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磊
文人墨客的書齋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獨特文化現(xiàn)象。凡文化名人,隨其經(jīng)歷、閱歷、遷徙等變故,多幾易其齋號。如吳大徵之孫吳湖帆因藏宋拓歐書《化度寺》《虞恭公》等四碑,自署齋號“四歐堂”。后因其岳父以家藏宋版《梅花善神譜》二冊賜之,遂又命其齋曰“梅景書屋”。張善孖、張大干早年收藏張大風(fēng)畫至多,故其齋曰“大風(fēng)堂”。張大干解放后離開大陸,又署八德園(巴西)、可以居(美國)、摩耶精合(臺北)等。
賴少其與多數(shù)文人一樣,常給自己的齋室起一些風(fēng)雅的名號。賴少其一生用過的齋號有9個,有在廣州且廣為人知的“木石齋”“一木一石齋”,也有在安徽且不為人知的“尺絹巢”“韌居”等。9個齋號是畫家一生中的9個心靈驛站,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自得其樂。它如同音符一樣將畫家的一生串起,奏出取舍進(jìn)退、悲歡離合的人生樂章。有的齋號治成印章,大量見于賴少其的書畫作品當(dāng)中,有的齋號制成匾額高懸于梁,有的則藏于文獻(xiàn)史料之中。本文著重從篆刻藏品考察賴少其在不同歷史時期所使用的不同齋號,以及所表達(dá)的心境和藝術(shù)追求。同時,也為藏家在收藏賴少其作品時提供了一項值得參考的旁證。
齋號治成印章見于作品當(dāng)中
尺絹巢
此齋號最早見于賴少其收藏的兩枚印章之上。一枚是何震的“一片野云心”印章(圖1),邊款鐫有海上篆刻名家葉潞淵的款識“壬寅二月十又三日觀于賴氏尺絹巢”。第二枚是唐材的“會友但文學(xué),啟談皆典墳”印章(圖2),仍有葉潞淵的款識“壬寅春仲月潞淵觀于尺絹巢”。葉潞淵目鑒了何震、唐材兩位明代篆刻大家的作品,同時,也明確地指出了時間是1962年春,地點是賴氏“尺絹巢”。可見,“尺絹巢”是賴少其的齋號無疑。
關(guān)于“尺絹巢”的含義,賴少其并未留下只字片語,但聯(lián)系賴少其在這階段的收藏與創(chuàng)作,或可見端倪。1957年,賴少其在上海收藏了《陳老蓮花烏冊》,謝稚柳贊曰“誠可寶也”。1 958年秋,賴少其在上海龍華苗圃開始進(jìn)行花卉寫生,同時在日本絹上創(chuàng)作了70多幅花卉作品;1959年,賴少其在安徽歙縣購得程邃《山水冊頁》并反復(fù)臨摹;1960年赴保加利亞,留下寫生作品近百幅;之后創(chuàng)作《巢湖漁歌》等小幅山水畫作品,這些藏品和作品的尺寸都不過尺余。但在所有的賴少其作品中均不見此齋號,原因有三:一是賴少其在這一時期的書畫作品往往只落款姓名;二是這一時期尚無篆刻家為賴少其大量治印,而其自治印時期集中在1970年;三是使用的時間短,開始使用的時間應(yīng)是賴少其于1959年赴安徽任職前后,直至1963年另一個齋號“筆刀齋”的出現(xiàn)。
筆刀齋
1959年,賴少其從上海調(diào)任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文聯(lián)主席、黨組書記,1960年,當(dāng)選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安徽分會主席。1962年,賴少其在藝術(shù)上開始深入傳統(tǒng),先后臨摹唐寅的大畫《匡廬三峽圖》和程邃的《深竹幽居圖》。同時,賴少其開始創(chuàng)作尺幅較大的山水畫作品,此時再用“尺絹巢”齋號,顯然已不合時宜。
