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茜
“在一年級學生邁入校門的那一天,小學教育已直面六年、九年乃至十二年后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處在‘未來已來的時空經(jīng)緯中,我們應對教育有所‘預見。”伴著操場上孩子們玩耍嬉鬧的聲音,廣州市荔灣區(qū)匯龍小學(以下簡稱“匯龍小學”)校長梁麗珠將自己對于未來教育的“預見”與探索娓娓道來。在她溫和而有力的講述中,我們仿佛看到了教育最初的模樣。這所廣州“老西關”的小學校,如同操場上的孩子們,正奔向無限延伸的廣闊天地。
?;丈系慕逃吕砟?人人不一樣,個個都發(fā)展
2015年9月1日的開學典禮上,梁麗珠向全校師生發(fā)布了新?;?。其設計元素很簡單——4個圓和H、L兩個字母,卻可以演變?yōu)槲鍌€姿態(tài)不同的人物形象?!昂⒆觽?,校徽里有幾個人?你們能演一演他們在做什么嗎?”孩子們一邊觀察一邊慢慢進行動作模仿,梁麗珠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不僅能說得上來,也能演得出來。一個是打太極的人,寓意體育;一個是舞蹈的人,寓意藝術;一個是伸出雙手擁抱明天的人,寓意科技;還有一個像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寓意健康快樂;最后一個是即將沖刺通過終點線的人,代表超越自我。“那你們想一想,會不會總有一個人物代表著你?”
梁麗珠拋出的這一問題直指學校的辦學理念——把人放到教育的最中央?!绑w育、藝術、科技、健康快樂、超越自我,每個孩子總能找到自己所對應的那個形象。這不僅是五個人,也是所有人。讓每個孩子都發(fā)自內心地覺得‘?;绽锩嬗形?,這就是我們想要追求的教育公平。”
提及?;盏膭?chuàng)意來源,梁麗珠向記者講述了一名隨班就讀學生靜靜(化名)的故事。2013年2月,初到匯龍小學,梁麗珠常常利用課間巡視校園。期間,她總會偶遇一個小女孩,小女孩向她問好的聲音特別響亮,看人的眼神也格外認真。后來,梁麗珠了解到,靜靜是名輕度智障兒童,她的媽媽每天花很多時間輔導她功課,教育她講文明懂禮貌?!凹议L的心愿,就是想讓她和普通孩子一樣,但這確實有難度。因為學校很多活動,她都參加不了,比賽就更不用說了?!膘o靜的班主任對梁麗珠說。
靜靜的“不一樣”觸動了梁麗珠,也引發(fā)了她對于教育公平的思考:我們心里真的裝著“人人不一樣”的理念嗎?在教育中,我們對“人人不一樣”這一原點懷有足夠的敬畏與誠意嗎?在“教育公平”的命題下,如何讓每一個孩子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勢,閃耀自己的光芒呢?于是,她牽頭籌建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帶頭籌辦“學科文化主題周”,明確 “至少有一項活動全校學生都能參與展示”。剛開始推行時確實有阻力,面對老師們的不理解,梁麗珠循循善誘。慢慢地,“人人不一樣”的理念讓老師們面對“不一樣”的孩子時,能給予更多的寬容和等待,也孕育出“個個都發(fā)展”的核心價值觀。
有一個畫面,始終烙在梁麗珠心里,每次回想起,內心深處便翻涌出一股股暖流。那是刊登在《信息時報》上的一張照片——靜靜戴著一頂DIY帽子的特寫。那一天,是匯龍小學第一次“全民總動員舞臺秀”,每個孩子都戴著充滿奇思妙想的親子DIY帽子上臺走秀。一名記者獨獨覺得靜靜最出彩,便用一個特寫鏡頭,將她純凈、自信、幸福的笑容定格下來。事后,靜靜的媽媽激動地對梁麗珠說:“校長,我從沒想過我的靜靜也可以上報紙,而且是以這樣一種快樂、陽光的狀態(tài)上報紙。”
這張照片不僅溫暖了靜靜的父母,也溫暖了明白孩子“不一樣”的每一個人。對于這些“不一樣”的孩子,梁麗珠始終認為學校不是做到接納就可以了,“我覺得應該給他們追求精彩的機會,讓他們‘出彩,而不是‘出丑,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基于對教育公平的理解,在課改大背景下,梁麗珠提出了學校的“合創(chuàng)文化”特色及由此衍生出的“合創(chuàng)課程”,而“人人不一樣,個個都發(fā)展”正是合創(chuàng)課程理念具有認知意義的起點。 “我們要去追求真正的特色,即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得到關注,能夠享有教育的幸福,而不被邊緣化?!边@一理念給予學校教師明確的指引和要求,也為學校的育人路徑明晰了方向。
河涌里的教育新樣態(tài) 濡染浸潤,融合融通
