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科, 徐先英, 張瑩花, 劉虎俊, 張衛(wèi)星, 萬 翔
(甘肅省荒漠化與風沙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甘肅省治沙研究所, 甘肅 蘭州 730070)
沙塵天氣給人們生活及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農(nóng)田土壤又是沙塵的重要來源[1-2]。傳統(tǒng)耕作農(nóng)田對土壤多次翻耕造成一個疏松的表層,導致土壤風蝕發(fā)生[3]。保護性耕作農(nóng)田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抑制土壤風蝕[4-5]:①殘茬可分解風力對地表的剪應力,消耗風動量;②殘茬根系有固土并減少地表土壤水分蒸發(fā)的作用,殘茬還可攔截風沙流中的土壤顆粒,降低沙塵顆粒對地表的磨蝕作用;③殘茬覆蓋可使地表免受風的直接吹蝕,保護了易蝕性土壤顆粒,保護性耕作還可以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加抗蝕性土壤顆粒。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表明,以殘茬覆蓋為中心的保護性耕作能大幅減少農(nóng)田土壤風蝕,是一項能有效防止風蝕的耕作方法[6-7]。
目前,國內(nèi)有關保護性耕作對土壤風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旱作農(nóng)業(yè)區(qū),綠洲灌區(qū)研究很少,已有研究主要以室內(nèi)風洞試驗為手段,缺少田間試驗。本文以民勤綠洲灌區(qū)農(nóng)田為研究對象,用野外風洞在農(nóng)田地表模擬自然風速,測定不同耕作下墊面土壤風蝕特征,以期為評估保護性耕作防治農(nóng)田土壤風蝕的作用和揭示相關機理研究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東南緣的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地理位置為103°51′E,38°38′N,海拔1 378 m。該區(qū)域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區(qū),冬季寒冷,夏季酷熱,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7.6 ℃,極端低溫-30.8 ℃,極端高溫40.0 ℃,無霜期175 d;降水量小,蒸發(fā)量大,氣候干燥。年均降水量113.2 mm,年均蒸發(fā)量2 604.3 mm,干燥度平均5.1,最高達18.7,相對濕度47%。光熱充足,年均日照時數(shù)2 799.4 h,≥10 ℃的活動積溫3 036.4 ℃。冬春季盛行西北風,全年風沙日可達83 d,多集中在3—5月份,年均風速2.5 m/s,最大風速為23.0 m/s。地帶性土壤為灰棕荒漠土,試驗地土壤為灌漠土,質(zhì)地為砂壤,位于沙地邊緣,潛水埋深16 m以下。
以傳統(tǒng)耕作為對照,設置4個保護性耕作措施:①傳統(tǒng)耕作處理,前茬作物收獲后深耕滅茬、耙耱整平,不覆蓋;②免耕不覆蓋處理,前茬作物收獲后免耕,不覆蓋;③免耕秸稈覆蓋處理,前茬作物收獲后免耕并將秸稈切成5 cm長度覆蓋;④立茬處理,前茬作物收獲后免耕,留茬高度20 cm,另不覆蓋;⑤殘茬壓倒處理,前茬作物收獲后免耕,留茬高度20 cm,并壓倒,另不覆蓋。每個耕作措施有3個重復樣方,共15個樣方,隨機排列,樣方大小為6.7 m×60.0 m,樣方的長邊與主風向一致,這樣可以保證樣方之間不受風的影響。保護性耕作試驗在2015—2017年進行,試驗作物為春小麥,試驗地前茬為葵花,該區(qū)春小麥3月播種,7月收割,春小麥生育期灌溉5次,年底冬灌1次,每次約1 500 m3/hm2,均為漫灌。2014年在所有樣方用傳統(tǒng)耕作種植小麥,收割時按上述試驗設計設置試驗,2015—2017年按試驗設置種植小麥,2018年春沒有種植小麥,其他管理同上年,僅做野外風洞試驗,試驗于2018年4月進行。各處理0—5 cm土壤含水量及干團聚體組成如表1所示。