1963年,浙派篆刻大家方介勘受賴少其之請,治了一枚“筆刀齋”印章(圖3),這枚印章最早見于賴少其作于1963年的山水畫《黃山春曉》,最晚見賴少其作于1979年的大幅套色版畫《百萬雄師過大江》《豐收贊歌》等作品之上。在此期間,配合“筆刀齋”意蘊的還有王個簃、葉潞淵分別為賴少其篆刻的“刀筆”“我有刀如筆”等印章。
賴少其于20世紀(jì)30年代開始以刀為筆,創(chuàng)作大量抗戰(zhàn)版畫,被魯迅先生稱為“最具戰(zhàn)斗力的青年木刻家”。20世紀(jì)60 -70年代,賴少其繼承和發(fā)揚“徽派版畫”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精華,帶領(lǐng)大批版畫家深入生活,創(chuàng)作了《毛主席在馬鞍山》《淮海戰(zhàn)歌》《陳毅吟詩》《豐收贊歌》《節(jié)日的農(nóng)村》等一批極具特色、反映新時代精神面貌的大幅套色版畫,促進(jìn)了安徽美術(shù)事業(yè)的發(fā)展,成就了藝術(shù)家表達(dá)對新中國深厚情感的典范,成為“新微派版畫”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因此“筆刀齋”被賴少其大量鈐于書畫作品,尤其是版畫作品之中,可見賴少其對這個齋號的喜愛程度非同一斑。顯然,“筆刀齋”是個極其重要的齋號,完全可以用它概括1963 -1979年期間賴少其的新徽派版畫美學(xué)思想及用功方向。齋號或以明志、或以自勉
韌廬
1970年,賴少其賦閑在家,自書“韌廬”(圖4),用于提醒自己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下,更需要保持堅韌不拔的品質(zhì)。此時,賴少其創(chuàng)作了數(shù)百方篆刻作品,將其中的135方匯集自編《無逸室印存》,并用書法為每一方進(jìn)行注釋。其在一方六面印中刻記“聊逍遙以(兮)容與”“老節(jié)手書”,足以說明其當(dāng)時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狀態(tài),此時的賴少其只有在篆刻的時候才覺得是最美好的時刻,所以要倍加珍惜。正是有如此韌性,賴少其才能在艱難困苦中既保持節(jié)操,又再攀藝術(shù)高峰。
韌居
1977年8月,此時的賴少其尚未徹底平反和恢復(fù)職務(wù),但其難掩喜悅。其時,篆刻家阿牛應(yīng)賴少其之請,治印“尚韌”,這是賴少其在劫波度盡之后,對自己“尚韌”的狀況較為滿意的情感流露。同年,錢君訇為賴少其治印“韌居”(圖5)。1978年,吳子建也治印“韌居”,邊款“戊午六月,少其同志命吳子建作”。顯然,無論是“韌廬”,還是“韌居”,都是賴少其在新中國歷史轉(zhuǎn)折時期的兩個齋號,既是明志,亦是警醒,但少見于賴少其的書畫作品之中,且使用時間非常短,僅見于賴少其于1977年所繪的《陳毅<詠梅>詩意圖》的題跋中,“隆冬到來時,百花跡已絕。紅梅不屈服,樹樹立風(fēng)雪。陳毅同志詠紅梅詩首。 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古廬州之韌居于爐邊為女兒曉峰畫”。
望遠(yuǎn)樓
在“筆刀齋”“韌廬”“韌居”的使用后期,出現(xiàn)了齋號“望遠(yuǎn)樓”。對于這個齋號,賴少其仍未留下只言片語,但在他的篆刻藏品中卻可尋得絲線索。1975年,葉潞淵為賴少其治印“望遠(yuǎn)樓”,邊款鐫刻“潞淵為望遠(yuǎn)主人刻。乙卯四月”(圖6)。1976年,韓天衡治印“望遠(yuǎn)樓”,邊款鐫刻“少其老同志令制,即望指正,一九七六,天衡”(圖7)。這個齋號的使用時間為1 974 -1 986年之間,常見于賴少其的書畫作品之中。
