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代持股”現(xiàn)象普遍存在,因稅法缺位導致“代持股”納稅爭議不斷。本文以武漢某酒店轉讓代持股所涉企業(yè)所得稅案為例,對“代持股”產(chǎn)生的納稅爭議進行探討,在分析“代持股”持有收益和轉讓所得的歸屬基礎上,對實質課稅原則與形式課稅原則進行適用比較,提出“代持股”納稅爭議應當適用實質課稅原則。
【關鍵詞】代持股? 所得稅? 實質課稅原則
一、案例引入
(一)主要案情
2012年10月,某上市公司G證券股份公司(以下簡稱G公司)公告稱,該公司股東武漢A大酒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A酒店)在其持有該公司限售股到期解禁后,轉讓了其中的1631.81萬股。武漢市國稅局發(fā)現(xiàn)A酒店并未申報股權轉讓所得,遂開展調查。
經(jīng)調查,A酒店為湖北Y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Y公司)的子公司,Y公司是湖北B集團公司(以下簡稱B集團)的下屬單位。2003年,B集團出資2億元對德隆公司進行債權投資,后因德隆公司破產(chǎn),法院裁定德隆公司及相關被執(zhí)行人以持有的G公司1305.36萬股的股份過戶給B集團用以抵償債務1958.04萬元。但前述股權按B集團要求,直接過戶到A酒店名下。
2007年,B集團將A酒店的長期股權投資業(yè)務歸屬B集團投資設立的Y公司管理,但G公司的上述股權仍登記在A酒店名下。
2008年,B集團決定將上述股份轉讓給北京某公司,轉讓協(xié)議上轉讓方為A酒店。該業(yè)務在Y公司統(tǒng)一核算,A酒店收到轉讓款后隨即付給Y公司,在A酒店賬面上只有往來賬款項等相關記錄。而在Y公司賬上,2008年確認此筆股權轉讓收入2700萬元、投資成本1958.04萬元、投資收益741.95萬元。其時,因G公司正遞交上市申請,重大股權變動將影響上市進程,故北京某公司決定仍由A酒店代持該部分股票,暫不作股權變更登記。
2011年6月,G公司上市,一年禁售期滿后,2012年9月北京某公司以A酒店名義分批售出G公司股票1631.81萬股,取得收入1.62億元。在稅務機關核實情況時,北京某公司要求A酒店支付已出售股票款項。
(二)本案主要的納稅爭議及處理意見
本案中,“代持股”的主要納稅爭議如下:
1.對2012年9月北京某公司以A酒店名義出售的1631.81萬股股票所取得的收入1.62億元,納稅義務人是誰?誰來申報繳納企業(yè)所得稅?
武漢市國稅局根據(jù)《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yè)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有關所得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39號)第三條“企業(yè)持有的限售股在解禁前已簽訂協(xié)議轉讓給受讓方,但未變更股權登記、仍由企業(yè)持有的,企業(yè)實際減持該限售股取得的收入,依照本條第一項規(guī)定(即企業(yè)應按減持在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登記的限售股取得的全部收入,計入企業(yè)當年度應稅收入計算納稅)納稅后,其余額轉付給受讓方的,受讓方不再納稅”的規(guī)定,認定A酒店為納稅義務人,A酒店轉讓代持股票后,應將減持股票取得的全部收入計入企業(yè)當年度應稅收入計算申報繳納企業(yè)所得稅。
2. 2008年B集團取得的轉讓股票收入2700萬元是否能作為A酒店將代持股票轉讓的計稅成本考量?A酒店轉讓代持股票的計稅成本如何確定?
