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萬星 甄偉
摘要 ? ?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qū)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褐馬雞的棲息地。本文通過對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qū)野生動物救護站內(nèi)14只褐馬雞連續(xù)8年的繁殖與飼養(yǎng)研究,掌握了褐馬雞的家雞抱窩孵化、孵化器孵化和褐馬雞自身孵化等技術(shù),研究了影響雛雞成活率的關(guān)鍵影響因子,積累了褐馬雞飼養(yǎng)及疫源疫病防治經(jīng)驗,以期為褐馬雞養(yǎng)殖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 ? ?褐馬雞;孵化;育雛;疫源疫病預防
中圖分類號 ? ?S865.3+4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5-0217-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褐馬雞(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屬鳥綱雞形目雉科馬雞屬,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我國特有品種,被列為世界珍禽。褐馬雞是典型的森林鳥類,被冠以“東方寶石”的美譽,目前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國河北省小五臺山區(qū)、山西省呂梁山區(qū)和陜西省北部,近年來在北京市百花山地區(qū)也有分布[1-3]。多年來,對小五臺山地區(qū)褐馬雞孵化與育雛的研究零散且不系統(tǒng)。自2012年至今,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qū)依托野生動物救助站,開始對褐馬雞的孵化與育雛進行研究,持續(xù)研究了褐馬雞孵化的關(guān)鍵技術(shù)和育雛關(guān)鍵影響因子。
1 ? ?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qū)概況
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qū)是以保護暖溫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及世界珍禽褐馬雞等珍稀野生動物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市蔚縣、涿鹿縣境內(nèi),東與北京市門頭溝區(qū)和保定市淶水縣接壤,地處燕山、太行山和恒山三山交界地帶。保護區(qū)內(nèi)生物資源豐富,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1 393種,隸屬于118科529屬;查明有陸生脊椎動物199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6種。小五臺山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區(qū),水源豐富,為褐馬雞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生境。
2 ? ?褐馬雞產(chǎn)卵
褐馬雞平均產(chǎn)卵數(shù)為22.5枚[4]。對20枚褐馬雞卵進行稱量,褐馬雞卵短邊直徑平均為40.28 mm,長邊直徑平均為55.99 mm,重量平均為44.656 g。詳見表1。
