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帥
我出生后4個月,就隨著父母從上海遷到了貴陽郊區(qū)。那個地方叫烏當區(qū),新添寨,四面環(huán)山。工廠從山里沿著家門前的小河修了一條路,這條路就通往寨子。記憶中寨子就是外面,貴陽市就是宇宙中心了。
大部分時間,我們小孩子就在這四面有山的小山坳里游蕩。在生活區(qū)后面的山上,可以采到板栗。板栗外面是一圈綠色的外殼,外殼上長滿了長長的刺,像極了一個刺猬。小心地摘一個下來,再用鞋底在地上搓,把刺搓掉,然后扒開外殼,就看到里面褐色的板栗。我記得我喜歡生吃,拿回去炒熟了會缺了生的時候那股清甜的香味。
蜻蜓有時候在空中停在你眼前,這樣的時候一般我們不去抓它。但是如果它停在某棵小草上,那就不一樣了。所以,在河邊,在田埂上,你會看到許多少年,面對著一個方向,弓著腰,縮著頭,手探向鼻子的前方,一步一步地小心挪動,這場景很像許多打仗電影里日本工兵在路上探地雷。如果抓住一只,就用線頭在蜻蜓的頭和腰部之間綁上,手抓著線的另一頭,重新讓它飛,小孩就跟著跑。
門前的那條河,無論寬度還是深度,剛好稱得上是河,而不是水溝或小溪。那里面的小魚從上面看下去有著半透明似的灰白的身體,你站進水里,用手從后面包抄過去,鼻子幾乎已經(jīng)貼在水面上,你屏住呼吸,一點一點地包過去。我記得一百次這樣努力地合攏,最后的場景都一定是個絕望的小孩,在水花四濺中大叫一聲“我碰到它了”!
對寨子的另一個印象是趕集。每到趕集的時候,工廠里的工人都會去到寨子上。我喜歡趕集是因為可以吃到在家里吃不到的東西。記憶中最喜歡的兩樣食物,一個是油餅,一個是牛肉粉。
粉店離油餅攤不遠,店門口就是一口冒著熱氣的大鍋,店小二不停地在鍋里下粉、撈粉,然后放調(diào)料,一視同仁,不管你能不能吃辣的,每碗都一樣。每一口都會辣得人頭皮發(fā)炸,拼命吸溜嘴,然后不等辣味消除,接著再吃,越辣越停不下來。
看露天電影應該是那個年代很多人的共同經(jīng)驗,我們工廠也不例外??措娪耙嘉蛔?,占地方的任務都是各家的孩子包攬了。星期天的早上,各家各戶的孩子起來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往空場跑,最心急的甚至這時候就帶上幾個凳子。但是比較流行的占地方的方法是用石頭碼出自己的地盤。我們從邊上撿來石頭,一塊一塊地碼出一個方塊,然后在方塊里的土地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偶爾會為爭地盤而爭吵,但大部分時候還是非常文明的。如果遇到已經(jīng)看過不止一遍的電影,位置可能不需要占了,但放映的時候人是必須要去湊熱鬧的。
后來,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周日不再放電影了。同學聚會上有人說:“很奇怪,你走了以后很多事情都不一樣了?!?/p>
其實不是因為我走了或是誰走了,而是時間走了,童年結束了。
(選自《薄薄的故鄉(xiāng)》,有改動)
心語點點
作者用樸素自然的方式講述了童年的故事,采板栗、捉蜻蜓、捉小魚、趕集、看露天電影。作者筆下的童年明明是歡快明朗的,但我們卻讀出了其中飽含著的憂傷,因為對于作者而言,最美好的日子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美好的童年也只能在記憶中尋找了,所以告誡年輕的我們:珍惜青春時光,追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