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志
人們習(xí)慣用“三甲”表示前三名,這個詞在體育比賽報道中頻頻使用,如某媒體上有“某某獲得第四名的成績,與前三甲失之交臂”等類似語句。事實上“三甲”不是指前三名,也不是指第三名。
“三甲”一詞來源于古代科舉制度,《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未有“三甲”詞條和解釋?!掇o源》引用的是《宋史·選舉制》中的一段,它指出了“三甲”的由來:“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進士始分三甲。”意思是說,自太平興國八年(983午)殿試后,進士分一甲、二甲、三甲三個等次??梢姡叭住笔侨齻€等次的統(tǒng)稱,并不是只有三人。
金代,科舉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代分兩榜,每榜分一、二、三甲(蒙古、色目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兩榜,并將此設(shè)為科舉考試定制,以成績高低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明代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都稱為傳臚,清代只有二甲第一名稱為傳臚。二甲與三甲名額不固定,但是要比一甲多若千名,具體多少是根據(jù)當(dāng)時的國情而定。當(dāng)時舉人能擠進“三甲”,就是指成為進士。
以清光緒癸卯科為例,共錄取進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入??梢姡叭住笔强婆e考中進士的等別分類,是三個等次的統(tǒng)稱,并不是指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