3 ? ?褐馬雞孵化
褐馬雞卵的受精率為50%左右,出雛率為70%左右,孵化周期為28 d左右。通過8年的研究,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qū)成功掌握了家雞抱窩孵化、孵化箱孵化和褐馬雞自身孵化等3種孵化技術(shù)。
3.1 ? ?家雞抱窩孵化
成體褐馬雞既不容易捕捉也不易馴化。因此,最初對褐馬雞的孵化研究采用雞抱窩孵化的方法。抱窩雞選取當?shù)亟】登冶ЦC效果好的母雞。在褐馬雞的繁殖期有棄巢現(xiàn)象出現(xiàn),將棄巢后的褐馬雞卵帶回之后進行消毒,再由家雞抱窩孵化[5]。家雞孵化褐馬雞的孵化期為28 d,這比野外褐馬雞的孵化期稍長1~2 d。出雛后,雛雞與義親關(guān)系親密。在出雛初期,將從野外捕獲的與家雞孵化出雛相似的野生雛合為一群,義親尚無排斥行為;但對體型差異太大或過晚入群的異群雛雞,家雞是排斥的。家雞育雛的成活率高于人工孵化或野外捕獲雛雞,這可能與家雞育雛對雛雞覓食選擇的有利影響相關(guān)。
3.2 ? 孵化箱孵化
孵化箱孵化的成功關(guān)鍵因素為溫度、濕度的控制和翻蛋等。孵化溫度隨著胚胎日齡的增加,逐漸降低0.1~0.5 ℃,相對濕度保持在56%~62%之間,后期相對濕度較前期高,特別是在出雛前3~5 d要加大相對濕度,這是因為孵化過程中相對濕度過低會導致蛋內(nèi)水分蒸發(fā)過快,在中、后期會造成胚胎脫水,從而影響出雛率和健雛率。每隔2 h翻1次蛋,翻蛋角度為90°,翻蛋若不正常,會導致蛋黃粘于殼膜上,造成胚胎死亡。每隔2 h晾1次蛋,孵化后期晾蛋時間長于前期。1~10 d,晾蛋10 min/次;11~20 d,晾蛋15 min/次;20 d至出雛,晾蛋30 min/次。孵化時通風良好可保持胚胎正常的氣體代謝,特別是孵化后期,若通風不良往往造成胚胎死亡或出現(xiàn)畸形[6]。
3.3 ? ?褐馬雞自身孵化
處于半野生狀態(tài)下的褐馬雞具備自身孵化的能力。孵化期開始筑巢產(chǎn)卵并孵化。為收集到最接近真實的數(shù)據(jù),自身孵化盡量避免人工干擾。通過數(shù)年觀測,影響褐馬雞自身孵化成功的因素主要是受精率和天敵。半野生狀態(tài)下的褐馬雞產(chǎn)卵的受精率低于野生褐馬雞,為30%左右。喜鵲等天敵的存在是半野生狀態(tài)下雛雞致死的關(guān)鍵因素,是褐馬雞種群
數(shù)量的關(guān)鍵影響因子。
4 ? ?褐馬雞育雛
小五臺山地區(qū)褐馬雞的出雛時間是每年6月15日左右,雛雞2~3日齡之內(nèi)應進行第1次飲水,水溫與舍溫一致,水中應加入3%~5%的葡萄糖或白糖,以補充雛雞營養(yǎng),飲水頻率為3~4次/d。雛雞的飼料為小米蒸至七八成熟,再拌熟蛋黃(每10只雛雞喂1只蛋黃)。3 d 后改喂全價飼料,飼料配方為玉米45%、高粱15%、麩皮10%、豆粕25%、鈣2.5%、磷2%、食鹽0.5%、賴氨酸0.2%、復合維生素8 g、膽堿2 g,另外,新添加新鮮的蔬菜、熟雞蛋、活黃粉蟲幼蟲等食物,雛雞喜食螞蟻卵、蝗蟲、黃粉蟲等高蛋白食物,且尾羽較未食者略長。
28日齡褐馬雞的形態(tài)特征為:頭黃色,體褐色,腹紅色,尾羽長出且發(fā)育較快,長8 cm左右。30日齡褐馬雞開始長出白眉,好斗本性開始顯現(xiàn)。32日齡尾羽長11 cm左右,經(jīng)常因食物爭奪而發(fā)生斗毆,表現(xiàn)為頸伸長、眼睜大。2月齡褐馬雞表現(xiàn)出飛翔能力[7]。64日齡褐馬雞尾羽長15 cm左右,白眉明顯,頭部胎毛開始脫落,黑色羽毛開始取代黃色胎毛,叫聲接近成年褐馬雞,飛翔高度>1.5 m。69日齡褐馬雞開始長出黑色尾羽。71日齡褐馬雞頭部換毛完成,紅色眼瞼明顯可見。73日齡褐馬雞80%眼瞼變紅,發(fā)育最好的褐馬雞腿部長出“距”,表現(xiàn)出性別特征。77日齡褐馬雞眼瞼全部變紅,黑色長尾羽完全露出,褐馬雞形態(tài)與成體無異。