梁麗珠自小在農村長大,在自然中悄然生長起來的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伴隨著泥土的芬芳,早已融入她的血脈。“農村成長的經(jīng)歷,至今仍影響著我對課程價值的認識和對教育的追求,也是我選擇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為著力點,在綠水青山主題下構建學校課程的動因所在。”在梁麗珠看來,相比常規(guī)的課堂學習,一個人若處于貼近自然的環(huán)境中,他的學習是更加自發(fā)和有深度的,也更富有探究的動力與空間。她希望帶著在城市中長大的學生,盡可能地回歸自然,找回他們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喚醒他們對于一草一木的情感。
梁麗珠所說的課程是“學校門前的駟馬涌”這一新樣態(tài)課程。匯龍小學的門口靜靜流淌的駟馬涌,是廣州西關一條古老的河道。2013年,駟馬涌還是市內“有名”的黑臭河涌,近兩三年來,經(jīng)過各方“治水”的努力,河涌逐漸恢復清澈。其中,民間河長梁麗珠與她的小河長們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上崗前,小河長們會去水務局接受專業(yè)的“崗前培訓”,學校還邀請了專業(yè)志愿者前來講課,購置專業(yè)的測水設備供學生使用。在認識身邊河涌的過程中,孩子們逐漸明白周邊環(huán)境與自身的緊密聯(lián)系。有次假期間,駟馬涌出現(xiàn)了水色異常的情況,許多孩子發(fā)現(xiàn)后拍了照片發(fā)給班主任,并通過老師問政于政府??吹胶⒆觽冋宫F(xiàn)出的公民意識與生態(tài)文明價值觀,梁麗珠很欣慰,并對這一課程進行了提煉——舟行碧波上,課授幽林中,學達民生事,習通風雨聲。“風聲雨聲讀書聲是可以聲聲入耳的。所有課程要盡可能和社區(qū)、生活關聯(lián)起來,給學生一種更自然的環(huán)境,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追問與探究并創(chuàng)造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此,學生才會主動地把所有的學科知識與生活、社會乃至家國聯(lián)系起來,達成一種內化的生長?!?/p>
梁麗珠所描述的這種濡染浸潤下的教育樣態(tài)正是學?!昂蟿?chuàng)課程”理念的集中體現(xiàn)。合創(chuàng)課程之“合”,指向四個維度,即學科知識之間的融合、人與人之間的融合、人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人與自然的融合。合創(chuàng)課程之“創(chuàng)”,也指向四個維度,即創(chuàng)作(積極做好共同的事)、創(chuàng)舉(堅持做實有意義的事)、創(chuàng)客(追求做有意思的事)與創(chuàng)新(嘗試做別人沒做過的事)。
“小河長的課程群,其實將‘合創(chuàng)的內涵與理念全部表達在其中了。”治水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在解決問題時,除了在學科知識里尋找解決辦法,學生還要走向社會,去跟市民、政府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小河長中有創(chuàng)意搭建社的孩子,為解決河道落葉問題,自己提出方案并搭建模型。在水質監(jiān)測中,有的學生堅持每個星期觀察同一個水域的水質變化,測pH值,做好記錄,一年下來積累了上百份記錄?!皥猿肿龊靡患匠s有意義的事,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創(chuàng)舉?!?/p>
此外,梁麗珠強調,合創(chuàng)課程并不是開發(fā)與實施單個校本特色課程,而要實現(xiàn)更系統(tǒng)、深入的課程整合。為此,學校正努力構建起一個涵蓋基礎性課程、特色課程、興趣小組、社團活動的多層級體系,在課程理念、課程模式、課程方案的架構上,都與 “合創(chuàng)文化”相契合。
校園中的教育新空間 打破、重組與延伸
匯龍小學位于老城區(qū),是一個空間極為困窘的“微型學?!?。隨著二胎孩子入學,學生數(shù)量激增,學校面臨空間不足、資源有限、人員過載等問題。如何在現(xiàn)有條件下,實現(xiàn)高效、合理的功能安排和空間組織,既能滿足學校素質教育的要求,也能適應學生生理、心理健康的需要?