晚期齋號足見韻味
一木一石之齋
與“韌居”“望遠(yuǎn)樓”處于同一歷史時期的齋號便是較為著名的“一木一石之齋”,這個齋號來源于魯迅先生給賴少其的一封信。1935年6月29日,魯迅先生在給賴少其的回信中說道:“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對于魯迅先生的勉勵,賴少其終身不忘,不僅于1976年夏將這句話寫成書法作品(圖8),用于時常提醒自己要從基礎(chǔ)做起,而且也正式用“一木一石之齋”作為齋號。阿牛于1977年治印“一木一石之齋”,邊款鐫文“賴公命刻齋名印,丁巳秋,阿?!?。錢君訇也于1977年為賴少其治了兩方“一木一石之齋”印章,一方朱文(圖10),一方白文(圖9),直至1989年仍大量見于賴少其的書畫作品之中??梢娰嚿倨鋵@一和魯迅先生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齋號是頗為自得的。
苦瓜園
1986年1月,賴少其“七十歸故里”,居住在廣州市天河區(qū)沙河鎮(zhèn)水蔭路45號大院,遂進(jìn)行“丙寅變法”。是年,其在山水畫《作黃山客》(圖11)上題“丙寅變法于沙河苦瓜園”。隨后,賴少其在《泉聲》等作品上亦多次落款“苦瓜園”。賴少其從不掩飾自己對石濤的喜愛,此齋號亦表達(dá)了賴少其對苦瓜和尚的追慕之情。齋號的使用時間在1986年1月至年底之間,并無篆刻作品傳世。
羊石齋
1986年冬,賴少其繪《劍葉灑金花與黃蝦花》(圖12),賴少其在畫面上題跋:“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于羊石齋。賴少其寫生。余于丙寅歸故里,住羊石齋中吸收中畫與西畫之長,實行變法,既不似中畫,也非西畫,姑稱為中國人所作之畫可也?!敝匀∶把蚴S”,一是賴少其自幼離開家鄉(xiāng),晚年回到故里,對羊城自是無比熱愛,其在《丙寅變法》文中稱:“廣州沒有黃山,但也是革命名城,風(fēng)光秀麗,五彩繽紛,有著名的‘嶺南畫派,又是改革開放的龍頭。地處熱帶濱海,魚產(chǎn)與花卉是美術(shù)的主要品種,不畫是可惜的?!倍巧绞酥袊嫷幕緲?gòu)成要素。這個齋號使用時間在1986年冬至1987年夏之間,無篆刻作品傳世。
木石齋
這是賴少其最廣為人知的齋號,也是其使用的最后一個齋號,由“一木一石之齋”簡化而來。1987年夏,賴少其在山水畫《漁亭》上題“漁亭為齊云山山峰,又名白岳,與黃山齊名。一九八七年大暑,畫于羊城木石齋”,此為賴少其首提“木石齋”。1989年,賴少其自書“木石齋”并制成木匾懸于梁上(圖13)。同時,賴少其邀滬上篆刻名家童衍方為其鐫刻“木石齋”印章(圖14),邊款刻記“少其先生令刻即乞正之。衍方刻石并記”。自此,賴少其最后十年的書畫作品上若再加蓋齋號章,則必是這枚“木石齋”印。這一時期的賴少其作品墨色濃烈、色彩絢爛、渾厚華滋、暢快淋漓,線條極盡旋轉(zhuǎn)、鋪陳滿紙、幾無留白,情感與力量全面鋪展開來卻不粗糙,可以說是晚年的精品力作,亦是魯迅先生木石精神的絕佳體現(xiàn)。
在魯迅先生木石精神感召之下的“木石齋”,成為賴少其晚年制成匾額懸之于廣州林和西橫路舊居,且直使用到生命盡頭的唯一齋號。
(編輯/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