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天街”
早在南宋時期,杭州運河一帶的夜市便有其固定的地點。南宋時,從杭州城北的斜橋向南,直達鳳山門,有一條十分氣派的御街,又稱天街,是杭州城的主干道。吳自牧寫的《夢粱錄》里就有對這條天街“夜市”的一些描述:“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晃骞溺婙Q,賣早市者又開店矣。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至三更后,方有提瓶賣茶;自大街至諸小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空虛之屋,每日凌晨,兩街巷門上行百市,買賣熱鬧?!币故羞B著早市二十四小時營業(yè),八百多年前的運河邊已經(jīng)有了如此繁華的景象。
不過,當(dāng)年造這條街的動因倒并非是為了做生意。當(dāng)時宋室南遷,在鳳凰山有個皇宮,有時候皇帝會到宮外行走,或是去城西的景靈宮祭祀,或是去西湖游覽,為表帝王威風(fēng),就不惜工本造起了這條天街。當(dāng)然,帝王在這條街上行走的次數(shù)不多,平日里這條街空閑著,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去走走。漸漸地,天街兩旁開起了各色團行、鋪席、店鋪等,成了當(dāng)年杭州城的“黃金地段”。
北關(guān)夜市
“北關(guān)夜市”舊為杭州“錢塘十景”之一,系舊時武林門北運河兩岸街市夜景。當(dāng)時外地游西湖者,晚間返歸多集于此,因而成景。
從隋唐至清末,從杭州輸向京城的錢、糧、魚、鹽及其他絲綢百貨,主要依賴武林門外大運河杭州段的城北運河和城內(nèi)運河的水上交通要道。因此,北關(guān)外一直是“人煙輻輳,商賈云集”之處。
每當(dāng)夕陽西下,“檣帆卸泊,百貨登市”,那時從西湖倦游歸來的游人香客,多集宿于此,“熙熙攘攘,人影雜沓”,好一派熱鬧的夜市場面。
明代詩人郎瑛在《七修類稿·北關(guān)夜市》一詩中對夜市景象描寫更為細膩:地遠那聞禁鼓敲,依稀風(fēng)景似元宵。綺羅香泛花間市,燈火光分柳外橋。行客醉窺沽酒幔,游童笑逐賣餳簫。太平氣象今猶古,佇聽民間五褲謠。
除這首詩外,明代繪畫《海內(nèi)奇觀·杭州北關(guān)夜市圖》也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明萬歷時期杭州武林門外燈火通明、通宵達旦、熱鬧非凡的夜市景象。
“北關(guān)夜市”一景還反映在當(dāng)時的制錢上。有一枚特大型厭勝錢“萬歷通寶”紀念幣,背面就是北關(guān)夜市圖,該幣為傳世品,黃銅質(zhì),直徑9.7厘米,厚0.4厘米,重205.5克。錢面“萬歷通寶”四字為楷書,字間襯以錦帶相連的吉祥圖案。錢背的北關(guān)夜市圖圖案與明繪畫北關(guān)夜市圖圖案基本一致——星月高掛,城墻雄偉,店鋪林立,小橋流水,房前屋后樹葉遮蔭,18個人物或行或走或立,形態(tài)各異。
“姚莊夜市”
除了“天街”與北關(guān),作為杭州城“湖墅新四景”之三的“姚莊夜市”同樣熱鬧。姚莊亭在大關(guān)之外,傍水口處有亭,地有碼頭,故每逢夜晚,出入運河之船多停泊于此。隨著天色逐漸入夜,沽酒買醉,生火做飯,加之船上燈火點點,此景看來靜謐,然而隨著船家上岸購物,人來人往絡(luò)繹不絕,卻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極具詩意。
夜市這么熱鬧,那么古人擺地攤具體會賣些什么呢?據(jù)吳自牧所著《夢粱錄》記載,當(dāng)時杭州的夜市十分盛行,“夜市中,衣帽扇帳、盆景花卉、魚鮮豬羊、糕點蜜餞、時新果品等應(yīng)有盡有?!?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0/07/25/qkimageswanqwanq202006wanq20200617-2-l.jpg"/>
頭頂肩挑的小販沿街串巷叫賣著琳瑯滿目的商品,透過這些文字,仿佛走進了“行客醉窺沽酒幔,游童笑逐賣餳簫”的夜市里,眼前是滿街燈火,耳畔是叫賣聲聲……(來源:杭州市園文局供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