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對于人來說,水是僅次于氧氣的重要物質(zhì),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身體如果缺水嚴重,會導致不良后果。多喝水有哪些好處呢?你了解科學的喝水方法嗎?
1.排出毒素。我們每天所接觸的食物、空氣都免不了含有毒素,自身的新陳代謝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廢物與毒素。這些人體不需要的廢棄物,需經(jīng)過各個排泄器官,通過出汗、排尿、排便的方式排出體外。而排泄的過程中需要足夠的水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如果水分不足,血液也會變得黏稠,影響血液循環(huán)與健康。水不僅有很好的溶解能力,而且有重要的稀釋功能,腎臟排泄水的同時,除了可將體內(nèi)代謝廢物排出,還可將毒素及食入的多余藥物等一并排出,減少腸道對毒素的吸收,防止有害物質(zhì)在體內(nèi)慢性蓄積。因此,服藥時應喝足夠的水,有利于減輕藥品帶來的副作用。
2.潤滑器官。體內(nèi)關節(jié)、韌帶、肌肉等處的活動,都需要水作為潤滑劑。水的黏度小,使體內(nèi)摩擦部位潤滑,可以防止損傷,并可使運動更加靈活。人在缺水的情況下做運動是有風險的,因為組織器官缺少了水的潤滑,很容易造成磨損,因此,運動前的1小時最好先喝充足的水。
3.幫助消化。食物進入口腔和胃腸后,依靠消化器官分泌出的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胰液、腸液、膽汁等,才能進行食物消化和吸收。這些消化液中水的含量高達90%以上,因此如果水分攝入不足,會嚴重影響消化。
4.調(diào)節(jié)體溫。基于熱脹冷縮的原理,天氣熱的時候,我們的血管會擴張,血液流動迅速,水分被帶到皮膚各處,變成汗液蒸發(fā)以降低身體的溫度,所以防止中暑、發(fā)熱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喝水。
5.肌膚潤滑。皮膚如果缺水,就會變得干燥并失去彈性,顯得面容蒼老。水有滋潤的功能,可以使身體細胞經(jīng)常處于濕潤狀態(tài),保持肌膚柔軟有彈性。水分充足,新陳代謝旺盛,體內(nèi)沒有毒素與廢物的累積,皮膚自然有光澤。
1.水不是喝得越多越好。日常生活中,人們應當多喝水,特別是對于青少年而言,但不可過量,一般2000~3000毫升就足夠了。如果活動量大,或在烈日之下運動的人,可以增加1000~1500毫升。攝取過量的水分,會增加心臟與腎臟的負擔,也會令血液被稀釋過度,導致體內(nèi)的電解質(zhì)、鹽分濃度降低,從而造成頭痛、抽筋、昏迷等狀況。尤其是心臟病與腎臟病患更不應過量喝水。
2.飯前避免大量喝水。飯前5~10分鐘最好避免大量喝水,因為過量的水會稀釋胃液,影響人的消化功能,但飯前半小時適量喝水對健康有益。
3.打嗝時喝水無法止嗝。胸腔和腹腔之間的橫膈膜間竭攣縮會造成打嗝現(xiàn)象。這時大量喝水,不但不能終止打嗝,水分更容易流入氣管內(nèi)引起嗆咳,尤其對于發(fā)育期的青少年,更不宜通過喝水的方式止嗝。
4.喝水不要大口吞咽。很多人往往在口渴時才想起喝水,而且多為大口吞咽,這種做法也是不對的。喝水太快太急會無形中把很多空氣一起吞咽下去,容易引起打嗝或是腹脹,因此最好先將水含在口中,再緩緩喝下,腸胃虛弱的人尤其應注意。另外,短時間內(nèi)喝下太多水,反而會加速排尿的速度,讓喝下去的水沒有足夠的時間輸送到身體各處就被排出體外。
5.飲用水最適宜的溫度是室溫。人體攝入冷飲后,胃腸黏膜突然遇冷,導致原本開放的毛細血管收縮,進而發(fā)生平滑肌痙攣,引起胃腸不適、絞痛,甚至是腹瀉。長期喝冷水、吃冷飲,會影響胃部消化功能,提高慢性胃炎的發(fā)病率。然而,溫度也不是越高越好,滾燙的水和過燙的食物進入食道,會破壞食道黏膜,刺激黏膜增生,誘發(fā)食道癌。
有的人每天會攝入很多水分,卻感覺不到保健功效,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喝水不在于多,而在于會不會喝。一天2000毫升的水要分多次喝,并且平均分配在起床后、上午、下午及睡前。
1.清晨喝水。早上起床后,空腹先喝一杯水(溫水最佳),能促進腸胃蠕動,并有助于排除夜間積留在體內(nèi)的毒素。早晨空腹時可以選白開水、純凈水和礦泉水,以降低人體血液黏稠度;第二種是檸檬水(胃潰瘍、胃酸過多者慎用),它能夠提高早晨的食欲,并有利于排尿;第三種是淡鹽水,它對便秘者很有益處。
2.睡前喝水。睡前若不喝水,容易造成血液中水分不足,從而引發(fā)腦梗塞或心肌梗塞,而人在睡眠中仍會消耗水分,因此睡前最好再適量喝點水,降低發(fā)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但不宜喝太多,避免起夜,影響睡眠。
3.運動前、中、后要喝水。運動前喝水,可供給肌肉和細胞更多的氧氣和養(yǎng)分,不易疲勞。運動過程中及運動過后會大量流汗,因此都要適時補充流失的水分,保持體內(nèi)水結(jié)構(gòu)平衡。但不可喝冰水,因為劇烈運動時喝冰水會引起消化系統(tǒng)方面的問題。
4.餐前半小時喝水有利于消化。早中晚三餐前大約30~60分鐘喝一杯水,可以增加口腔唾液的分泌,有利于消化,除此之外,還可產(chǎn)生飽腹感,避免攝入過多熱量。不過飯前喝水的量不宜太多,飯后30分鐘內(nèi)也不要喝太多的水,以免將胃液稀釋,阻礙食物的消化。
腎病、心臟病、肝病患者無法正常地代謝水分,因此一天所攝取水分的量與一般人不同,需要遵醫(yī)囑。
編輯 陸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