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博見
由廣東衛(wèi)視制作播出的美食紀錄片《老廣的味道》第一季在2016年初播出后大獲成功,隨后廣東衛(wèi)視于2018、2019年連續(xù)推出了《老廣的味道》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這一系列紀錄片都收獲了良好的口碑。四部紀錄片如出一轍,敘事結構相似,在保證紀錄片“可看性”的同時為美食紀錄片的生產(chǎn)提供了標準化的敘事方式。
系列紀錄片《老廣的味道》開拍于2014年。國家廣電總局要求各家衛(wèi)視每天至少播放30分鐘紀錄片節(jié)目,于是廣東衛(wèi)視《凡人大愛》紀實團隊承擔了《老廣的味道》的拍攝任務,連續(xù)拍攝了四季。民以食為天,食物主題紀錄片受眾之廣泛是任何主題都不能比擬的,從紀錄片中了解美食的獲取過程、制作工藝,是觀眾們共同的訴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物的作用已不僅僅局限于裹腹和維持生存,而是成為大眾的一種審美追求。通過視聽語言來了解食物之美最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恰到好處的主題選擇讓四季紀錄片熱度不減;節(jié)目出品方所在的廣東是著名的美食之鄉(xiāng),“食在廣東”已經(jīng)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廣東人對食物十分講究,追求新鮮、生猛,對人生亦是如此。廣東人將拼搏奮進的嶺南精深融于對美食孜孜不倦的探求之中,從第一季“鮮”“偏”“時”“精”“造”的探討到第四季“喬味”“宵夜”“佳果”“野趣”“香料”“主廚”“小吃”的描述都源于此。
1.相近的故事設置
《老廣的味道》的每一集基本都由六個故事組成,每個故事的形式都是相近的,即先地點再人物,再介紹食材的獲取過程,最后是食材的烹飪過程。如第一季第一集《鮮》的第一個故事的1分1秒處交代了地點是“清晨5點的紅海灣”,緊接1分6秒“漁民黃坤城和搭檔”則是故事的主人公,經(jīng)過5分鐘左右對遮浪麻魚捕撈過程的描述后,6分45秒開始描述遮浪麻魚的制作方法;再如第二季第一集《一心》的第一個故事,1分21秒處同樣先交代了地點“位于珠海斗門的乾務鎮(zhèn)”,而1分36秒“裝魚能手黃富國”出現(xiàn),緊接著又是5分鐘左右對食材獲取過程的描寫,7分20秒開始講述泥魚的制作過程。
真實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尊重事實也是紀錄片制作者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這就決定了紀錄片相對嚴肅的屬性。相比于創(chuàng)作空間更大、情感表達更豐富的電視劇、電影,紀錄片一直未能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近年來,為適應市場需求,紀錄片的敘事方式逐漸貼近大眾生活,表達故事化的傾向愈發(fā)突出。
紀錄片的故事化為本身嚴肅、枯燥的紀錄片增添了趣味性和可看性。但是,紀錄片的故事性對紀錄片真實性的影響也成為很多相關從業(yè)人員和研究者關注的問題。安妮特·西蒙斯曾說:“真實的經(jīng)歷永遠不是客觀的,故事都是從講述者的一個視角或者數(shù)個連續(xù)視角講述的。如果你試圖讓故事變得客觀,故事本身就已經(jīng)被你弱化了。”①也就是說,在紀錄片中,故事性和真實性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二者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若想增加紀錄片的故事性,那必須在真實性上有所犧牲。此外,故事的最大特色在于懸念的設置,用懸念引人入勝是故事的常用表述方式之一,但是“懸念”與“記錄”往往是相背而行的。很多紀錄片也因為太過于偏重故事化而在真實性方面為大眾所詬病。如何巧妙平衡故事性與真實性,是當今紀錄片市場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
《老廣的味道》順應了紀錄片故事化的潮流,它將食物的環(huán)境、獲取過程以及烹飪方式融于故事之中,將食物融于故事主人公的生活情感之中,增強了紀錄片的趣味性。同時,《老廣的味道》將故事的形式標準化開來,使得故事的可變性降低,為故事減少了懸念,從而將紀錄片中的故事和傳統(tǒng)意義上充滿懸念的故事區(qū)分開來,以標準化的敘述方式將紀錄片的故事性限制在“客觀”的圍墻之內(nèi)。
2.一致的人物設置
人物是紀錄片敘事中除故事外的另一個元素,人物身份設置的一致性,是《老廣的味道》的另一個重要敘事特征。《老廣的味道》將所有故事的主人公設置為物資的生產(chǎn)者而并非單純的美食產(chǎn)品消費者,使得人物可以貫穿從生產(chǎn)到品嘗的每一個步驟當中,使故事的推進更加自然。
