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詩云:『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描寫夜晚山燈如花,宛如春降人間。在蘇州城里,因為汪筱文的存在,今人還得以看見如此縟彩繁光的人間勝景。
汪筱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蘇州燈彩)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市燈彩行業(yè)藝術研究會會長。1945年生于蘇州,從事燈彩設計與制作近60年。在掌握扎架、裱糊、剪紙、繪畫等技藝的基礎上,研制出“絹衣泥人”動態(tài)人物組合景燈彩,開發(fā)出傳統(tǒng)燈彩與現(xiàn)代游樂巧妙結合的“古燈奇觀”大型游樂項目,恢復了蘇州燈彩史上最為經(jīng)典的代表作“萬眼羅燈”。代表作品有“東山碧螺春號”“神州水鄉(xiāng)甪直”等。
穿過繁華熱鬧、人潮涌動的山塘街東段,便進入古樸恬靜、游人甚少的山塘街西段,蘇州燈彩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筱文的燈彩工作室就坐落于此。山塘街552號山東會館旁一處小鐵門內(nèi),燈彩骨架散落于老宅內(nèi)外,稍顯破敗的場景一如當下蘇州燈彩不容樂觀的時代境遇。
回溯歷史,蘇州燈彩也曾風光無限。其雛形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到了宋代,蘇州燈彩冠絕天下,宋人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載:“燈品至多,蘇、福為冠,新安晚出,精妙絕倫?!泵髑逡詠?,蘇州燈彩更加豐富多彩,其造型以蘇州古典園林中的亭臺樓閣為范本,燈體用蘇州上乘絲綢為面料,燈面以吳門畫派藝術技法繪制,燈花以蘇州套色剪紙制成,巧妙結合紙扎、裱糊、剪紙、繪畫、裝飾等眾多工藝,以“精、細、美、雅”稱著于世,在全國燈彩業(y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
十年學藝 ?終有所成
及至當代,蘇州燈彩在跌宕起伏中傳承發(fā)展。在工商業(yè)公私合營和手工業(yè)合作化運動中,蘇州燈彩藝人組成新藝燈彩合作社,后并入蘇州民間工藝廠,成為專門的燈彩車間,共有近40人從事燈彩生產(chǎn)。1959年全國花燈比賽中,蘇州燈彩以“造型優(yōu)美、古樸典雅、技藝精湛”被評為燈彩行業(yè)第一,并被冠以“蘇燈”之名。
在此背景下,1963年,17歲的汪筱文進入蘇州民間工藝廠,跟隨沈彬如、崔護、周公度等人學習繪畫、剪紙和其他民間工藝。得益于前輩畫家、藝人的悉心教誨,汪筱文在繪畫、剪紙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為日后的燈彩制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他也因此得到廠領導賞識,經(jīng)安排師從燈彩藝人吳仁昌、楊錦昌、呂泉福,專攻蘇燈制作。
蘇州燈彩的制作要經(jīng)過設計造型、扎架成型、裱糊燈身、繪畫裝飾等步驟,往往多達幾十道工序。汪筱文從簡單的兔子燈、荷花燈開始學起,先把成卷的鉛絲拉直,然后彎出形狀,焊接成型。過程中稍不小心就會被鉛絲扎破手指,或是斷料時被刻刀劃破手掌。然后是糊面、做邊、穿線、畫圖……光是兔子燈糊面,就要用8塊布料裱糊拼接,達到挺括、干凈、美觀的效果,裱糊得不好就會出現(xiàn)發(fā)皺、裂開等現(xiàn)象。
談起學藝經(jīng)歷,汪筱文感慨道:“蘇燈講究精細的做工,靠的是慢工出細活,對基本功的要求也很高,必須掌握扎、糊、剪、繪四大技能,聽著只是四個字,做好卻不容易。比如繪畫,小花燈要繪大畫面,這樣才好看;大花燈卻要繪小畫面,畫得細致才耐看。一般人學習燈彩最起碼要3至5年,出師后還需要長期的磨煉,我前前后后花了大概10年時間,才算掌握了這門手藝?!?/p>
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與磨煉,汪筱文的燈彩制作技藝爐火純青。對于10年學成后獨立完成的第一件燈彩作品,他至今記憶猶新。那是一盞高2米左右的蘇式花籃燈,前后花了2個多月完成,在當時的蘇州工藝品展覽上榮獲二等獎。此后,汪筱文對燈彩制作更加著迷,開始了與蘇州燈彩綿延半世紀的情緣。
推陳出新 ?重煥光彩
20世紀80年代初,汪筱文擔任蘇州民間工藝廠燈彩車間主任。為了突破傳統(tǒng)蘇燈發(fā)展瓶頸,他開始有意識地推陳出新,推動蘇燈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爱敃r我一直在琢磨,蘇燈除走馬燈外都是靜態(tài)的,要是讓其他燈也能動起來,效果豈不是更好?”汪筱文回憶道。在廠領導的支持下,燈彩車間組建了一個班子,加上汪筱文一共5個人,開始挖傳統(tǒng)、搞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走馬燈造型猶如古典園林中的亭臺,其內(nèi)繪制或放置各類故事人物,待燈內(nèi)蠟燭燃起,冷熱空氣對流使輪軸轉動,人物即能循環(huán)往復地展現(xiàn)在觀者眼前,頗有趣味。20世紀70年代末,蘇州民間工藝廠已經(jīng)開始用小馬達驅動走馬燈里的絹衣泥人。汪筱文受此啟發(fā),大膽創(chuàng)新,裝扎一組組如真人大小的絹衣泥人,運用現(xiàn)代“聲、光、電、動”技術,輔以各式服裝和道具,研制出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的動態(tài)人物組合景燈彩,動態(tài)演繹一段段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
