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花 劉 棟 邱桂華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麻醉科,廣東廣州 510130
隨著近年來醫(yī)療技術的進步,下血管腔介入技術日益精湛和完善,主要用于治療閉塞性疾病和血管狹窄型疾病[1],具有安全性、有效性、操作簡便性、微創(chuàng)性等優(yōu)勢,能夠有效徹底改善血管運行狀況,且此類手術可重復性操作,從而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但隨著相關研究增多[2],臨床學者發(fā)現(xiàn),在實施下血管腔介入技術后,容易因多種因素誘發(fā)再狹窄,從而影響預后,對此還需在術后配合相應藥物治療,從而縮短患者康復時間[3]。分析往期報道,可發(fā)現(xiàn)疏肝化瘀法具有較高推廣性,其能夠促進血管生成,增強內皮細胞釋放效應,抑制血小板聚集,發(fā)揮抗凝作用,以免術后誘發(fā)再狹窄[4]。而為了探索有效的治療方案,本次在面對實施局部麻醉下血管腔介入治療患者時,運用了不同治療方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7月22日~2019年5月22日100例實施局部麻醉下血管腔介入治療的患者,采用抽簽隨機化分組,兩組各50例,人員均在期間收治。入選標準:(1)患者均存在介入適應證,且經(jīng)介入手術治療成功;(2)患者均存在下肢動脈閉塞性病變,表現(xiàn)為靜息性疼痛或間接性跛行;(3)患者管狀彌漫病變或血管局限長度0.5~10cm,下肢血管造影血管狹窄>70%;(4)患者踝肱指數(shù)<0.9;(5)患者經(jīng)MRA、CTA、彩超檢查,確診為下肢動脈多節(jié)段狹窄,經(jīng)下肢血管彩超B超檢查,可發(fā)現(xiàn)最大血流速度減低,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樣斑塊形成或下肢動脈血管狹窄。
觀察組平均年齡(62.6±3.6)歲;男29例,女21例;Fontaine法:8例為Ⅳ期(壞疽期),15例為Ⅲ期(營養(yǎng)障礙期),18例為Ⅱ期(局部缺血期),9例為Ⅰ期。對照組平均年齡(62.6±3.5)歲;男28例,女22例;Fontaine法:9例為Ⅳ期(壞疽期),16例為Ⅲ期(營養(yǎng)障礙期),19例為Ⅱ期(局部缺血期),6例為Ⅰ期。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河南新帥克制藥股份有限公司,H20123115),每次口服75mg,1次/d;阿司匹林(呼倫貝爾康益藥業(yè)有限公司,H15020766),每次口服 100mg,1次 /d,連續(xù)服用3個月;低分子量肝素(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H20053200),每次 4000U,12h,皮下注射1次,連續(xù)治療5~7d。
觀察組采用疏肝化瘀法治療,基礎配方:延胡索 12g,生牡蠣 10g,生水蛭 12g,炙甘草 20g,薄荷10g,生姜 15g,茯苓 15g,白術 15g,白芍 30g,當歸30g,柴胡15g,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xù)服用3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的股淺動脈血流速度、股總動脈血流速度、再狹窄率、ABI指數(shù)(踝肱指數(shù))、癥狀改善情況。
臨床癥狀[5]:主要評估疼痛評分、間歇性跛行距離評分、冷感評分等癥狀,疼痛評分標準:4分:需通過止痛劑緩解,且嚴重影響睡眠質量;3分:需使用止痛藥止痛;2分:需偶爾使用止痛劑,但正常情況下能夠忍受;1分:被問時能夠回憶,偶有疼痛感;0分:無疼痛。間歇性跛行距離評分:4分:行走100~299m,有疼痛感;3分:行走300~399m,有疼痛感;2分:行走400~499m,有疼痛感;0分:行走距離>500m,無疼痛感。冷感評分:4分:受累肢體存在明顯冷涼感覺,需選用保暖措施;3分:存在明顯冷涼感,但通過治療后,能夠緩解;2分:肢體經(jīng)常性存在怕冷、發(fā)涼感覺;1分:偶感怕冷、發(fā)涼感覺;0分:無冷感。
