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莉
原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強盛,近幾年社會各界要求追索從晚清到民國期間,中國因列強侵略而流落異國的國寶文物。有人認為這是體現(xiàn)民族尊嚴和大國威望的行為。也有人認為與其通過國家或者民間途徑花重金贖回流落異國的國寶文物,不如讓文物安靜地躺在他國博物館中,這也是體現(xiàn)中國燦爛文化的方式,不必在乎是否回歸祖國。
對此,你是怎樣的態(tài)度?請結合材料內容,表明自己明確的態(tài)度立場,面向本校(統(tǒng)稱“中華中學”)同學寫一篇辯論稿,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任務指向型作文題,要求面向特定對象,結合材料,完成辯論稿寫作。
辯論的中心話題集中在追索被列強侵略而流落異國的文物態(tài)度問題上。題干要求“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啟發(fā)“你”在精準把握材料之時,要調動生活與閱讀經(jīng)驗,把材料之意與自我的見識、思想、情操、胸襟等聯(lián)系起來,找到契合自己的表達點,此之謂“感性入題”。
可以從歷史、時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國家、個人等角度展開理性思辨,示例如下:
同意追索:①從本身性質看,這批文物是承載著我國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留物質,它的歸屬應該屬于中國。②從歷史原因看,文物為列強所掠,追索即為洗刷民族恥辱。這是正義之舉,被列強掠奪的文物必須回到祖國懷抱。③從時代發(fā)展看,目前的中國有能力保護并維護文物,讓“國寶”回歸正是祖國強大的體現(xiàn)。④反駁對方觀點,讓文物“流浪”國外是不當之舉,“國寶”不應該脫離屬于它的故鄉(xiāng),身處異邦,它只是被觀賞的對象,只有在祖國,它才更有尊嚴與價值,才能真正體現(xiàn)“國寶”之價值。⑤追索方式:反對贖買的方式,要用法律、外交等更加體面、有尊嚴的方式迎接文物的回歸。
不同意追索:①國家尊嚴與大國威望不一定要通過贖買“國寶”的方式體現(xiàn)。②反對資金贖買,國外利用國人的心理一次次拍出天價,這是對文物的二次掠奪、二次傷害。即便要讓國寶回歸,更恰當?shù)姆绞绞且鬅o償返還,榮耀回歸。③文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處在海外的文物,基本都得到了重視與保護,也能傳播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
知性表達即指智慧地表達。首先,辯論稿作為一種實用文體,我們必須要注意框架,即“亮出觀點—闡述理由—作出結論”,要求結構清晰,言而有序;同時在寫作格式上要注意開頭有問候語,結尾有感謝語,要求心中有對象。其次,辯論稿的特征是邏輯嚴密,層次清晰,直擊人心,富有激情。要求寫作時緊扣辯題,不枝不蔓,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論述充分,形成強大的說理力量沖擊;同時要融入情感,動之以情,修飾語言表達,運用多種句式,產(chǎn)生巨大的情感力量沖擊。
失誤原文
歸鄉(xiāng)之時,尊嚴盡顯
□四川省成都十八中高三(1)班 王 藝
中華中學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的觀點是:流落異國的國寶應回歸祖國的懷抱,回歸家鄉(xiāng)!中國國力日益強盛,追索因列強侵略而流落異鄉(xiāng)的國寶文物是體現(xiàn)民族尊嚴和大國威望的行為,在文物歸鄉(xiāng)之時,國家之自信尊嚴盡顯。(開門見山,觀點亮出來了;但勾連后文看,未能完全總領全文。)
文化遺產(chǎn)是人類的第一財富。文物回家是國家強盛的體現(xiàn),是國家進步的重要姿態(tài)。流落他鄉(xiāng)的“游子”踏上漫漫回家路實屬不易,他們本就是屬于中國,屬于每一個中國人的財富,他們迫不及待踏上回家的征程是為了將古代勞動人民質樸深沉的情感帶回祖國大地,喚醒現(xiàn)代人民的愛國熱情。文化遺產(chǎn)還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追溯它的歷史,我們可以再次切身感受到中國古代的輝煌,讓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再次熠熠生輝。席勒曾說:“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勇于不惜一切地去維護自己的尊嚴,那么這個國家就一錢不值?!蔽奈锞褪且粋€國家的尊嚴,讓我們用文物歸鄉(xiāng)來洗滌以前屈辱的歷史,顯出如今的尊嚴。(此段使用比喻、擬人手法,有很強的感染力。但是整段內容雜亂,既有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價值,也有文物歸國與國家尊嚴的關系,段落觀點與論證部分不能對應。同時,文物和文化遺產(chǎn)的關系也沒有厘清。)