動態(tài)人物組合景將傳統(tǒng)燈彩與現(xiàn)代機械、電子、燈光等科技巧妙結合,使燈彩造型能產(chǎn)生傳動、升降、回旋、振動、跳躍、噴火、音樂等特殊效果,大大拓寬了蘇燈的藝術表現(xiàn)領域和廣度。在此基礎上,汪筱文創(chuàng)作出許多裝有電動裝置的燈彩作品,既有身體、眼睛皆可活動的“七品芝麻官”“張生跳粉墻”,又有每10分鐘完成開屏、抖動及收屏的“孔雀開屏”,還有一插上電源,人物便開始劃槳、敲鑼、打鼓的“龍船燈”。
1984年中秋之夜,蘇州拙政園舉辦改革開放后首次大型燈會,“動態(tài)人物組合景”作為燈會中的主要景組,贏得觀眾的歡迎與好評。千盞蘇燈亮滿園、萬人空巷賞燈會的盛況,讓汪筱文和同事們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巨大喜悅。此后10年的燈會興盛期,蘇州燈彩開始去各地巡展,在國內(nèi)各大中城市以及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qū)舉辦各類燈會、燈展60余次,不少燈彩作品被外國政要稱贊或收藏。
1986年,在紀念蘇州建城2500周年燈會上,廣州東方樂園工作人員前來考察,認為蘇州燈彩“動態(tài)人物組合景”娛樂效果很好,便邀請?zhí)K州民間工藝廠聯(lián)合開發(fā)燈彩游樂項目。時任民間工藝廠技術廠長的汪筱文,帶領同事們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設計、制作出由“孫悟空”“八仙過海”等28組電動人物燈組、1000多個花燈構成的大型燈彩游樂項目“古燈奇觀”。該項目面積達2500平方米,采用香港的光控設備,游客走到哪里,哪里的燈彩組景就會動起來,得到廣大游客的好評。
“古燈奇觀”燈彩游樂項目成功后,迪士尼游樂協(xié)會派出專家組對該項目進行專門考察、論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后來,迪士尼樂園推出的“小熊維尼歷險記”游樂項目,技術與制作方法就借鑒了“古燈奇觀”的藝術形式?!肮艧羝嬗^”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受到國家旅游局的表彰,這不僅是蘇州燈彩真正意義上的重大突破和發(fā)展,而且成功地填補了當時國內(nèi)大型燈彩游樂項目的空白。
一盞蘇燈 ?兩代傳承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與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fā)生了巨大改變,民眾對傳統(tǒng)節(jié)俗的概念也日益淡薄,耗時費工而價格不高的蘇州燈彩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市場嚴重萎縮,行業(yè)再度跌入低谷,技藝傳承后繼無人。1997年,擔任技術廠長的汪筱文拿著每月154元的下崗工資自謀出路。
由于學藝過程枯燥,出師時間較長,經(jīng)濟效益不好,鮮有人愿意學習蘇燈制作,汪筱文對蘇燈技藝的傳承多有擔憂。幸好女兒汪麗秋從小看著父親制作燈彩,耳濡目染喜歡上了這門手藝,便主動跟著父親學習,如今其技藝也達到一定水平。“現(xiàn)在我女兒就是我的徒弟,她跟著我也做了30多年蘇燈,這讓我又有了信心。”汪筱文如是說。
然而,面對不景氣的燈彩市場,女兒汪麗秋也曾想過放棄?!拔遗畠涸?0世紀90年代初,就覺得燈彩要不行了,她一定要開一個服裝店,當時訂金都付了,但我就是不同意,我相信燈彩盡管三起三落,但一定不會消亡?!?998年,父女倆合開了一家燈彩小作坊—蘇藝燈彩服務部(后改為蘇州市蘇藝燈彩藝術有限公司),妻子胡少貞、女婿黃曉東也參與其中,從事蘇州燈彩的設計與制作。
父女二人通力合作,全家上陣齊力傳承,汪筱文、汪麗秋攜手創(chuàng)作和恢復了一批蘇燈精品。宋代已流行的“萬眼羅燈”被業(yè)界奉為蘇燈中的巔峰之作,其精髓在于一盞燈上匯聚了成千上萬個孔眼,每個孔眼的間距僅為1毫米。父女二人經(jīng)過兩年時間籌備,花費四個半月的工期,制作完成了一盞高174厘米、直徑160厘米,有2萬只孔眼的“萬眼羅燈”。該燈采用蘇州絲綢、剪紙等工藝材料,將寶相花、纏枝藤等傳統(tǒng)紋樣,以及蘇州古典園林隔與影、藏與露、圍與透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外型以園林中的亭臺樓閣為主要元素,將唐伯虎點秋香的民間故事畫于旋轉燈軸上,隨著燈彩窗格的轉動,一幕幕故事情節(jié)生動上演。
“我們蘇州燈彩興旺的時候有200多人在做,但現(xiàn)在不足20人,能熟練掌握扎、糊、剪、繪制作技藝的已不足5人,年齡基本都在50歲以上?!弊鳛樘K州燈彩目前唯一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汪筱文不禁感嘆燈彩行業(yè)發(fā)展之艱難。如今,汪筱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蘇州燈彩的傳承和教學工作中,他與蘇州技師學院、振華中學、平江中學、南環(huán)實驗小學等學校合作,開設蘇州燈彩專業(yè)、傳習所、學生社團,致力于將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蘇州燈彩傳授給更多的人。
汪筱文相信,盡管前路困難重重,但蘇燈技藝終究不會被歷史湮滅。
王永強,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