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湛
故事很短,似乎一切都沒正式開始,便已悄然拉上了帷幕。
這本書很獨特,帶了日本作家獨有的“物哀色彩”。在真摯的書頁里,讀者自認(rèn)還沒入戲,只是沖著平淡清新的文字,想在契合心境的環(huán)境里一探究竟,卻沒留神,自個兒的雙腳早已落到戲里面去了。還沒想到要抽身離去,誰知這書頁早已主動在我們眼皮子底下闔上了。
從頭讀到尾,就是這么一種感受。
第一次嘗試讀的時候心浮氣躁,才翻了四五頁便開始質(zhì)疑這看似寡淡無奇的書怎么可能會獲得“芥川獎”,就丟到一旁不管不顧。
后來在學(xué)校里的比賽失利,心情苦悶之際,再次拿起這本書翻看,這才真正懂了它的精髓所在。
原來故事,就是從生活里誕生出來的。
題目雖是“一個人的好天氣”,但寫的卻不是主人公知壽的好天氣。她是個好姑娘,卻有點兒小黑暗,又有點兒小抑郁,總是按捺不住手腳,從旁人那兒偷取一點兒小物件,藏在自己的盒子里,萌生些自得其樂的小滿足。在老太太吟子尋到自己心儀的舞伴芳介時,甚至?xí)滩蛔阂獾赜醚哉Z去刺痛老太太可愛的內(nèi)心。
這位老太太,她樂觀善良,生活富裕且內(nèi)心富足,像一杯透著恬淡香味的花茶,也像一匹花格子淡色系的布料。耄耋之年收獲的愛情,雖不如年輕人的愛情一樣活力四射,但到底回歸了生命的本真,不疾不徐,純真美妙。
知壽是文中的她,也是你,也是我,是所有在成長道路上會遇到坎坷與幸福的姑娘。在荏苒歲月里,有糟心的變數(shù)也有不變的珍重,我們都是哈姆雷特,有著自己獨特的經(jīng)歷,也有獨自一人默默打理心情的時刻。
這本書其實來源于日本的一個社會問題,即年輕人不愿找全職工作而選擇四處打工,害怕背負(fù)過多的責(zé)任去面對世界,卻又不知這種恐懼究竟從何而來。作者青山七惠為鼓勵年輕人勇敢地“走出第一步”,才陸陸續(xù)續(xù)地寫下了這些文字,雖是面向日本的年輕人,但文字的力量卻越過了空間安撫了我這位鄰國的姑娘。
故事到后面,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fā)展,知壽成了正式職員,有了自己居住的處所,迎面而來的,還有一段朦朧的愛情。我借知壽的眼睛,向電車外的風(fēng)景望去,望見了那棵高高的金桂,望見了那座熟悉的老房子,我在尋找著吟子的身影,但那房子終究是慢慢遠(yuǎn)去了。
生活是生活,故事是故事。
這本書很短,才 5 萬字,可我已經(jīng)舍不得它了。
“廚房爐灶上,開水自沸騰,無人理睬好悲傷?!?/p>
這一年春夏秋冬,春是尷尬的初逢,夏是熱戀的美滿,秋是不可言喻的傷感,冬是淡淡的離別。來年開春,似乎一切都模糊了,唯有吟子寬大收腰的衣裙,還在我眼前翻飛,她是我在書里,見過的最好看最聰明的老太太。
“吟子, 外面的世界很殘酷吧。我這樣的人會很快墮落的吧?”
“世界不分內(nèi)外的呀。這世界只有一個。”
編輯 / 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