文化成就未來,遺產(chǎn)不容忘懷。讓文物寧靜地躺在他國的博物館內,是不尊重原屬于我國文物的表現(xiàn)。文物是有魂的,是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的。長期流落在外的我國文物是容易被人忘卻的,或許他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場合中,孤零零的,不再散發(fā)魅力。讓文物歸鄉(xiāng),不但可以喚醒那一段被塵封的歷史,而且在未來還會被賦予新的內涵,讓人們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有興趣,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有自信,看到自己國家的光明的未來!一個國家的尊嚴不是撒野得來的,也不是靠“拳頭”得來的,而是靠自信得來的。而文物歸鄉(xiāng)恰好就是對自己國家自信的來源?。ㄟ@段從反駁對方觀點的角度,著重論述文物歸國在文化自信、國家自信方面的意義。但闡述內容煩冗,思維不清,稍顯空洞。)
我認為文物不應該流離失所,在外的文物如同沒有根的大樹,飄揚無依,極盡枯萎,歸鄉(xiāng)使他扎根,讓他重新汲取故土的養(yǎng)分,重獲生機。所以文物歸鄉(xiāng)盡顯中國的尊嚴,是“中國崛起”的力量?。ㄟ@段再次強調文物“歸鄉(xiāng)”對國家尊嚴的意義,語言較為生動,只是與上兩段內容重復。此段可以從“提出你的建議與希望”的角度遞進一層。)
國家的尊嚴比安全更為重要,比命運更有價值,國家珍視文物就是珍視國家尊嚴,文物歸鄉(xiāng)何其重要!(末段回扣開篇,語言略有形式美,但是內容不夠準確,為強調國家尊嚴的重要性而失于偏頗,作為結尾段落缺乏信度與力度。)
我的陳述完畢,謝謝各位!
【升格指導】
本文的亮點是能扣住觀點,從文物歸國盡顯國家尊嚴、文化自信的角度展開闡述,表達出一定的認識與思考,情感較為充沛;但是在具體論證中思維層次不清,論證不嚴,也未能進一步從“怎么辦”的層次提出讓文物歸國的具體做法。建議修改為:首先明確流落異國文物的性質,順勢提出讓文物歸國的觀點;再從歷史價值、文化意義、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等角度闡述文物歸國的必要性,提出建設性的措施與方法;最后提出希望與呼吁。同時充實論證材料,優(yōu)化語言。
升格作文
迎文物歸“家”,勢在必行
中華中學的同學們:
大家好!
泱泱華夏文明,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厚重的光陰,一段沉甸甸的故事。文物是國家寶藏,是中華文化版圖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墒牵斘覀儕^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卻發(fā)現(xiàn)一百多年前被列強用堅船利炮擄掠離“家”的文物仍在流浪時,怎能不潸然淚下,油然生憾?因此,我認為,迎國寶文物歸“家”,勢在必行。
追索文物是一種紀念,一種對歷史的銘記與反思。因為文物見證著歷史,國恥不容許遺忘。鴉片戰(zhàn)爭后的近一個世紀,被掠走的文物至少有1700萬件,而追索歸國的只不過是極少的一部分。晉代書畫珍品《女史箴圖》是大英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想要一睹真容需千里迢迢漂洋過海;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書籍”《金剛經(jīng)刻石》收藏在大英圖書館,圓明園十二獸首銅像現(xiàn)今仍有四首散落海外……這些文物見證了中華民族那段慘痛黑暗的歷史,它們如警鐘長鳴,提醒著后代子孫勿忘“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恥辱。
不過百年光陰,如今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速度、中國力量深入人心。追索本就屬于中國,屬于每一個中國人的文物,是強大中國的實力證明,更是對英勇奮戰(zhàn)、為國捐軀英雄的交代。席勒曾說:“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勇于不惜一切地去維護自己的尊嚴,那么這個國家就一錢不值。”文物的歸屬就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尊嚴,讓我們用文物歸鄉(xiāng)來洗滌以前屈辱的歷史,顯出如今的大國尊嚴。
有人說讓這些文物安靜地躺在他國的博物館內,也是體現(xiàn)中國燦爛文化的方式,不必在乎是否回歸祖國。其實不然,文物凝聚著文化精髓,正如習主席所說,“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如若躺在他國博物館,可能只是發(fā)揮藝術的欣賞價值;讓其歸鄉(xiāng),不但可以喚醒歷史,更能讓我們繼承傳統(tǒng),創(chuàng)新發(fā)展,開創(chuàng)未來!
當然,追索文物,我們不贊同重金贖回的方式,不僅花費巨大,也是對掠奪行為合法化的變相承認。我們可以利用法律索回、外交推進等方式讓“國寶” 榮耀回歸!
流浪的文物如同失根的大樹,唯有扎根故土,才能使它們重獲新生。我相信,無論漂泊多久,它們必將回歸祖國的懷抱。因為,這是歷史的選擇,是文化的召喚,是“中國崛起”的力量,也是吾輩青年之責任!
我的陳述完畢,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