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多了鄉(xiāng)村、山野,聊慣了鄉(xiāng)建、民宿,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前往陌生的地方,探尋并采寫一種他鄉(xiāng)的生活。但有些時候,我們又不禁捫心自問:身處廈門十余年,《海峽旅游》足夠了解閩南嗎?如果由我們來做關于閩南的專題,它應該是什么樣的?
毫無疑問,雜志團隊這些年所積累的采訪資源,完全足以從各個角度呈現(xiàn)一個多元的閩南。但與此同時,因為太過熟悉,我們也失去了遠觀時的游刃有余,一方面擔心過于主觀,另一方面又擔心它流于表面。做一期關于“家門口”的專題,確實讓人有些近鄉(xiāng)情怯。過去關于旅行目的地的操作方式,全都宣告水土不服,我們不得不坐下來,轉換身采寫的思考模式,只回答一個最基礎卻又最直接的問題:如果是自己的朋友來閩南,我們會如何介紹它?答案隨即浮現(xiàn):必須帶去吃一頓,而且最好是吃早餐。
在全民口味日益趨同的當下,只有早餐,還保留著一座城市最市井的味道。也正因如此,地道的早餐足夠市井,卻也相對難尋,一定要跟著當地人去吃,才能領略其中風情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旅行時尚?用眼睛去旅游的時代已經過去,舌尖正在成為新的“旅行器官”但單純吃是遠遠不夠的,要跟著帶路人去吃,才真正有意思。
相比起大城市里匆忙得只剩下兩點一線的生活,節(jié)奏相對閑散的閩南,對待早餐更加隆重。我在漳州住的那幾年,小區(qū)旁有座名為“當鳳宮”的庵廟,紅磚紅瓦,剪瓷作頂,活脫脫一座閩南小廟的模樣??擅刻煸缟?點,它卻準時開始賣鹵面。就在廟中的寶殿旁邊,幾張褐色的折疊桌、幾把藍色的塑料椅,再加上一大鍋粘稠而料足的鹵湯,饞得漳州人每天大清早跑到廟里,不是為了求神拜佛,而是為了一碗不加料只要五塊錢的無名鹵面。那樣一一個隱秘的小廟,生意卻好得不得了,一般到早上9點多鹵面就售罄收檔,只照顧那些能勤快早起的老饕。漳州人生活起來雖閑散,對待早餐卻都用了心。
我們曾在2018年采訪過的紀錄片導演王圣志,去年又拍攝了一部新片,就叫做《早餐中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安安靜靜地十來分鐘解決一碗飯后,各奔前程,求功名的求功名去,上課的上課去,還有的回去接著睡覺,每個人吃完早餐都很篤定。”中國人的早餐生態(tài),經常令他看得著迷。其實閩南早餐之于我們,也同樣如此。相比起隔壁廣東早茶的精致,閩南的早餐實在“土味”得很。但就是這股“土味”,讓許多閩南人身在異鄉(xiāng)、胃卻被早餐留在故鄉(xiāng),而這其中的迷人滋味,正是我們想要通過這期雜志告訴你的。
郭鈺婷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