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鹿
寒冬自然會過去,春天必然要到來。但,在它到來之前,是時候花時間問問自已了:我們會對得起這份春光嗎?這個春天,會比上一個,更好嗎?
鮮黃的衣袂點綴著馬其頓山村的荒蕪,與懸崖邊野生蜂蜜的金黃相映成輝。一處幾近廢棄的村落里,哈提茲和她年邁抱病的半盲母親,是僅有的住民。
哈提茲是歐洲大地上最后一位女采蜂人。她堅持著傳統(tǒng)的養(yǎng)蜂方法,于懸崖之中找尋野山蜂的巢穴,并將帶回的蜂巢安置在居所附近的石墻之內(nèi)細(xì)心飼養(yǎng)。
“拿一半,給蜜蜂留一半”——哈提茲在收獲蜂蜜時,恪守著對自然的承諾。
她長久維系著自然的微妙平衡,也總是能因此得到豐厚甘美的自然饋贈。暖融融的夕陽下,她撩起面網(wǎng),任蜜蜂在指尖停留。
然而,這長久的寧靜卻在某一天,被一戶突然而至的游牧家庭打破。原本空山鳥語的孤村清晨,頓時被陣陣嬉鬧聲、機(jī)器聲、牛羊聲填滿。熱鬧的背后,跟隨的是欲望也是貪婪。
身為一名資深養(yǎng)蜂人,樸素又無私的哈提茲對于自己的養(yǎng)蜂秘訣并不藏私,甚至手把手地教授自己的新鄰居怎么建筑蜂巢。當(dāng)然,還有最重要的那條原則——“取一半,留一半”。
可是,對游牧家庭而言,賺更多錢顯然是更具誘惑力的選項。他們肆意采收著蜂蜜,哪怕那蜂蜜中夾雜著蜜蜂的尸體;他們鋸斷了河道上供人行走的樹干,只為掏空里面最后的蜂巢。
他們以最為殘酷的方式對待這片土地,又在攫取完最后一絲利益后揚(yáng)長而去,只留給哈提茲一片千瘡百孔的荒野。
作為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和最佳紀(jì)錄片兩項提名的電影,《蜂蜜之地》拍攝團(tuán)隊在馬其頓偏僻的山村里拍了3年,目睹了一種古老文明的消逝,也陪伴哈提茲度過了她人生的一段“寒冬”。在燭火中,哈提茲面對臥病在床的母親痛哭失聲,念叨著沒人能聽懂的話語?;鸸饷鳒缰兴唤z巾圍裹的臉孔有如油畫,被淚水沾濕,透出一種不合時宜的美感。
與那么多超級英雄電影相比,哈提茲流下又急著抹去的眼淚實在顯得渺小,只是這眼淚里藏了太多的委屈和迷茫,每一滴都像一記悶拳直擊人的心底,至哀,至慟。
一片葉子可以救活一只蜜蜂,一個人類可以毀滅一段生活。在這片蜂蜜之地上的事情,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yuǎn)。
2006年以來,全球性的蜜蜂危機(jī)在美國、法國荷蘭、希臘、意大利、葡萄牙等國相繼暴發(fā)?!睹绹鴩业乩怼返囊黄u論指出:“在人類活動的干預(yù)下,現(xiàn)在物種滅絕的速度被提高了1000倍?!笨墒羌幢闳绱?,絕大多數(shù)人仍以占有為榮為傲——砍伐樹木,引發(fā)山火;貪食野味,深陷疫情。
《蜂蜜之地》的導(dǎo)演科特夫斯卡和斯特法諾夫用真實而溫柔的影像,提醒我們還有一種更好的方式去對待這個星球上的萬事萬物,一種深深扎根于耐心、傳統(tǒng)、真誠與尊重的方式。
影片的結(jié)尾,失去了生計的哈提茲仍獨自走在這片荒原上,期盼著下一個春天的到來。寒冬自然會過去,春天必然要到來。但,在它到來之前,是時候花時間問問自己了:我們會對得起這份春光嗎?這個春天,會比,上一個,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