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月
老師要上課了。她帶孩子們來到森林里,每人發(fā)一張塑封過的長方形卡片,每張卡片上有四種顏色,粉紅、橘黃、淺褐、米白,或深紅、沙棕、桃黃,或其他顏色,讓孩子們去森林里尋找匹配色彩的物件。孩子們手里拿著卡片,散開,各自尋找相應的葉子、木棍、樹皮、石頭、土塊等,并把找到的物品放在相應的色塊上。這個任務完成后,老師又提出第二個任務,讓孩子們尋找不同的植物,形容出它們的氣味,然后過來告訴老師。孩子們揪片葉子、拔一根草,或把鼻子湊在樹皮上,使勁地去聞,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說出它的氣味。
第三個任務,老師給每人發(fā)一個類似我們快餐飯盒的紙盒子,拿出兩張塑封過的紙片,上面列了6個形容詞,如可愛的東西、惡心的東西等等,讓孩子去尋找相應的物品,放入紙盒中。老師說,這節(jié)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和自然的關系,讓他們學會愛惜、保護自然”。
很新奇的教育方式,對不?這就是芬蘭教育。芬蘭,一個國土面積約為33.8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00多萬的北歐國家,卻是世界“教育最強國”。
芬蘭森林多,他們在森林里什么都學,前一節(jié)課學的是數學,這節(jié)是認識大自然。孩子在大自然中,不是泛泛地呼吸新鮮空氣,不是用綠色養(yǎng)眼,更不是滿林子亂跑,而是在老師的帶動下,有目的地調動自己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具體地去觀察、傾聽、觸摸、感受,通過感官的接觸,對大自然形成親切直觀的認識。
利用森林教學只是芬蘭教育中的一個方面。芬蘭還有一個引起世界關注的著名教學法,叫“現象教學法”。所謂“現象教學”,指的是事先確定一些主題,然后圍繞這些主題,將相近的學科知識重新編排,形成學科融合式的課程模塊,并以這樣的課程模塊為載體實現跨學科教學?,F象教學的重點不在于知識本身,而是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連接與轉化所需要的構建力與思考力,它培養(yǎng)的是可以更好應對動態(tài)現實問題的人。比如通過雪地徒步、冰釣、探索北極圈,進行氣候和生態(tài)現象方面知識的研究與學習;給孩子虛擬貨幣,讓他們設計一個包括交通、食宿、考察所到國家地理風貌及人文社會景觀的旅行方案等等。顯然,這其中涉及歷史、地理、數學、經濟等不同學科的知識,寓教于樂,使孩子在快樂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
“現象教學法”的核心是在活動中打破學科界限,跨學科學習。當然,這并不排除傳統(tǒng)教育如數學、歷史、美術、音樂等科目的開設。
芬蘭老師利用森林為孩子拓展視野,與外界建立聯(lián)系,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一切物品為孩子建立聯(lián)系,比如,城市或鄉(xiāng)村的顏色、形狀、氣味,以及喜歡的、厭惡的、可愛的、豐滿的、害羞的、活潑的、笑呵呵的、亂糟糟的、冷艷的、熱鬧的東西等等。還可以帶孩子旅游,跟孩子一起打開地圖,策劃路線和景點,訂火車票和酒店,研究天氣,準備出行的衣服及用具,研究景點的自然人文景觀;跟孩子模擬家居裝潢,設計空間布置、選擇色彩、購置建材、計算尺寸等等;引導孩子利用玩具,化裝扮演角色,通過表演學習歷史、戲劇、文學等知識;設置場景,假設自己在某個島嶼空降,那里又沒有人煙,該怎樣生存。
芬蘭利用森林,幫助孩子與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產生聯(lián)系,為孩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使孩子進步得更快,知識更全面,更適應社會的需要和自身生存的需要。
(秋水摘自《陽泉晚報》2020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