《老廣的味道》的主人公是作為故事的參與者和敘述者而存在的,也就是說,所有關于美食的介紹都是圍繞著主人公進行的,這一現(xiàn)象也從第一季延續(xù)到了第四季。西摩·查特曼在《故事與話語》中將故事中的空間分為“故事空間”和“話語空間”,他認為“‘話語空間’是指故事的敘述者在講述故事時的時空環(huán)境”②。人物設置的一致性也使《老廣的味道》有著相似的話語空間,即以生產(chǎn)者為敘述者的話語空間?!独蠌V的味道》第一季的成功,培養(yǎng)了觀眾的觀看習慣,相似的話語空間內(nèi),觀眾對系列影片的接受度更高,為系列紀錄片的繼續(xù)拍攝降低了受眾接受障礙。
1.繪圓法的創(chuàng)作手法
紀錄片和文學作品一樣,是故事呈現(xiàn)的一種形式,當然也具備和文學作品類似的敘事手法。張雅欣在中外紀錄片比較當中,將紀錄片的敘事分為繪圓法、設定中心線法、階梯式遞進法、依據(jù)文理邏輯法四種方法,她對繪圓法的定義為,“繪圓法要求紀錄片的開始部分就提出主要論點,以及每一位登場人物的主要活動場所,并在那個場所對以上內(nèi)容做最低限度的說明,然后再展開對每一位登場人物或者每一個論點的個別論述”。張雅欣認為:“一部紀錄片的主旨或中心,也就是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試圖在這部片中所言之中核,便是這部紀錄片的圓心,而半徑則是片中的被援主體的主要活動區(qū)域?!雹?/p>
以第三季第六集《雅俗》為例,無論是最常見、最接地氣的黃豆、黃鱔、山羊,還是被譽為餐桌“黑鉆石”的黑松露,食材有雅有俗,但是廣東人順應四時,在庖廚中實現(xiàn)雅俗之道,在煙火中安放生活的歸宿。通過對事物獲取和烹飪,廣東人尋求踏實生活、雅俗共賞的從容內(nèi)心。
《老廣的味道》的創(chuàng)作方法很顯然是符合張雅欣所提出的繪圓法的。該片的每一集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第一季以鮮、偏、時、精、造為主題;第二季以一心、兩儀、三餐、四季、五味、六合、七絕為主題;第三季以山海、東西、主輔、生熟、古今、雅俗為主題;第四季以喬味、宵夜、佳果、野趣、香料、主廚、小吃為主題。四季共25集25個主題為25個圓心,25集的紀錄片也圍繞這25個主題展開。每集紀錄片所講述的故事內(nèi)容不盡相同,或體現(xiàn)食材獲取之艱難,或表現(xiàn)勞動者之勤勉,或展示食材制作過程之繁復,但其內(nèi)核無一不是在表現(xiàn)當集的主題。
表1 《老廣的味道》的板塊化故事呈現(xiàn)
2.板塊化的故事呈現(xiàn)
紀錄片板塊式的呈現(xiàn)方式能在表達影片主題的情況下給人以形式的美感。昆丁·塔倫蒂諾曾說:“形式的快感與一部內(nèi)容出乎意料的影片所產(chǎn)生的震驚效果是一樣的?!薄独蠌V的味道》幾乎每一集都被分為六大板塊,每個板塊由特定的故事組成,彼此襯托,共同呼應主題,見表1。
在各個板塊的內(nèi)部(即各個故事的內(nèi)部),其呈現(xiàn)形式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在每個板塊中,故事的主人公出現(xiàn)時間往往較早,由人物引出故事是該紀錄片的常用表達方式。每個板塊的時長在7分鐘左右,而在故事板塊中,食物烹飪部分占據(jù)這個故事的時長往往不多,大多在1—3分鐘之間,并沒有成為故事的主要部分。故事的主題還是對食材的采集和發(fā)現(xiàn),見表2。
表2 《老廣的味道》部分故事主題
畫面是紀錄片最重要的敘事語言,是展示事物和事件的最直觀表達,它承載著紀錄片的敘事、抒情、表意等功能。聲音語言是紀錄片另一種重要的敘事語言,是畫面語言的有效補充,通過聲音語言紀錄片可以表達出僅靠畫面語言不能傳達的意義。聲音語言的運用讓紀錄片變得立體,使得紀錄片的表達更加豐滿。但是聲音語言在紀錄片中的地位是居于畫面語言之下的,畫面語言的存在才是紀錄片這種表達形式存在的基礎?!独蠌V的味道》對畫面語言的運用有一定的規(guī)律,即在每集開頭用特寫、大光圈、對比式構圖來進行該集的概述;用遠景小光圈固定鏡頭進行小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特寫鏡頭、大光圈淺景深來描述食材的獲取和烹飪過程,最后再通過遠近鏡頭結合來進行故事的總結評述。在聲音語言方面,每集的開頭通過簡練工整的解說詞、輕松明快的配樂來對該集進行概述。介紹小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以及食材的獲取過程的時候,背景音樂宛轉悠揚;而在最后對食材制作的過程以及最后對小故事進行總結時,背景音樂又是明快輕松的。
以第二季第六集的第一個故事為例。17秒到1分15秒為該集概述,采用特寫、近景、中景固定鏡頭進行大光圈淺景深的拍攝,解說詞較為簡練工整,配樂輕松明快;1分15秒到3分15秒,用遠景固定鏡頭的小光圈深景深進行拍攝,再配以婉轉悠揚的音樂對小故事的背景進行交代;6分51秒到8分42秒則是食材的烹飪過程和對小故事的總結,其間的背景音樂明快輕松。
