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地區(qū)語文教育由“藏文教學”和“漢語教學”共同構成,其中漢語屬于第二語言。由于受西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高中階段的漢語文教學實施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可謂是一種挑戰(zhàn)和考驗。文章初步對高中漢語文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試著去解決教學困難的問題。
關鍵詞:西藏地區(qū);高中漢語文教學;漢語言水平
西藏地區(qū)高中漢語文教學一直處于不斷地發(fā)展之中,整個教學會按相應的需求進行改進及完善。我們若要深究,西藏地區(qū)高中學生的漢語水平與其他地區(qū)相比較是有明顯差異的,教學內容安排不當、學生漢語言基礎不牢、師生互動交流不暢、教學重心不明確等問題導致的矛盾顯得尤為突出,使得教學實施成了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導致學生長期處于漢語言水平較低的尷尬境地。如果我們想要讓西藏地區(qū)高中漢語文教學水平及學生漢語言水平得以持續(xù)提升,應當從多方面入手來尋求改善。
一、 恰當?shù)匕才沤虒W內容
在西藏地區(qū)高中漢語文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務必要對教學內容的重要性形成足夠清楚的認識,知道教學的進行要以教材為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而其他渠道為教學內容的次要來源,以此來使教學得以保質保量地進行。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對教材的單元內容編排情況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試著去弄清楚教材內容安排的目的與要求,以此為指引來對教材進行更為合理的使用,確保教材得以在課堂中足夠有效地利用,從而為課堂效率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同時,教師除了使用指定的教材來進行教學之外,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教學要求及學生學習需要選擇一些教輔書進行輔助教學,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強化及拓展,確保學生得以更為迅速地提升漢語言水平。
二、 筑牢學生漢語言基礎
西藏地區(qū)高中漢語文教學進行的關鍵是“筑牢學生的漢語言基礎”,教師在弄清應如何恰當?shù)匕才沤虒W內容之后,還要進一步認清學生漢語文基礎的扎實與否是其能否順利進行學習的關鍵。西藏地區(qū)的學生與其他地區(qū)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是不一樣的,不少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前未能具備足夠牢固的漢語文基礎,若教師沒有意識到或認識不足,沒有在教學前去進行學生漢語文基礎的摸底調查,直接就按其他地區(qū)的常規(guī)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不僅會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
此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漢語文基礎水平及存在的差異進行全面了解,根據每一個學生以前的基礎情況、個人感知能力表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內涵等進行綜合分析,確保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彈性教學,盡可能確保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獲得漢語言水平與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師通過充分了解可以發(fā)現(xiàn),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在漢語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障礙是不一樣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專門輔導,盡量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去填補不足,為學生漢語言水平的提升帶來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 與學生進行積極交流并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
西藏地區(qū)高中漢語文教學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教師要想讓學生的漢語言水平能夠提升得更好,務必要更為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努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所付出的努力及全身心投入的關愛。
從學生的角度而言,沒有學生是不希望得到教師關注的,特別是在學習遇到困難、困惑、障礙的時候,就會愈發(fā)地希望獲得來自教師的幫助,以便能夠獲得自尊和情感的雙重滿足,從而開始對學習表現(xiàn)出更為強烈的興趣,進而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才有更大的提升空間。從教師的角度而言,關心、愛護學生是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做到的,要盡可能與學生敞開心扉地進行交流,課堂上做好一名良師,課外就要成為學生的益友,以此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去端正學習態(tài)度,確保正確的學習方式能夠得以更好地落實,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會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進而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才能獲得提升。
四、 明確以閱讀來作為教學的重心
西藏地區(qū)高中漢語文教學的進行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除了要安排好教學內容、筑牢學生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找準教學重心以實現(xiàn)高效教學。此時,教師通過對漢語文教學進行深入分析以及對其他地區(qū)的漢語文教學進行廣泛聯(lián)系,便可以發(fā)現(xiàn)應明確以閱讀來作為教學的重心,既要通過閱讀進一步夯實學生的漢語言基礎,又要通過閱讀使學生的漢語言水平得以有效提升,更有通過閱讀幫助學生掌握漢語言的具體使用方法、規(guī)則及注意事項。