表1 試驗區(qū)地表土壤含水量和干團聚體組成 %
試驗應用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研制的野外土壤風蝕風洞,該風洞總長為12.5 m,試驗段長5 m,橫截面0.6 m×0.6 m,風速0~20 m/s可調(diào)。風洞洞體由進氣段、動力段、過渡段、擴大段、穩(wěn)流段、第一收縮段、第二收縮段和試驗段8部分組成。風洞動力采用南京鼓風機廠的定型風機,型號SW2-11-N0.8,功率11 kW,電源來自一臺10 kW汽油發(fā)電機。整流段由過渡段、擴大段、穩(wěn)流段、第一收縮段和第二收縮段組成,總長4.9 m。試驗時,將風洞放置在測試區(qū),風洞軸線與該區(qū)主風向平行,在試驗段前段、洞體中心安置皮托管設定風速,設5,10,15 m/s共3個風速水平,在試驗段末端用皮托管采集5,10,15,20 cm高度處風速,同時在試驗段末端用階梯式集沙儀(30孔,每孔口徑為2 cm×2 cm)收集0—60 cm高度輸沙量。另外,用30 cm×30 cm,高10 cm的原狀土壤取樣器在放置風洞旁的地表取原狀土壤,在試驗地中間位置挖30 cm×30 cm×10 cm放置原狀土壤的小坑,將所取原狀土壤連同取樣器放進小坑,使土壤樣品表面與地表齊平。然后由低到高設置風洞風速,在設定風速下吹蝕10 min,待風速穩(wěn)定后進行風速采集,采集時間為2 min,每次吹蝕后將原狀土樣取出用感量為0.1 g電子天平稱量,計算累積風蝕量,即同一樣方某一風速下的風蝕量與上次較小風速下的風蝕量之和。
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以耕作方式為變量,對風蝕量和輸沙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用最小顯著性差異LSD(p<0.05)法進行處理間差異顯著性比較。
傳統(tǒng)耕作和保護性耕作處理在不同風速下5—20 cm高度的風速廓線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與傳統(tǒng)耕作相比,不同風速下,各保護性耕作處理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風速,立茬處理風速降低幅度最大,風速的大小順序為:傳統(tǒng)耕作>殘差壓倒>免耕秸稈覆蓋>免耕不覆蓋>立茬。5—10 cm高度,15 m/s風速下,傳統(tǒng)耕作風速隨高度增速很快,殘差壓倒增速也較快,其他保護性耕作處理在5—20 cm高度隨高度增加增速比較均勻。
圖1 各處理在不同試驗風速下的風速廓線特征
不同試驗風速下傳統(tǒng)耕作和保護性耕作風沙流結構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在5 m/s風速下,各處理風沙流結構相似;在10 m/s風速下,0—20 cm輸沙量傳統(tǒng)耕作較為明顯地大于各保護性耕作;風速增大到15 m/s,傳統(tǒng)耕作0—20 cm輸沙量非常明顯地大于各保護性耕作、風沙流結構呈現(xiàn)“象鼻效應”,最大輸沙量出現(xiàn)在距地面5 cm的高度處。各保護性耕作風沙流結構在不同風速下基本一致,即使大風下也沒有出現(xiàn)“象鼻”。研究結果表明保護性耕作能夠大幅降低近地面強烈的土壤風蝕,這種作用隨風速的增大更加明顯。
圖2 不同試驗風速下各處理的風沙流結構特征
