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宣
驛站是古時傳遞文書,官員來往及運輸?shù)戎型倔w息的地方。驛站的房舍叫驛館,這種機構(gòu)漢代叫“驛”,魏晉時“郵”“驛”并稱,唐代把“驛”又叫作“館”,明代統(tǒng)稱“驛”,清時“郵”、“驛”合二為一,稱作“郵驛”。
正是源于此,浩如煙海的漢語詞苑中方才有了驛丞、驛丁、驛馬、驛車、驛口、驛道、驛書等這一系列的地名文字基本單位,以及諸多與驛相關(guān)的古老地名。
黃山驛以黃山命名,位于山東煙臺龍口市黃山館村西南,屬館驛。崇禎五年(1632年)毀于兵火之后,知縣任中麟重建。黃山驛舊有驛丞一名,久廢。原額定走遞馬十二匹、驢六頭、馬夫六名、撥馬牌子一名、抄牌一名、獸醫(yī)一名,年耗銀七百二十一兩有奇。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驛館因年久頹廢,知縣周雋復(fù)建,自八月始工,十月告竣,有瓦房七間、草廠棚二間、草屋二間,共耗銀約六百二十六兩。
明清時期,驛站的任務(wù)包羅萬象,民國年間編修的《黃縣志》中說,舊日“凡全郡十屬,遞囚餉,捎文書”官員往來,均于龍山、黃山二驛“止宿頓置”。
清代康熙年間,山東提學(xué)勞之辨由濟南經(jīng)朱橋驛抵黃山驛,正值“白露凝高秋”的季節(jié),途中遇風(fēng)雨,“寒飆急如箭,冷雨刺人面”,道濘路滑,滯宿于黃山驛,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涼飆吹雨客心驚,海國重催使者旌。地近鮫宮噴霧出,人來蓬島御風(fēng)行。九秋乍漲添三尺,千里征車滯一程。憔悴郵亭今夜酒,不堪再聽戍樓更。這時的黃山驛,對于秋風(fēng)秋雨中的提學(xué)大人來說,賽過鮫宮,勝似蓬島。
康熙五年(1666年)置登萊道,道臺朱廷璟常常車馬儀仗往返于登萊之間的驛道上,他的一首寫《黃山館驛》的詩,同治年間被收入《黃縣志》,詩日:“年余來往地,今日竟何之。兩度黃花節(jié),頻攀綠樹枝。村謳能解別,驛鼓不知時。昧爽東萊道,雙旌怯馬遲。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黃縣設(shè)立郵政專局,古老的驛站逐漸失去作用。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黃山驛昔之驛地屋宇作價萬吊變賣,轉(zhuǎn)讓所得作為教育基金,撥給黃山館四社公學(xué)、閻家店四處小學(xué)使用。其故址已為買主改建民房,舊跡無存。但黃山館這個因古代驛站而產(chǎn)生的古老地名,直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