5 ? ?疫源疫病預防
5.1 ? ?疫苗注射
為防止雛雞感染疾病,出雛后需立刻注射馬立克疫苗。雛雞7日齡、1月齡、2月齡時,分別用新城疫、雞傳支疫苗、法氏囊疫苗進行滴鼻防疫,每只雞滴1~2滴,疫苗吸入鼻腔有效。雛雞15日齡時翼內(nèi)皮下刺種雞痘疫苗;45日齡時進行第2次新城疫II系疫苗免疫。
5.2 ? ?疾病預防
在育雛過程中,為提高雛雞成活率,每隔3 d在飼料中拌入適量抗生素(土霉素、氯霉素、痢特靈交叉使用)。免疫各種疫苗前后3 d內(nèi),飼料中不加抗菌素藥物。
5.3 ? ?種雞預防
一是對環(huán)境進行消毒,在新引入褐馬雞之前,用5%來蘇溶液對褐馬雞籠舍及周圍環(huán)境進行消毒。二是疫苗注射。引種后,對新引種的褐馬雞,需要用雞新城疫、雞傳支疫苗、法氏囊疫苗等進行防疫。三是藥物驅(qū)蟲。用左咪唑等藥物進行驅(qū)蟲。
5.4 ? ?設(shè)備消毒
室內(nèi)和所用設(shè)備都要定時進行消毒。一是地面消毒。用1%新潔爾滅或4%來蘇兒水進行噴灑消毒,1次/周。二是空間消毒。在育雛前20 d用福爾馬林溶液(42 mL/m3)倒入盛有21 g高錳酸鉀的容器中進行熏蒸,對養(yǎng)殖空間進行消毒。熏蒸后密閉24~48 h,然后通風換氣放出甲醛氣體。三是設(shè)備消毒。用新潔爾滅或生石灰粉等藥品沖洗溫度計、濕度計、飲水器、食槽等設(shè)備,然后用凈水洗凈,最后在陽光下曬干,達到設(shè)備消毒效果[8]。
6 ? ?其他注意事項
6.1 ? ?4周齡前適宜雛雞生長的溫度
1周齡適宜溫度為28~32 ℃;2周齡適宜的溫度為25~28 ℃;3周齡適宜溫度為23~25 ℃;4周齡適宜溫度為20~23 ℃。4周后可根據(jù)表現(xiàn)稍加調(diào)節(jié)。
6.2 ? ?4周齡前適宜雛雞生長的濕度
10日齡前,最適宜的濕度為60%~65%,10日齡后最適宜的濕度為55%~60%。每天光照時間以6~9 h為宜。
7 ? ?結(jié)語
通過對褐馬雞飼料選擇、育雛期形態(tài)及生活習性觀察、疾病預防的研究,掌握了褐馬雞的孵化技術(shù)及育雛關(guān)鍵影響因素,極大地提高了褐馬雞的成活率,降低了褐馬雞常見疾病食羽癥的發(fā)病率,證實了全面均衡的營養(yǎng)對褐馬雞健康成長非常重要,從而揭露了完整生態(tài)系統(tǒng)對褐馬雞種群大小的決定性作用。
8 ? ?參考文獻
[1] 忻富寧,郝敏.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qū)褐馬雞的家雞代孵及育雛初步研究[J].綠色科技,2019(20):36-38.
[2] 李延清,孫志宏,和正國,等.褐馬雞的養(yǎng)殖現(xiàn)狀及其對策[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66-69.
[3] 劉學英,尚磊.褐馬雞人工繁育的現(xiàn)狀及展望[J].中國家禽,2003(12):47-49.
[4] 龐新博,武素然,王建梅.籠養(yǎng)褐馬雞繁殖行為的觀察[J].河北林業(yè)科技,2005(6):22-23.
[5] 譚玉潔,張文元.褐馬雞的人工孵化和育雛[J].野生動物,1996(3):22-25.
[6] 劉冰許.褐馬雞的孵化[J].四川畜牧獸醫(yī),1995(2):31-32.
[7] 劉冰許.褐馬雞的孵化試驗[J].湖北畜牧獸醫(yī),1995(2):23-25.
[8] 王秀輝,安春林.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qū)褐馬雞種群分布研究[J].野生動物,2007(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