再狹窄標準[6]:經(jīng)動脈造影檢查,顯示血管再次狹窄50%以上,且肢體存在強烈疼痛感、間歇性跛行。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 ±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疼痛評分、間歇性跛行距離評分、冷感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比較(x ± s,分)
觀察組治療后各時間段的ABI指數(shù)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BI指數(shù)比較(x ± s)
表4 兩組患者股總動脈血流速度比較(x ± s,cm/s)
表5 兩組患者股淺動脈血流速度比較(x ± s,cm/s)
觀察組再狹窄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再狹窄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1、3個月股總動脈血流速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觀察組治療后1、3個月股淺動脈血流速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近年來,隨著介入治療飛速發(fā)展,微導管的使用開始推廣[7],而下血管腔介入與傳統(tǒng)治療方案相比,主要優(yōu)勢在于:(1)下血管腔介入能夠有效降低住院成本,縮短住院時間,加速術后恢復,同時此類手術為可重復性,能夠消除流入通道與流出通道間的影響,疏通病變部位近遠端的血流通道,徹底改善血運狀況[8];(2)下血管腔介入更適用于高?;颊吆屠夏耆?,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降低并發(fā)癥和病死率,減輕開放性手術對血管造成的創(chuàng)傷[9]。雖然下血管腔介入治療效果顯著,但術后可因為局部炎癥反應、血管重構、平滑肌細胞增殖、血栓形成、術中器械刺激所致血管彈性回縮造成血流動力學改變,最終引起再狹窄,對此還需注重術后相關治療[10]。
針對再狹窄早期常運用血管內超聲溶栓術、血管內斑塊旋切術、血管內激光成形術、血管內放射治療,其均存在較大創(chuàng)傷性,且以局部為主,整體療效不佳[11]。對此部分學者提議運用藥物治療,早期常通過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療,雖可達到一定癥狀,但整體效果仍不佳[12]。而從中醫(yī)角度分析,下肢血管阻塞,血流障礙主要是因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胃氣不降,脾氣不升,氣機不暢,血液瘀滯不行,氣不行血,導致水濕不化,聚而成痰濁,瘀阻脈絡,痰瘀互結,阻礙血運[13]。本研究疏肝化瘀法用藥主要是由延胡索、生牡蠣、生水蛭、炙甘草、薄荷、生姜、茯苓、白術、白芍、當歸、柴胡等藥材組成,其中茯苓、白術具有健脾益氣、助脾胃之運化等功效;生姜具有助肝為剛臟、散邪達郁等功效;薄荷具有宣散郁遏、疏肝等功效;諸藥合用,可達到健脾養(yǎng)血、疏肝解郁、理氣、活血化瘀等功效[14]。從現(xiàn)代藥理學角度分析,疏肝化瘀法能夠抑制血管內膜增生和脂蛋白的代謝異常,恢復人體免疫力,改善微循環(huán),清除氧自由基,調節(jié)內分泌,進而抑制微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活化程度,穩(wěn)定頸動脈斑塊,提高耐缺氧能力,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冠脈阻力,擴張冠脈,保護缺血再灌注引起心肌損傷[15]。
疏肝化瘀法在預防局部麻醉下血管腔介入術后發(fā)生再狹窄中,主要作用機制為:(1)疏肝化瘀法能夠有效防止再狹窄:血管重構的主要特點為血管細胞凋亡,在通過中藥湯治療后,能夠有效減少急慢性血管損傷后的重構,增加血管平滑肌細胞凋亡,從而防止管腔狹窄,達到預防作用[16];(2)與血管新生有關:疏肝化瘀法能夠改善下肢血供,促進血管新生,釋放EPC,改善下肢缺血癥狀,提高遠期通暢率[17];(3)通過血管機械性擴張或支架植入操作后,可促使纖維蛋白和血小板在受損內膜表面聚集、粘附,從而生成血栓,隨著時間推移,平滑肌細胞可發(fā)生轉化,促使分泌細胞外基質,沉積在血管壁上,從而引發(fā)再狹窄,但通過疏肝化瘀法治療后,能夠抑制平滑肌增殖,預防再狹窄發(fā)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