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蘿
早上,坐的空調(diào)大巴堵在平安大街上,我看見一個戴著大眼鏡背著大書包的女孩子,騎一輛永久牌的26女車,意氣風(fēng)發(fā)地飛馳而過。那種自行車,是風(fēng)行一時的好東東,皮實,帶人馱東西都不成問題,經(jīng)摔打,而且不那么顯眼,偷車的人一般都不會打它的主意。整個大學(xué)期間,我騎的就是這樣一輛褐色的永久牌26女車。
1998年夏天快要過完的時候,我在北京東直門的胡同里住過很長一段時間。那時候我剛上大四,在朝陽區(qū)法院實習(xí)。我每天早上7時起床,騎車去法院,左手拎著一袋稻香村的早餐包子,右手握把,穿行在金發(fā)碧眼寶馬奔馳之間。那時候的我臉上有包兜里沒錢,窮得吃不起寫字樓里的工作午餐,要騎回胡同,在山西燒餅鋪里花五毛錢買一個螺絲轉(zhuǎn)兒,再到旁邊攤子買一塊二毛錢的涼皮,坐在陽光燦爛的小四合院里把它們干掉,就覺得是個很幸福的中午。那時候我一高興就跨上自己的小自行車到處亂轉(zhuǎn),從東直門騎到位于北京西北角的學(xué)校去聽一場講座是常有的事。抽風(fēng)時候早上到蔣宅口的賈二包子吃早飯,中午去國展的家樂福買面包,晚上沿著106電車的線路,一路看盡簋街風(fēng)情——當(dāng)然,其時我并不知道那條小巷就是大名鼎鼎的簋街,在我的印象中,它也遠遠沒那么熱鬧繁華。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有很久沒有去東直門那邊,也有很久沒有騎過自行車。不知道是不是一種預(yù)示,伴隨我整個大學(xué)年代的那輛永久車,在我畢業(yè)離校的那一天丟了。這之后我還有過幾輛自行車,朋友借的,自己買的,合住的鄰居給的,但都沒有逃過不翼而飛的命運。我最后一次騎車,是一年半之前,那時我還每天余勇可賈地從清河騎到西直門,然后再換地鐵到建國門的公司上班。后來天氣冷了,早晚各騎上四十幾分鐘的車,確實挺累,就換成每天騎到路口坐車,晚上再騎回小區(qū)。沒多久,車就丟了。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能夠找到一輛丟掉的自行車。那是我畢業(yè)之后那段時間騎的另一輛褐色的永久牌26女車。車座壞了一角,開始只是露出里面的藍色塑料膜,后來海綿就像盛開的花一樣綻放出來。那輛車的手閘不太好使,晚上和人騎車在白頤路上“飆車”,一遇紅燈,總是發(fā)出慘烈的“吱”的一聲,頗為可怕。它的后胎也不好,常補常漏不說,還有個慢撒氣的毛病。那時有時候晚上會有人在樓前的車棚里等我下班,賴著讓我請吃風(fēng)味食堂的砂鍋排骨飯。吃完了飯從清華南門回家,我坐在后座上,往往沒過主樓后輪胎就沒氣了,一路上只聽得后輪在林蔭路上咯噔噔響過,明知道這樣很毀車子,卻舍不得透過毛衣傳來的令人安定的心跳的聲音。
那輛車后來當(dāng)然是丟了。千年夜過了沒幾天,它就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