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紅
前段時間,媒體報道了南京小學生玩游戲14分鐘花掉4萬元一事。新聞播出后,游戲平臺主動聯系了學生家長時先生,經核實協商,最終同意退還70%的費用,另30%由蘋果公司收取的費用,則需找蘋果公司協商。
“熊孩子”玩網絡游戲充值和看直播刷禮物之類的事情,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這個平時就存在的問題,因大規(guī)模在線教育的契機,呈現高發(fā)態(tài)勢:四川廣元8歲“熊孩子”為游戲充值刷走父親4000多元;重慶江北胡先生的12歲孩子購買游戲點券花了1萬多元;江蘇泗洪“熊孩子”刷禮物花掉家中40萬元賣房款……
《民法總則》第19條明確規(guī)定,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未成年人動輒成千上萬的充值打賞行為,當然不屬于“純獲利益”,也超出了這個年齡、智力的自主范圍,如果沒有家長的事后同意、追認,這樣的行為當然無效。然而,盡管法律界定未成年人沒有獲得監(jiān)護人追認的充值、打賞行為均是無效的,但退款事宜一般都要大費周折。從現實情況看,常常要面臨舉證難、維權難乃至投訴無門之類的問題,追討成功的比例似乎并不高。因此,游戲平臺能主動聯系學生家長,并核實協商同意退還70%的費用,確實值得點贊。
不過,相比于事后的積極回應,更重要的是要亡羊補牢,通過確立相關規(guī)范,切實杜絕這種“瘋狂”的充值打賞行為。
(選自《北京青年報》)
【素材解讀】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生活、學習越來越離不開網絡,未成年人接觸網絡,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越來越多。未成年人網絡高消費多發(fā),已成為當前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熊孩子”敗家充值打賞事件一再發(fā)生,家長固然要監(jiān)管好自己的賬戶和孩子,而作為受益者的相關平臺,也不能無動于衷。家庭引導、技術防范和政策監(jiān)管并重,才能填補漏洞,科學“禁玩”,從源頭上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