各處理在不同風速下0—60 cm高度輸沙量見表2。不同風速下,各保護性耕作輸沙量均小于傳統(tǒng)耕作,不同保護性耕作處理之間輸沙量差異均不顯著。風速為5 m/s和10 m/s時,各保護性耕作與傳統(tǒng)耕作之間輸沙量差異均不顯著,風速越大,這種差異越明顯,風速達到15 m/s時,各保護性耕作輸沙量顯著小于傳統(tǒng)耕作。
表2 不同試驗風速下的0-60 cm高度輸沙量比較 g
傳統(tǒng)耕作和保護性耕作的土壤風蝕量均隨著風速的增大而增大(見表3)。與傳統(tǒng)耕作相比,在不同試驗風速下,各保護性耕作土壤風蝕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5 m/s試驗風速下,免耕秸稈覆蓋和立茬風蝕量顯著降低;由于10,15 m/s試驗風速下傳統(tǒng)耕作土壤風蝕量變異很大,各保護性耕作處理土壤風蝕量的下降不顯著。
表3 各處理在不同試驗風速下的土壤風蝕量比較 g
保護性耕作可以有效地降低近地表風速[8]。傳統(tǒng)耕作地表無殘茬的阻擋,近地表風速大,各保護性耕作處理的殘茬消減了風速,由于留茬的不同,各保護性耕作消減風速的程度也不同。立茬有20 cm高的留茬,消減風速的能力最強,殘差壓倒由于殘茬被壓倒風速消減能力最差,免耕不覆蓋和免耕秸稈覆蓋介于中間。
保護性耕作農(nóng)田輸沙量與高度變化符合指數(shù)函數(shù)關系,土壤顆粒主要集中在近地表層內(nèi)運動[9]。本研究中,保護性耕作輸沙量不論在多大風速下都隨高度的增加逐漸減小,風沙流結構類似于指數(shù)函數(shù),而傳統(tǒng)耕作在大風時5—10 cm高度風速迅速增大,裹挾較多風蝕物離開地面,輸沙量在距地面5 cm高度處出現(xiàn)最大值,風沙流結構出現(xiàn)“象鼻效應”,風速在5 m/s時已有“象鼻”雛形,10 m/s時比較明顯,15 m/s時“發(fā)育成熟”(圖2)。由于殘茬消減風速,即使在大風時近地表風速也均勻增大,保護性耕作正是這樣阻止了“象鼻”的形成,從而明顯降低了近地面輸沙量。近地面風速較小情況下的田間輸沙量實測值表明,輸沙量隨高度的增加呈遞減趨勢[3,5],這與本研究結果相近。陳智等[10]研究表明,風速在7~17 m/s范圍內(nèi),傳統(tǒng)耕作風沙流結構均遵循指數(shù)函數(shù)、留茬保護性耕作均出現(xiàn)“象鼻效應”。這與本研究結果不同,原因為:①本研究中心風速在距地表30 cm高度處,該研究在60 cm高度處,傳統(tǒng)耕作地最大風速17 m/s時相當于本研究中14m/s時的風速;②地表土壤含水量不同,本研究傳統(tǒng)耕作地表為2.59%,該研究為4.78%,土壤相對不易被風蝕;③試驗時風洞的放置方向和留茬高度不同,本研究風洞軸線與麥茬行向平行、留茬高度為20 cm,該研究風洞軸線與壟向即麥茬行向垂直、留茬高度為30 cm,這樣留茬消減風速的作用更強。綜合以上試驗設置和土壤水分的不同,陳智等[10]研究中傳統(tǒng)耕作風蝕程度低于本研究,所以未出現(xiàn)“象鼻效應”;該研究留茬抬高了風速廓線,最大輸沙量出現(xiàn)在殘茬以上,風沙流結構出現(xiàn)了“象鼻效應”。本研究中立茬處理25 cm高度附近輸沙量出現(xiàn)較大值,是因為立茬附著了較多上風向帶來的沙塵,此高度風速也較大不受立茬的阻止而形成的。嚴長庚等[11]研究表明,保護性耕作能減小風蝕量,風蝕量隨風速增大而增大,這與本研究結果相同。
保護性耕作的殘茬不僅降低了風速,而且通過減少風對土壤的直接吹蝕、以及保持土壤較高的含水量,從而減小了土壤風蝕量。與傳統(tǒng)耕作相比,保護性耕作降低了地表風速,阻止風沙流結構出現(xiàn)“象鼻效應”,減小了輸沙量,降低了土壤風蝕量。風速越大,保護性耕作減小土壤風蝕的程度越大。立茬處理消減風速幅度最大,免耕秸稈覆蓋和立茬處理輸沙量和風蝕量均較小,再考慮到立茬在實際生產(chǎn)中實施簡便,因此認為立茬處理最優(yōu)。綜上,綠洲灌區(qū)保護性耕作能有效防止田間土壤風蝕,立茬適宜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