 M2 在這一階段最為典型的器皿類器物主要有束頸罐、三彩盤、燈盞等,四系罐、小瓷罐出現(xiàn)較早,應(yīng)當(dāng)視為前期遺留。
M2 與M1 并排,相距10 米,兩墓均為坐北朝南的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 墓室大小相近,但M2 比M1 多了一個天井,墓葬形制要比M1 高一些。 M1 是一個十分奇怪的墓葬,墓中沒有出土鎮(zhèn)墓獸、武官俑、武士俑,所出文官俑、男侍俑、女侍俑在鞏義唐墓中少見,但又確系鞏義所產(chǎn)。M1 另出土一套神器類器物,亦為鞏義產(chǎn)品,主要有墓龍、地吞、觀風(fēng)鳥。 這三種器物在河北、山西出土較多,河南三器同出一墓的僅此一例。M1 的神器類器物和河北南和東賈郭唐墓[5]、公元688 年河北南和郭祥墓[6]、公元688 年元氏縣呂眾墓[7]出土的墓龍、地吞、觀風(fēng)鳥相似度頗高,M1 的文官俑、男侍俑與郭祥墓的文官俑、馬奴俑在形象、舉止、服飾方面也大致相同,讓人不得不懷疑M1 這幾件器物是仿河北器物而作,而M1 的年代也被判斷在公元690—700 年之間。
M2 隨葬器物比M1 多16 件, 束頸罐、盤、 銅鏡兩墓大致相同, 而俑類則差別很大,完全不像是同時期產(chǎn)品。 但是,當(dāng)我們將M1 器物與大致同時期的鞏義食品廠92M1 器物對比時,發(fā)現(xiàn)兩墓的墓龍、女坐俑、子母豬、臥狗又非常相像。 將M2 器物與食品廠92M1 器物對比時,發(fā)現(xiàn)兩墓的神器類器物以及侏儒俑、馬、駱駝、雞、蹲式狗、牛車等又極其相像。 故此我們認為,二紙廠M1、M2 以及食品廠92M1 這三墓是同時的。 M2 與食品廠92M1 兩墓均有一個天井,級別稍高,使用了相同的神器類器物以及大量的侍俑類、家用類、器皿類器物;M1級別較低,未能使用高大的神器類器物,但它使用較多河北風(fēng)格隨葬品的原因, 是墓葬級別不夠,還是個人愛好,抑或不屬同一個家族?仍有待于以后的考古探討。(后記:本文部分照片由河南博物院武瑋、 張建民提供,特此感謝。 )
發(fā)掘:張毅海 楊明權(quán)
繪圖:姜戰(zhàn)省 郝紅星
攝影:楊 麗
執(zhí)筆:孫角云 郝紅星 孫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