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發(fā)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學習古詩詞不但可以提升我們的文化素養(yǎng).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還能為我們提供豐富的文學素材。
【初步感知】
古詩詞改寫是對原文從形式到內(nèi)容進行改編的一種作文訓練。也就是說,思想主旨不需要大改動,表現(xiàn)形式卻有較大的變化。改寫古詩詞是一個全新的構思過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想要寫得好,可不容易呢。
【指點迷津】
改寫古詩詞其實是有竅門的,今天就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為例,看我們怎么來改寫古詩詞吧。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村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如秋思落誰家。
☆理解古詩詞的意境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詩人用“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出了中秋月夜的凄冷、幽靜,描繪出中秋望月的特定環(huán)境。所以在改寫的過程中一定要寫出凄冷、幽靜的環(huán)境特點。本是家人歡聚的中秋時節(jié),詩人卻獨自漂泊異鄉(xiāng)。因此,特定的望月環(huán)境更能體現(xiàn)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引起讀者共鳴。
★把握古詩詞酌原意
改寫古詩詞不能改變它的原意,在主要情節(jié)不變的情況下,把古詩詞所包含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讓古詩詞更豐滿?!妒逡雇隆返那皟删鋵懢埃髢删涫闱?,情景交融。詩人在空明清冷的月夜懷想遠方的親人,但他并沒有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用“不知秋思落誰家”這一委婉的說法將自己的情思表現(xiàn)得含蓄、深沉。
★展開合理酌想象
《十五夜望月》寫于詩人旅居他鄉(xiāng),又恰逢中秋團圓佳節(jié)之時。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思鄉(xiāng)之情不言而喻。清冷的月夜景象,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他還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們可以大膽地展開想象。只要我們的想象是合理的,并且貼近當時的情境,就能讓改寫的文章更生動、傳神。
★注意酌要點
(1)不要簡單地翻譯詩句;
(2)行文過程中要適當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讓改寫的文字更加生動形象;
(3)描寫人物可適當運用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手法;
(4)學會人稱的轉換,可以將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或者將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
(5)必要時適當補充背景材料,如時代背景、季節(jié)特征、地理環(huán)境、人物身份等,這樣一來,就能進一步豐富改寫的內(nèi)容?!妒逡雇隆犯膶?/p>
八月十五的夜晚,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銀白的月光照射進庭院里,那地上像是鋪了一層霜雪,白霎霎的一片?!案隆隆蔽姨ь^循聲望去,樹冠間隱約有幾只歸巢的烏鴉。
夜?jié)u漸深了,秋露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悄悄地打濕了庭院中的桂花。幾朵桂花在秋風的捎帶下,飄飄悠悠落在我的肩頭,一股涼意夾雜著桂花的清香向我襲來。不知怎地,在這家人歡聚的中秋佳節(jié),我的心里卻升騰起一股蕭瑟蒼涼之感??粗矍暗倪@一幕,我不禁輕輕地吟誦道:“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我漂泊異鄉(xiāng)多年,像我這樣客居異鄉(xiāng)的游子,每逢佳節(jié),心中對家鄉(xiāng)、對親友的思念就會加重幾分。中秋之夜,本該和家人歡聚,大家一起品嘗美味的月餅,再愜意地呷口茶,抬頭看天上的圓月,開懷暢聊。然而,此時的我卻獨自一人,對著天上的明月發(fā)呆,只有寂寞、凄清包圍著我。
任憑自己的思緒飄飛,恍惚間,我仿佛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鄉(xiāng)。年邁的母親正依靠在門邊,抬頭定定地看著天上的圓月,時不時拾起袖子擦拭著眼角流下的淚水。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一定是在記掛著我吧!穿過熟悉的院子來到大廳,只見方桌上擺放著一盤母親做好的月餅,還有父親沏好的三杯茶正裊裊地散發(fā)著熱氣。父親愣愣地盯著我時常坐的位置發(fā)呆。歲月的痕跡爬上了雙親的鬢發(fā),就像這銀白的月光。我的心一下子揪緊了。
我的鼻子一酸,眼前的畫面漸漸散開,思緒又回到了寂寥的庭院中。“唉——”我深深地嘆了口氣,今晚人們都在仰望皎潔的月亮,卻不知道秋天的思念落在誰家。
情至深處,我緩緩地吟誦出詩的后兩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比欢?,此刻我卻沒有半點完成詩作的欣喜之情,悵然若失之感久久纏繞在心間。
【大顯身手】
聽了老師酌講解,你是否已經(jīng)掌握了古詩詞改寫的方法呢?那就試試改寫一首你熟悉酌古詩吧!
范文供稿:福建省泉州市臺商投資區(qū)龍騰學校六(1)班 吳玥欣
老師點評:小作者巧妙地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詩歌表達的內(nèi)容和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細膩到位的心理活動刻畫.將讀者帶入詩人客居異鄉(xiāng).中秋時節(jié)不能和親友團聚時那種凄冷、幽寂的場景中.從而比較自然地推出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的過程。相比古詩的精煉。習作顯得血肉豐滿.細致的描寫給人很強的畫面感.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