第一,教師可以采用與學生進行合作溝通、共同參與的方式來確保漢語言信息得以更好地交流,讓學生能夠學會高效地去進行閱讀。教師應該采取民主的教學方式來給予學生必要的學習自由,重點對學生的主體意識進行喚醒,讓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更為積極地去進行閱讀,令學生可以在閱讀中不斷思考和質疑,使學生能夠開始覺得閱讀是一件極為有趣的事情,并確保學生能夠讀有所得,從而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閱讀來學好漢語言,進而學生才會獲得漢語言水平的持續(xù)提升。
第二,教師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去進行閱讀,就必須要對閱讀教學進行分層設計。學生去進行閱讀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讀懂文章,先是讀懂文章淺表所要表達的大致意思,再是讀懂文章深處蘊含的豐富思想感情,最后是讀懂文章背后延伸的相關知識,故學生閱讀的過程應是分層進行的。對于學生而言,閱讀是學生漢語言水平的體現(xiàn)方式之一,它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既有學生對漢語言的基本認知,又有學生對文章內容提煉、加工與整合,更有學生對文章寫作手法的全面分析。
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進行較為簡單的認讀,用分層設計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去進行閱讀,并將學生提出或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綜合整理分析。
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進行進階性的解讀,以學生閱讀相關問題得以順利解答為基礎,通過分層設計的教學引導來讓學生去進行閱讀,讓學生能夠對文章進行更為持續(xù)的深入理解,令學生能夠將文章的表達方法與思想內容進行足夠準確的把握。
當學生逐漸厘清閱讀整體思路,開始成功地實現(xiàn)了從局部到整體,再由整體回歸于局部的整體性閱讀,與文章寫作流程是不謀而合的時候,學生的閱讀就進入到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之中。此時,教師會更好地把握每個學生的不同實際情況,根據相關需要來設計出多種不同的閱讀活動,或是從認讀到鑒賞的進階,或是從評價到理解的轉變,或是從細節(jié)到整體的遷移,整個閱讀教學活動應該成功實現(xiàn)按教師教學需求分層以及按學生需要分層。
例如,教師在讓學生對某一篇具體的文章進行閱讀的時候,就要先用一個簡單的問題來作為學生閱讀的引導,隨著學生閱讀持續(xù)進行的實際情況來對后續(xù)提問進行調整,讓學生能夠逐漸在閱讀、思考、表達中對文章進行不斷深入,令學生能夠更好地針對相對復雜的問題來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以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
第三,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有效地去進行閱讀,除了對閱讀教學進行分層設計之外,還需要制定分階段完成的閱讀目標,讓教師能夠在不同教學階段為學生適配該階段最佳的培養(yǎng)目標,從而學生的個人思維理解能力才能在訓練中得以不斷增強,進而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提高才會變得更為穩(wěn)定。教師要讓學生能夠明白閱讀是一個動態(tài)、連續(xù)、自然的積累過程,令學生能夠重點圍繞拼音、生字、漢語言基礎知識來切入閱讀,使學生能夠更為熟練地使用漢語言來進行表達,幫助學生更好地在課外和課內抓住文體特點以掌握思想感情,確保學生能夠以理解為前提來由課文基礎進行深入。然后教師要開始對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發(fā)展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判斷、分析、想象中獲得綜合思維能力的有效提高,或利用漢語言的各種句子來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或針對學生分析能力較弱的事實來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yǎng),或由課文的熟練掌握來對學生進行發(fā)展引導。最后教師要向學生反復強調“鑒賞”為漢語言教學的重點,讓學生能夠從教師處獲得足夠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令學生開始在閱讀中去進行更為抽象的思考,使學生在課文中逐漸形成主動學習的良好意識,從而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才能提高得更為平穩(wěn)。
第四,教師要抓好學生的閱讀,但教學并不是止步于閱讀,還需要有計劃地將閱讀的成效用于學生的寫作之中,對學生寫作能力進行有序培養(yǎng)。此時,學生應以在閱讀中獲得足夠重視為前提,更為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基礎知識的積累,由學生思維習慣入手來進行“閱讀”到“寫作”的過渡,讓學生能將閱讀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所得所獲融入于寫作之中,進一步打好漢語言的基礎及獲得好的發(fā)展可能,促使學生的“寫作”得以向“閱讀”回歸,從而學生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以閱讀來使自身漢語言水平得以持續(xù)提升。
總而言之,西藏地區(qū)的高中漢語言教學十分重要且必要,其既是學生漢語文能力得以有效提升的關鍵,還是學生得以更好地了解我國漢語的關鍵,更是學生漢語言水平得以持續(xù)穩(wěn)定提升的關鍵。因此,西藏地區(qū)高中漢語文教師務必要迅速采取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筑牢學生漢語言基礎、確保師生互動交流順暢、明確教學中心為閱讀等手段,更好地引導學生對漢語文進行深入分析、探索和感悟。唯有如此,西藏地區(qū)高中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才能得以持續(xù)穩(wěn)定地提升,真真正正地掌握好屬于第二語言的漢語,在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顯得從容不迫。
參考文獻:
[1]瓊達.邊巴羅布.西藏地區(qū)高中語文漢語言教學問題及對策探析[J].教師,2014(26):83.
[2]格桑旺姆.西藏地區(qū)中學漢語言教育環(huán)境分析[J].考試周刊,2015(56):20.
[3]李玉梅.如何提升西藏高中生的漢語文閱讀能力[J].課外語文,2016(7):21.
作者簡介:邊巴羅布,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西藏自治區(qū)拉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