武漢市國稅局認為,雖然Y公司在2008年確認了股權轉讓的投資收益741.95萬元,但并未完成股權變更手續(xù),在法律形式上A酒店仍是G公司的股東,根據(jù)《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貫徹落實企業(yè)所得稅法若干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0〕79號)關于“企業(yè)轉讓股權收入,應于轉讓協(xié)議生效、且完成股權變更手續(xù)時,確認收入的實現(xiàn)”的規(guī)定,故2008年Y公司不應確認股權轉讓收入,稅務機關調減了Y公司2008年所確認的投資收益。同時,A酒店代持的1305.36萬股原始股已變成上市后的2175.75萬股,A酒店代持的全部股票成本為初始投資成本1958.04萬元。
對此,筆者認為:第一,國稅函〔2010〕79號通知是于2010年2月22日發(fā)布并生效的,該通知并未提及對過往稅務事項具有溯及力,是不能適用于2008年Y公司發(fā)生的股權轉讓交易事項的,武漢市國稅局據(jù)此認定2008年Y公司不應確認股權轉讓收入是缺乏依據(jù)的。第二,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yè)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有關所得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39號)第三條的規(guī)定,對于未變更股權登記的仍由企業(yè)持有的上市公司限售股轉讓,國家稅務總局明確“由企業(yè)納稅后余額轉付給受讓方的,受讓方不再納稅”,也就是說,國家稅務總局在實質上是認可“代持股”中“實際出資人”的地位,避免“實際出資人”被重復征稅。據(jù)此,武漢市國稅局認定以G公司股票的原始取得成本作為計稅成本,由A酒店作為納稅義務人申報納稅,北京某公司不再納稅,同時,對G公司股票在A酒店交由Y公司、Y公司轉讓給北京某公司在稅法上不予確認,這屬于否認“實質”持股的“形式課稅”,邏輯前后不一,最終造成“實際出資人”稅收負擔增加(詳見下圖),導致納稅人之間可能存在不公平的情況。
二、關于“代持股”的基本規(guī)定
所謂“代持股”,是“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就被代持的股權約定由“名義股東”持有、但股權收益由“實際出資人”享有而形成的協(xié)議,對應的協(xié)議形式是“代持股協(xié)議”或“隱名投資協(xié)議”?!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以下簡稱公司法解釋(三)】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并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fā)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據(jù)此,當名義股東與實際出資人就代持股事項約定形成“代持股協(xié)議”時,該協(xié)議屬于雙方的自由約定,根據(jù)契約自由原則,只要約定的內容不存在違反《合同法》規(guī)定的合同無效情形,雙方的“代持股協(xié)議”就應是合法有效的,對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均具有法律拘束力,實際出資人有權依據(jù)協(xié)議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
三、“代持股”產(chǎn)生的納稅爭議
“代持股”主要涉及企業(yè)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為便于理解,本文討論范圍僅限于所得稅。從稅收客體、稅收主體、稅收客體歸屬、稅基、稅率等角度出發(fā),“代持股”產(chǎn)生的納稅爭議如下:
(一)“代持股”持有階段產(chǎn)生的收益、轉讓階段產(chǎn)生的所得,應該歸屬于“名義股東”還是“實際出資人”?誰是納稅義務人?按誰的稅收身份適用稅率及稅收優(yōu)惠政策?
(二)若確認“名義股東”為上述所得的納稅義務人,在“名義股東”將上述所得交付給“實際出資人”時,該等所得的性質如何認定?“實際出資人”對該等所得是否應當再納稅?
(三)“代持股”歸位(即“名義股東”將股權變更登記為“實際出資人”持有),是否視為股權轉讓而按照獨立交易原則納稅?
