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佳望
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改革持續(xù)推進的背景下,對于國防和軍隊改革,光有軍事方面的思考是不夠的。應該從非軍事角度做一番思考。
改革,必然伴隨著對利益分配的重新洗牌,關鍵在于確保改革的執(zhí)行力,“少說多做”為正途。因此,找準切入點尤為重要,反腐,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出臺八項規(guī)定,堅持鐵腕反腐,一大批軍隊高級領導干部先后被查處。有了這關鍵一步,傳統(tǒng)的大陸軍體制和舊秩序的弊端更加凸顯,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難以對國防和軍隊建設各項活動進行有效的一體化領導。舊體制的結構和慣性雖然強大,但八項規(guī)定出臺以來的反腐工作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通過反腐,黨和軍隊的形象得以重塑,威望得以提升,極大地凝聚了贊成、擁護改革的力量,提高了工作的執(zhí)行力,使得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變得相對容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近百年長期奮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黨和人民近百年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它是國防和軍隊改革的背景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同時發(fā)力,尤其是政治力量,相對獨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占主導作用,對經濟力量、社會力量都有極大的影響力。從建國七十年來的我國政治經濟生活軌跡來看,我國建國后基本上是政治動員型的社會,“不要忘記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綱,其余都是目”,這種舉國上下都由政治力量進行主導和協(xié)調的情況在文化大革命中達到極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邁出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主旋律。所以,看待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難題,首先應從政治經濟的全局出發(fā),充分考慮政治經濟對軍事的影響。不能忽視政治力量的作用,也不能忽視經濟力量的作用,這樣都不利于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戰(zhàn)場越來越透明的今天,經濟力量越來越成為軍事力量的實質和后盾。經濟博弈要早于軍事對抗產生,而且往往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美國對華貿易戰(zhàn)便是典型的例子。
任何軍事體系要轉變職能都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四總部、大軍區(qū)體制是建國后逐漸形成的軍事指揮體制,一方面是模仿了蘇聯(lián)模式,另一方面也是客觀實際所要求,即經濟落后,或曰決定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薄弱。為實現(xiàn)改革開放的目標,不得已優(yōu)先發(fā)展經濟,“軍隊要忍耐”。通過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實踐,經濟社會有了較好的發(fā)展,經濟科技水平有了長足進步,階段小目標達成后,國防和軍隊改革也適時提上了日程。我們的總目標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防和軍隊改革,正是要為實現(xiàn)總目標而努力。創(chuàng)立或革新跟自身實力及目標相匹配的與政治經濟體制相洽的軍事指揮體制,是以經濟社會發(fā)展為條件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經驗告訴我們,富國和強軍好比人之雙足,鳥之兩翼,不可偏廢,二者相互促進,互為條件。從國際上看,以美國為首的世界主要軍事強國一直在積極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人家這么優(yōu)秀都在努力變得更優(yōu)秀,我國國防和軍隊改革自然也要跟上,不然,落后就要挨打。
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一個重要思路是突出聯(lián)合作戰(zhàn)。聯(lián)合作戰(zhàn)突出權力的向上集中和權力的權威性,對下級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也提出一定要求。依常理,軍事指揮應該高度集中權力,確保軍事行動的執(zhí)行力,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指揮效率為代價的。在信息化色彩越來越濃厚的今天,“大吃小”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快吃慢”已經是兵家們的新共識。文官和武官信息的不對稱,指揮部和前線信息的不對稱,要求軍事指揮在高度集中權力的同時,賦予一線軍事力量某種程度上極大的自主權以便于快速決策。這種既集權又放權的指揮體制,對權力分配的“度”的把握要求比較高。在沒有對新時代軍隊政治領導體制結構作出評估并相應調整編制體制之前,集權、分權和放權超過一定的限度并非都有利于軍事力量的運用。
我軍是黨領導和建立起來的武裝力量,堅定不移確保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是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西方敵對勢力一直鼓吹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其險惡用心便是妄圖動搖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實際上,在實行兩黨制或多黨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表面上看貌似是“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的,但無論哪個政黨上臺,其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都是資產階級政黨的領袖人物,軍隊始終都是由資產階級政黨控制的,帶有天生的政治屬性??藙谌S茨曾深刻指出:戰(zhàn)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xù)[i]。所以說,戰(zhàn)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zhàn)爭。軍事力量是始終和政治力量捆綁在一起的。我軍在九十多年的時間里歷經各種艱難困苦,風險挑戰(zhàn),始終拖不垮、打不爛,沒有一只部隊成建制地叛變,沒有任何人能夠利用軍隊來達到其個人目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我軍很早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始終發(fā)揮著定海神針的作用。因此,國防和軍隊改革,必須旗幟鮮明堅持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地位,并由黨發(fā)揮核心作用。
經過改革開放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我們得出結論:計劃經濟不是社會主義的唯一標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由此延伸,西方的軍事體制并不是資本主義的專有名詞,社會主義中國也可以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事實上,正在進行的國防和軍隊改革,正是循著西方軍事體制進行中國化的探索。在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同時,應堅持和發(fā)揮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個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做好改革過程中的控制和協(xié)調工作。如果不控制、不協(xié)調,就會造成“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ii]”的水土不服。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引下,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道路,相信在聯(lián)合作戰(zhàn)體制方面,同樣能夠摸索出一條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新道路。
一般而論,人都是有私心的,但不能說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有私心的。任何改革,都應有對這一過程制約機制的認識論基礎。國防和軍隊改革過程伴隨著利益增長和分配的過程,也包括運用權力進行利益再分配。改革過程中最忌諱出現(xiàn)利益分配不公。如果只基于對人性善良一面的信仰,便可能產生利益分配不公,使改革成果不能最大限度地惠及全體。人非圣人,即使始終公正,嚴以用權,辦事公平,做人老實,但瞬時的轉念始終存在。因而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成果要依靠制度來保障。改革越是向深推進,越是需要健全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做到有備無患。人性有私,正視它并準備防范機制尤其必要。防范機制是保證人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在不侵害集體利益的范圍內。
國防和軍隊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許多是軍事性的,但又不完全是軍事性的。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沖擊下,在國防和軍隊建設蒸蒸日上的同時,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微腐敗等四風問題,在官兵和群眾當中也有一定的反映。如果相信單靠提升軍事訓練水平和改革編制體制就能迎刃解決這些問題,那就走向了單純軍事觀點。實際上這是道德體系和信仰體系的問題。軍隊在忍耐的時候尚不致此,待遇稍好一些卻每況愈下。問題就是市場經濟動搖了舊的道德體系和信仰體系,而新的體系又難以在短期內形成。除草要除根,治病要治本,不能一味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對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應當做超軍事的思考。沒有這個眼光,恐怕難以正本清源。
結束語:強調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非軍事思考,是說在運用軍事思維、軍事手段克服難題的同時,要充分運用其他手段。中央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正是從宏觀上對鞏固和拓展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成果發(fā)出的動員令。我們不能不嚴肅思量,緊跟時代發(fā)展和形勢任務變化,銳意創(chuàng)新,保證國防和軍隊改革沿著成功、正確的軌道不斷向前推進,最終實現(xiàn)強軍興軍的偉大夢想。(作者身份證號碼:362228198909241816)
[i] [德]克勞塞維茨:《戰(zhàn)爭論》,26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
[ii] 參見《晏子春秋·內篇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