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曾經春運途中的匆匆步伐是我們的鄉(xiāng)情歸屬,闔家歡聚的團圓飯是我們的親情守候,如今牽動人心的疫情阻擋了家庭團聚的步伐。有人說,這是最沒有“年味”的春節(jié),沒有親人陪伴,沒有家庭團聚。我想說,這是最有溫度的春節(jié),我們對家人的思念之情給關切之情讓了步,曾經的小家庭團圓給今后的大家園和諧讓了步。這是共同體的力量,這是年味下的“人情味”。
在我們的小家,看似無情的遠離,其實是對家人、對生命的誠摯關切。前陣子網絡上流傳的一段視頻引起關注,內容是河南一小伙提著年貨給姥爺拜年,得到的回應卻是姥爺緊閉門窗趕他走。小伙擔心地問姥爺如何過年,姥爺?shù)ǖ卣f自己過。而在小伙臨走之時,姥爺將一袋裝著口罩和紅包的包裹從窗口扔下。這是姥爺寧愿一個人孤單,也不拿家人生命開玩笑的厚重的關切。曾經,我們口中的年味是通過與家人團聚來表達對和諧美滿的渴望、對吉祥如意的向往,而現(xiàn)在的年味是遙遠的問候,我們對家人安危的關切勝過了久別的思念,這不是年味的另一番富有詩意的詮釋嗎?
我們在小家中扮演著家人的角色,而當我們的舞臺切換到整個社會時,我們也有屬于自己的本分?!多l(xiāng)土中國》提到:“在團體格局里,個人間的聯(lián)系多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了這架子,然后每個人結上這架子,而互相發(fā)生關聯(lián)?!蔽錆h大學生郭岳在確診后自我隔離38天未傳染一人的消息令我們動容。疫情期間,還有無數(shù)逆行者在援助武漢時割舍了長發(fā),割舍了和家人相處的時間,甚至割舍了自己的生命。這正是出于自己在團體格局中的一份社會責任感。我想,“年俗”只是年味的一種形式,當我們的社會處在一個守望相助的溫情氛圍中,社會中的我們也是彼此溫暖著的。
我想,我們追尋年味的迫切,不過是借著過年,向文化和情感回歸的迫切。疫情下的春節(jié)確實沒有了傳統(tǒng)的風俗活動,可我們仍然在其中感受到了濃烈的文化和情感的力量,依然確認了“家”作為人倫共同體的意義。即便疫情當頭,年味的內核仍然被別樣地詮釋著。
巴金在《寒夜》中說:“人類的希望像一顆永恒的星,烏云掩不住光芒。特別是在今天,和平與安定不是一個理想,一個夢,它是萬人的愿望?!苯衲甑拇汗?jié)似乎也籠上了一層烏云,可是即便如此,也掩不住人情的光芒。
(指導老師: 陳 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