四、“代持股”納稅爭議的處理:應當適用實質課稅原則
(一)關于“代持股”持有收益和轉讓所得歸屬的認定
公司法解釋(三)第二十四條第二款、第三款規(guī)定,“前款規(guī)定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fā)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名義股東以公司股東名冊記載、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由否認實際出資人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實際出資人未經(jīng)公司其他股東半數(shù)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fā)出資證明書、記載于股東名冊、記載于公司章程并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睋?jù)此,實際出資人雖未辦理股權登記,基于合同相對性原則和保障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考慮,實際出資人僅在請求行使公司變更股東等股東權益時受到限制,對于實際出資人主張“代持股”持有收益及轉讓所得等投資權益不存在影響和法律障礙,實際出資人有權向名義股東主張該等投資權益。因此,在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的情形下,實際出資人依法享有“代持股”持有收益和轉讓所得,是合法的、真正的權屬人?!按止伞背钟惺找婧娃D讓所得歸屬于“實際出資人”,而非“名義股東”。
(二)實質課稅原則與形式課稅原則之適用比較
對于“代持股”適用的課稅原則,目前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一是形式課稅原則,二是實質課稅原則。實質課稅源自德國,它由稅收公平原則所導出,是解決稅收規(guī)避的一種法律方法。實質課稅原則強調認定課稅要件事實只能依照實體或實質加以判斷。“我國雖然未曾在立法上明確實質課稅原則的地位,但實質課稅原則的要義早已體現(xiàn)在了單行稅收法律規(guī)范當中,在稅收實踐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p>
按照實質課稅原則,“代持股”持有收益和轉讓所得由“實際出資人”作為納稅義務人申報納稅,按“實際出資人”的稅收身份適用稅率及稅收優(yōu)惠政策,“名義股東”對此按代收代付處理;“代持股”歸位不視為股權轉讓,不屬于應稅事項,不需要納稅。按照形式課稅原則,“代持股”持有收益和轉讓所得由“名義股東”作為納稅義務人申報納稅,按“名義股東”的稅收身份適用稅率及稅收優(yōu)惠政策;對于“名義股東”向“實際出資人”交付上述收益和所得,稅務處理上一般有兩種做法,一是視為“實際出資人”借款給“名義股東”的利息收入納稅,二是按代收代付處理不再納稅;“代持股”歸位按股權轉讓納稅。
基于稅收客體即“代持股”持有收益和轉讓所得歸屬于“實際出資人”的法律實質認定,形式課稅原則雖便于稅收征管,但會造成同一筆所得重復征稅,且由于“名義股東”與“實際出資人”的稅收身份差異而適用不同的稅率、稅收優(yōu)惠條件,導致多或少繳稅,有違稅收公平。而實質課稅原則尊重經(jīng)濟實質,與法律對“代持股”持有收益和轉讓所得歸屬的認定一致,既符合稅收法定原則,也體現(xiàn)量能課稅原則,稅收上不存在多或少繳稅,也更體現(xiàn)稅收中性。據(jù)此,對于“代持股”的納稅爭議,應當適用實質課稅原則進行處理。
五、結語
大數(shù)據(jù)時代背景下,市場主體經(jīng)營活動的成本及法律風險愈發(fā)加重,“代持股”現(xiàn)象亦愈發(fā)復雜多元。在未經(jīng)稅務機關確認“代持股”事實的前提下,代持股權投資收益及轉讓所得在“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被投資單位之間發(fā)生的給付業(yè)務,即使按照財務會計處理的內容進行申報納稅,也可能存在稅務稽查風險,防范的關鍵在于完成“代持股”事實的舉證以適用實質課稅。為此,筆者提出兩點建議供考慮:
(一)確立證據(jù)意識?!皩嶋H出資人”與“名義股東”應就“代持股”事項簽訂書面合同,并通過銀行轉賬方式支付出資款或者股權受讓價款,妥善保存代持股合同與相關款項轉賬支付憑證,確保在向稅務機關主張“代持股”事實時能提供較為充分的證據(jù)。雙方亦可辦理代持股合同公證。
(二)保持財務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的一致性。不管“實際出資人”“名義股東”是單位還是個人,對于“代持股”所涉及的資金往來,均應該在“實際出資人”“名義股東”及被投資單位的財務會計處理上進行客觀真實反映,并保持財務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相一致。
參考文獻:
[1]劉劍文.財稅法專題研究(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高金平.代持股課稅原則辨析與稅收征管建議[J].會計之友,2019(05).
[3]徐陽光.實質課稅原則適用中的財產(chǎn)權保護[J].河北法學,2008(12).
作者簡介:游靜云,國信信揚律師事務所執(zhí)業(yè)律師、合伙人,具有中國稅務師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