“在未來的視角下建設學校和課堂的新樣態(tài),是當下的應然。從應然到實然,需立足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審美等視角,對未來學校有所‘預見?!痹谶@種“預見”之下,匯龍小學圍繞“靈活、智慧、可重組”三個關鍵詞,走出了未來學習空間再造的校本化路徑。
“在整個學??臻g的調整中,我們始終秉持著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痹诳臻g捉襟見肘的背景下,有些學校嘗試將功能教室改造成課室,但梁麗珠反其道而行之,不僅沒有舍棄現(xiàn)有的功能教室,還新增了陽光學習空間與社團總部。
匯龍小學的校舍是一棟L型的建筑,一邊坐北朝南,環(huán)境較好,一邊向西,在夏天會非常熱。梁麗珠首先將坐北朝南的場室全部調整為普通課室,把此前分散在每一層樓的功能教室都移至向西的一邊或一樓架空層。她還在教室靠走廊的窗戶上,做了一些可靈活組合的磁吸展板,學生可以將自己想展示的作品自主貼上去。這種展板,打破了班與班、年級與年級間交流溝通的區(qū)域。當有孩子跟家長提出想做個人作品展的時候,梁麗珠便把整個樓層的組合型展區(qū)都規(guī)劃給他。“雖然空間有限,但不是沒有文章可做。隨時重組和自由開放的空間,能讓孩子更愿意對別人展示自己。”
梁麗珠十分注重非正式學習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強調給學生提供更多活動、交往與探究的空間,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對功能場室,她利用立體重塑思維,進行了統(tǒng)整式、破壁式、互聯(lián)式設計。例如,學校圖書館的樓高接近4米,書架上許多書學生夠不到。為此,梁麗珠做了躍式設計,將原來的空間分為兩層,確保每本書孩子都能拿得到。此外,圖書館里還設置了多功能空間,學生不僅可以讀書,也可以進行作品展示、經(jīng)典誦讀等。梁麗珠希望打破單一圖書館的概念,滿足孩子的多元需求,釋放他們的天性。
校園中,獨一無二的設計語言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到,校徽上的四種顏色與圖案化為了設計的基本元素,從校門走到教室,從圖書館轉到科學實驗室,從學校的外墻面到室內的布局,不斷重復的紋樣構成了學校獨特的設計語言系統(tǒng),把難以觸摸的“文化”演化成可以看見的“空間”。
目前,學校已基本完成辦學場地的整體改造。在學習空間的建筑格局上初步實現(xiàn)“靈活與可重組”,接下來,梁麗珠將聚焦智慧教育,開展學習空間智慧化重組規(guī)劃,探索學習空間延伸的“無限可能”。她將帶領全體教師,引領全校孩子,走在通往未來的希望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