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第一個孩子是女兒,生下來圓圓滾滾的,我們就叫她球兒。球兒生在年底,沒多久就過年了,屋外鞭炮聲震天響,而她卻安睡如一,從來沒被驚醒,妻子一度懷疑她是不是聾了。后來我們在女兒身后叫她球兒,她會回頭找你,我們才放下了心,但球兒對世事人情的了解,總比別人慢。譬如孩子在某一個年齡就知道察言觀色了,而球兒卻比別人更加遲鈍。至于學習,她不僅緩慢,而且錯誤百出。
孩子所能了解的,多數(shù)是具體的事情,譬如眼睛能夠看到的東西,嘴巴能夠吃到的食物,鼻子能夠嗅到的氣味,耳朵能夠聽到的聲音等,中國詩里面,要算陶淵明的詩是最具象的,所以我們教球兒背詩,大多以陶詩為主。詩背了幾首之后,球兒就犯錯了,她經(jīng)常犯的錯是把兩首詩弄混了,譬如她把《木蘭辭》硬接在《歸園田居》的下面。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她對我們要她背的詩是完全無法理解的,我們對球兒的表現(xiàn),也感覺相當遺憾。
后來,球兒逐漸長大了,終于上了小學。她確實是反應遲鈍,應屬于“不怎么聰明”這一類的孩子。后來我們搬家,上三年級的球兒不得不轉(zhuǎn)學。在轉(zhuǎn)學之前,我和妻子商量,球兒的反應常常比別人“奇怪”,成績在一般學校當屬平庸,如果到名校之后,則非殿后不可。因此就決定讓她念在我們家附近的一所風評不是很好,但一班三十余人,比較富于“人性”的小學。球兒在這所學校中,成績大致維持在中等水準,沒有一科是特別好的,也沒有那一科是太過差的,我們只有以球兒開竅比人晚來安慰自己。
球兒在五年級的時候,我們送她去一家琴行所辦的兒童音樂班。學琴一段時間之后,球兒和教琴的楊老師相處甚契,她被老師稱許,說“你看她這么小的年紀,彈起琴卻有大將之風!”我對彈鋼琴雖然是外行,但聽過的唱片倒是不少,球兒彈琴經(jīng)常犯錯,記譜能力也不好,不過一首音樂如果記熟了又彈熟了之后,確實有一些和別的孩子不同的地方,她彈得比別人“連貫”一些,而且起伏強弓弓,好像不經(jīng)老師特別指點,就有體悟,這可能就是楊老師說的“大將之風”吧。
球兒在小學雖然成績中庸,但畢業(yè)是不成問題的,當時我們?yōu)樗吧龑W”問題也傷了點腦筋,當然她可以不經(jīng)考試就升入附近的初中就讀。這時鋼琴楊老師就建議我們帶球兒去考光仁中學的音樂班,光仁音樂班并不好考,只有十分之一的錄取機會,但因為是考初中部,所以除了鋼琴之外,就不考其他的科目了。結(jié)果球兒順利考中了,這是球兒人生中首次的“勝利”,我們?yōu)樗吲d。到了初二之后,球兒不僅英文、數(shù)學、理化會不及格,連歷史、社會有時候也會不及格,妻子為此憂心如焚。因為我本人在讀初中的時候曾經(jīng)留過級,也許出于自我安慰的心理,我對球兒的成績表現(xiàn)還是相當“豁達”的,我認為她可能跟我一樣,是屬于“大器晚成”類的。
球兒從初中到高中都讀光仁音樂班。她不得不繼續(xù)讀光仁高中部音樂班,原因是她的成績完全無法應付校外的考試。球兒雖然憨厚(這是對反應遲鈍的另一個解釋),但絕不是沒有感覺的人,她也有愛恨,也有同情和忌妒等心理活動,而且有時候,她因成績不好被迫自居于孤獨的地位,她的心情起伏就比其他同齡的孩子更大。對父母而言,孩子的這些遭遇,是個極大的痛楚,而在孩子面前,卻又要強顏歡笑,不作任何表現(xiàn)。
高三畢業(yè),球兒面臨一個極大的關(guān)口,那就是升學。很簡單,她在音樂班讀了六年,如果不能升人大學繼續(xù)深造,就算她鋼琴彈得再好,總沒有人請一個只有高中畢業(yè)的老師教授鋼琴。而成為職業(yè)演奏家,在臺灣則斷無可能。但我們必須明白球兒的實力,以她每年都得準備留級的情況,要和一般人競爭擠大學窄門,那當然比登天還困難。
社會是多元的,任何事都可以做,不見得每條都是好的“出路”,但都不失為一條道路,既然是人,就只有一步步地走下去。球兒高中畢業(yè),到電子公司去做個裝配員或者到百貨公司做個售貨小姐也未嘗不可以,但學了八年的鋼琴不是白費了嗎?其實學習并沒有白費不白費的問題,如果從實用的角度看來,中學所學的數(shù)學、理化,乃至英文、史地在社會能用到的地方少之又少,但生命長久,那些無用的東西,在某一天還是會真正發(fā)生用處的。
想不到路走下去,竟然有峰回路轉(zhuǎn)的機會。在球兒畢業(yè)前夕,教育部公布了音樂、美術(shù)科系甄試入學的辦法,是為一些在音樂及美術(shù)學科上有天賦的學生舉行的一種特殊升學考試。球兒也參加了考試,但為了避免她的不快,我們并沒有問她結(jié)果。隔了一個多星期,竟然傳出了令人興奮的消息,球兒的成績被分到東海大學音樂系。
球兒讀了東海大學之后,精神面貌和她在中學時有極大的轉(zhuǎn)變。因為音樂系的功課,都跟音樂有關(guān),球兒應付起來,就比較愉快,所以她的成績就好了。又因為她的個性合群而快樂,喜歡幫助人,所以學校的同學們都對她很好,突然結(jié)交了許多朋友,她高興極了。后來球兒從東海畢業(yè),又申請了美國的學校,她在馬里蘭讀了兩年之后,以相當好的成績畢業(yè),進而選擇繼續(xù)深造。
我常常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朝這個方向進行?答案是正反都有,我們的教育,讓“正常的”、成績好的學生得到鼓舞,使他們自信飽滿,卻使一些被視為“不正常的”、成績差的學生受到屈辱,讓他們的自信蕩然。憑良心講,那些被輕視的“不正常的”、成績差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需要教導和用心關(guān)注。
周志文臺灣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