創(chuàng)作源頭上的相似和創(chuàng)作形式上的相近讓受眾覺得更加親切,也更容易浸入其中,達到共情的效果。我們隨機選取了《老廣的味道》第三季第一集《山?!返脑u論進行情感分析。在237條評論中,189條評論為積極評論,17條為中性評論,21條為消極評論。21條消極評論的內(nèi)容均為“吃這么多海鮮不怕中風嗎”“這么老的筍還能吃嗎”“怎么吃啊都是沙子”等對紀錄片所表現(xiàn)內(nèi)容本身的不滿意,而沒有對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不滿。由此可見,這種標準化敘事方式所生產(chǎn)的紀錄片傳播效果是比較好的,達到了創(chuàng)作人員和受眾的共情。
在紀錄片的生產(chǎn)過程中,無論是選題策劃方案的寫作還是后期的拍攝、剪輯都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以標準化方式進行敘事的紀錄片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第一季的成功為整部紀錄片提供了一個標準的范式,后來幾季只需要“蕭規(guī)曹隨”即可。這樣前期的策劃和后期剪輯的時間會大大減少,而在拍攝過程中,由于拍攝手法的相近,拍攝設備也不會與之前有太大出入,物料成本的節(jié)約也是顯而易見的。
紀錄片是具有一定審美門檻的藝術形式,由于知識背景、理解能力的差異,并不是每部紀錄片都能得到大眾的認可。結構主義理論家塞繆爾·查特曼認為:“敘事是傳播,因此它預設了兩方:一個發(fā)送者,一個接受者。每方都有三個不同的人格位。在發(fā)送的一端是真正的作者、暗含的作者或者敘述者;在接受一端則是真實的受眾,暗含的受眾和敘述對象?!雹芸s小發(fā)送者和接受者在認知上的差距,是讓紀錄片達到更好傳播效果的方案之一。用標準化的方式進行敘事,讓每季每集的敘事方式固定下來,可以讓普通觀眾有更充足的時間來關注紀錄片敘述的內(nèi)容,而不是把精力分散到故事的敘事方式上,從而降低觀眾的接受門檻,做到把相對嚴肅、難以理解的記錄形式平民化。
標準化往往也意味著重復,重復的敘事方式在降低受眾接受門檻的同時也意味著會帶來“枯燥化”的風險?!独蠌V的味道》制作者通過“故事”這一形式盡力規(guī)避這一標準化的缺陷,力求用每個故事的精彩來避免受眾的厭煩情緒。從節(jié)目播出的反響來看,這一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連續(xù)四季的成功證明了標準化敘事的可行之處,將已經(jīng)被證明的可行方式再次推出可以將失敗的風險降到最低。但是紀錄片歸根到底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因為其多元才會持續(xù)向前發(fā)展,將藝術固定為一種模式和藝術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如果一味推崇這種標準化敘事模式,將會人為地給這種藝術人設置天花板,限制紀錄片的繼續(xù)發(fā)展。
《老廣的味道》將受眾的脈脈鄉(xiāng)情融入敘事者平易近人的表達中,用標準化的節(jié)目創(chuàng)作手段降低了創(chuàng)作難度,同時未減弱表達效果,把共源的美食通過共形的表達方式傳達給每一個受眾,為美食紀錄片的生產(chǎn)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成功樣本。正如杜建華所言:“標準化生產(chǎn)模式與紀錄片的質量之間不存在必然因果對應關系,而是更多體現(xiàn)著創(chuàng)作者個人的審美旨趣、知識經(jīng)驗,通過標準化生產(chǎn)方法所產(chǎn)出的作品,不但深受創(chuàng)作者個體風格影響,更受創(chuàng)作者個體素質影響,使用得當,完全可以創(chuàng)作出個性風格各異的成功作品?!雹輼藴驶瘧撌莿?chuàng)作形式上的標準化,是手段、是工具,而紀錄片創(chuàng)作最終要達到的目的還是將內(nèi)容傳達給受眾。我們應該正視紀錄片標準化敘事帶來的同質化問題,在“標準”和“變化”中尋求平衡,推動紀錄片的繼續(xù)向前發(fā)展。
注釋:
①[美]安妮特·西蒙斯.故事思維:影響他人、解決問題的關鍵技能[M].俞沈彧 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174.
②[美]西摩·查特曼.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M].徐強 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62.
③張雅欣.中外紀錄片比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4.
④[英]奧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媒介研究的進路:經(jīng)典文獻讀本[M].汪凱,劉曉紅 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290.
⑤杜建華.試論紀錄片的標準化生產(chǎn)——基于《舌尖上的中國》與《人類星球》的對比[J].中國電視,2014(0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