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會”一度是個流行甚廣的社交媒體“表情”符號,被用來即時表達對地位甚高、處事圓熟者的“崇敬”。這個詞在東北地區(qū)相當常見,大概也是伴隨著大量東北籍短視頻主播的走紅而變得常用。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社會”一詞也仿佛成了人類的專屬。
其實,在生態(tài)學(xué)意義上,人類只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生物學(xué)“真社會性”的兩個條件:一是世代重疊,即親代和子代住在一起;二是一個社會單元中的個體共同照顧后代?!罢嫔鐣浴钡牡谌齻€條件生殖分工,在人類社會是不存在的;而在社會性昆蟲中,蟻后、蜂王等少數(shù)個體繁衍后代,其他個體并不繁殖。
所以,真的“社會,社會”表情,應(yīng)該發(fā)給這些社會性昆蟲。瘟疫造成人類的大規(guī)模死亡,這令人聯(lián)想,如果是傳染性疾病發(fā)生在社會性昆蟲之間,它們又會如何處理同伴的死亡?
社會性昆蟲處理同伴尸體有四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躲避,這種方式很原始,非社會性昆蟲也常這么做。像紅火蟻的巢里大規(guī)模感染病菌,它們就會整體搬遷,不去碰那些尸體;土棲白蟻碰到被殺蟲劑殺死的大量同伴出現(xiàn)在通道時,它們也會封鎖通道,避免以后再次使用。
某種螞蟻會在幼蟲患病后,治愈能治愈的,殺死治不好的。
第二種方式是,將尸體搬運走,使之遠離本族群中個體活躍的區(qū)域。在死亡個體不多的情況下,一只螞蟻就可以搬動一具尸體,投入的勞動力成本很低,但“搬運工”也有被尸體攜帶的病菌感染的風險。它們會經(jīng)常清潔身體。還有一些特殊種類的螞蟻,會在臨死前主動離開巢穴;某種螞蟻會在幼蟲患病后,治愈能治愈的,殺死治不好的—有壯士斷腕的理性色彩。
第三種方式是食用。白蟻就采取這種方式。它們的食物主要是富含碳元素卻缺乏氮元素的纖維素,同伴的尸體卻飽含氮素。如果尸體處在尚可食用的階段,白蟻們就會選擇吃掉尸體。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方式在其他社會性昆蟲中不太常見。只有在大饑荒這種極端情況下,才會同類相食。一些螞蟻會先吃掉卵和幼蟲,然后吃掉不育的工蟻,讓生殖蟻堅持到情況好轉(zhuǎn)的那一天。
第四種方式是掩埋。當尸體已經(jīng)腐敗嚴重、不可食用時,白蟻就會利用由唾液混合的泥土及它們的排泄物,掩埋尸體。唾液中的抗菌成分,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蜜蜂也會掩埋尸體,不過尸體不是同伴的,而是蜂巢的入侵者的。像老鼠這種無法搬運的尸體,蜜蜂會用蜂膠和其他材料覆蓋。
群體規(guī)模也會影響社會性昆蟲的做法。在實驗室條件下,紅火蟻發(fā)現(xiàn)傳染源,如果這時巢中個體數(shù)量較多,它們就會快速移走傳染源;如果個體數(shù)量較少,它們就先把卵和幼蟲搬遷到安全地點,然后清理傳染源,清理完畢再把卵和幼蟲搬回來。
人類社會面對死亡的做法也很類似:躲避,拋棄,掩埋,在遙遠的過去和一些極端時期,取食尸體也是有的。當然,人類也在物理操作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了復(fù)雜的斂葬和祭奠儀式,以此向生者闡釋生存的意義和可期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