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陳迎
摘 要 未成年人犯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心理狀態(tài)失衡的客觀表現,對社會安定造成極大影響,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為了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構建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機制就具有了迫切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圍繞未成年人犯罪的責任承擔與心理干預機制的構建展開探究。
關鍵詞 未成年人 違法犯罪 責任 心理干預 心理咨詢
心理干預是指對于心理處于失衡、危機狀態(tài)的個體,及時提供必要的、合理的心理援助,協(xié)助其盡早恢復心理正常狀態(tài)的行為模式。2013年元旦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 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477條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民法院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被告人進行心理輔導;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也可以對未成年被告人進行心理測試。”為了促使未成年人能夠健康成長,通過心理干預提供必要的教育、矯治不可忽視。
1未成年人犯罪的責任承擔分析
對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首先,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承擔刑事責任。其次,已滿14但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一般不承擔刑事責任,除了故意殺人、強奸等嚴重危害人體生命健康的情形除外,但要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也就是說,在這一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如被判處刑罰,其行為已導致了嚴重的后果,處以刑罰發(fā)揮其震懾力就有重要作用;而對于實施的是特殊情形之外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盡管不處以刑罰,但要求其監(jiān)護人加強管教或政府收容教養(yǎng)。最后,已滿16但不滿18周歲未成年人,均承擔刑事責任,但應從輕或減輕處罰。不論是哪一年齡段的未成年人,一旦參與了違反犯罪行為,都需要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4條的規(guī)定,本著教育、感化的目標,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吨腥A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條規(guī)定:“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感化、挽救之路需要通過心理干預機制實現。
2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干預機制建立構想
2.1構建違法犯罪預防機制
正所謂未雨綢繆,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可能性,就應當將其心理危機扼殺在萌芽階段,因此需要構建違法犯罪的預防機制。該機制的構建離不開社區(qū)、家庭的協(xié)作,對于常常惹是生非、尋釁滋事、存在心理問題的少年,要以更多的關注,對其進行心理干預,科學引導其負面情緒,適當提高抗挫折能力,使其心理狀況恢復平衡。例如,社區(qū)可以設立心理咨詢室,聘請專業(yè)人員向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適時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機進行克服與消除,在此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把握未成年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調整心理輔導方向與力度,可嘗試借助于心理檔案的設立實現測評,通過個案和團體輔導等方式,逐步引導未成年人的心理回歸正常狀態(tài),遏制不良行為,進而遏制違法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2.2構建刑事訴訟心理干預機制
當進入刑事訴訟階段,采用心理干預,可以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未成年人在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時的主觀狀態(tài),為未成年人被告人的量刑的提供參考的依據。對于未成年人而言,此時容易陷入巨大的恐慌與焦慮中,心理癥結越發(fā)嚴重,不利于訴訟程序的推進和未成年人的教育,而心理干預則能夠有效緩解這些負面情緒,在心態(tài)上對其加以合理化引導,使其能夠形成良好的心態(tài),正確的看待審判活動,積極配合案件事實的查明與違法責任的認定。應當明確的是,法庭的審判過程,對于未成年人來說也是不容忽視的巨大挑戰(zhàn),其精神極容易遭受難以挽回的刺激,所以在訴訟階段提早開展心理干預,使其對后續(xù)的訴訟流程做好心理準備、擺正心態(tài),是十分必要的。
2.3構建宣判后心理干預機制
2.3.1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干預
最終的審判結果,無論是對被告人執(zhí)行刑罰,還是處以緩刑,對于未成年人而言,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對于其身心的成長有害無益,心理干預不容小覷。對宣判后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預應當由專業(yè)素養(yǎng)較高的心理咨詢師進行:一方面要著重對其焦躁、緊繃的情緒進行安撫緩解,穩(wěn)定其心態(tài)狀況;另一方面要摸清其動機、情感、個性、人際交往,此間切忌過于刻意而引起未成年人反感,以免造成其心理干預中的不配合,心理咨詢師綜合各方面了解到的信息,客觀真實的對其作出綜合評估。
2.3.2對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成員、老師、同學、朋友的心理干預
對于該對象群體的心理干預重在“疏導”:一方面,舒緩其因為得知未成年被告人違法犯罪之事遭受的心理沖擊;另一方面,則重在引導其調整心態(tài),引導其關愛未成年被告人,而不是因此歧視、孤立未成年人,致使未成年人心理扭曲再行違法犯罪之事。
2.4心理干預分層進行
當未成年人經宣判被處以刑罰后,心理干預必不可少。然而司法實踐中需要心理干預的未成年人較多,而心理咨詢師較少,咨詢師難以兼顧全部未成年被告人,所以此時的心理干預就需要分層、分類進行。首先,對于實施了性質惡劣、造成了嚴重危害的暴力型違法犯罪,抑或多次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采用重點干預與個體干預,期間需要根據未成年人具體的心理狀況,綜合、靈活、高頻次的運用個案咨詢、心理測驗、行為訓練、團體輔導等多樣化的方式,幫助未成年人克服心理障礙,逐漸扭轉不良心理傾向,循序漸進的賣相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其次,對于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危害相對較輕,且心存悔過的未成年人,則采用一般干預與團體干預,即每次組織一定數量的未成年人,接受專家提供的團體性心理咨詢與輔導。通過上述方式,切實提高心理干預的效率與效果。
3結束語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主要內因就在于心理危機狀態(tài),心理干預則具有“矯邪歸正”的重要作用,心理干預機制的構建,是我國司法人性化與文明化的重要表現,體現了我國對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秉承的“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理念,應當在司法實踐中不斷健全,充分發(fā)揮遏制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效用。
參考文獻
[1] 李亞可.未成年人犯罪現狀及預防對策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8(06):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