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峰
火鍋是一種時髦的美食,特別是走在秋冬時節(jié)城市的街頭巷尾,放眼望去,火鍋店的招牌觸目皆是,花樣也繁多,可我卻對銅火鍋情有獨(dú)鐘。家里至今還有一個用了二十多年的銅火鍋,無論是鍋身,還是鍋蓋,都呈現(xiàn)出一種明亮的光澤,透露著歷史的厚重和歲月的滄桑,也訴說著一種質(zhì)樸和自然。每當(dāng)天氣轉(zhuǎn)寒,父親便把它找出來,一家人圍在一起美美地吃上一頓。
記得讀初中時,父親出差帶回來一個造型奇特的銅家伙,在我驚詫的目光中,父親告訴我這是銅火鍋,爐芯居中,用來加炭,四周放食物。后來,在無比的期待中,我體驗(yàn)到了那種以獨(dú)特的烹飪方式烹飪出的美食,堪稱美妙的味蕾體驗(yàn)。那是第一次在冬天里吃這么燙口的食物,滿屋的香味,滿屋的辣味,滿屋的溫情。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直吃得滿面紅光,額頭生汗,大呼過癮。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至今還清晰記得那燙口的滋味和炭火的味道。
細(xì)究起來,火鍋可謂名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那時古人將牛羊肉等通通放入鼎中,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這算是最早的火鍋了。三國時代,出現(xiàn)了一種“王熟釜”,鍋中分五格,既可調(diào)和五種不同的味道,也可同時煮五種不同的食物,和現(xiàn)今的“鴛鴦鍋”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銅器所制的各種形狀的鍋成了最普遍的器皿。唐朝時,火鍋又被稱為“暖鍋”,白居易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就是對火鍋的生動描述。
對家人而言,火鍋有著難以抵抗的誘惑。每年天剛轉(zhuǎn)冷,父親就迫不及待地將銅火鍋搬了出來。湯底是用母雞煮成的高湯,雞湯燒開,放入少許的蔥、姜、大棗等,用文火熬之,直至煮沸,即是一鍋鮮美無比的湯底。圍繞在火鍋周圍的是種類豐富的涮菜,葷素搭配,水陸雜陳,五顏六色。除去牛羊肉、豆制品和新鮮的蔬菜是必不可少的,黃豆芽、腐竹、凍豆腐、土豆片、金針菇、竹筍片、娃娃菜等,都是可以下鍋的。
聞著鍋里誘人的靚湯,看著眼前繁多的涮菜,早已勾起了食欲。調(diào)料是母親自配的,辣油一律是朝天椒榨成的,香且辣,攪在小料中,三兩分鐘,便涮得滿頭是汗?;疱伩此品奖?,實(shí)則需要掌握一定的步驟和技巧。如牛羊肉要提前凍一下,再用刀子切,這樣肉片如刨花一般薄且打卷兒。再如,下菜的順序亦有講究,不容易熟的肉類先下,蔬菜后下,這樣菜熟了,肉也可以吃了。等湯沸菜熟,就迫不及待地口手并用,直吃得齜牙咧嘴、大汗淋漓。
吃火鍋暖和又營養(yǎng),還能獲得一份其樂融融的美好心情。團(tuán)團(tuán)圍坐在桌邊的,也許是闊別多年的游子,也許是難得相聚的手足,也許是常常聚會的舊友,也許是剛剛結(jié)識的新交……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談著熱熱鬧鬧的話題,你會情不自禁地感到人間美事不過爾爾。遇到寒風(fēng)凜冽、小雪飄飄的天氣,不吃上一頓火鍋,都覺得對不起這天氣。無論工作有多忙,我都會時不時地回家,陪父母吃上一次火鍋,陪父親喝兩杯小酒,再佐以母親自己腌制的韭菜花醬,愉快之情自不待言。
于我而言,吃火鍋的氛圍比吃什么都有趣,尤其是那份野味,那份酣暢,那份酒言酒語,真的是笑也真誠,罵亦干脆。我最喜歡街頭巷尾那種有點(diǎn)破舊、味道卻十分純正的涮館兒,那里更容易令人沉醉。此時,炭火充足,清湯翻滾,羊肉新鮮,二鍋頭凜冽,三五好友熱絡(luò),不一會兒,就進(jìn)入一種忘我的境界,獲得一種真正的輕松和愜意,正所謂“銅爐沸水煮喧囂,烈酒鮮羊座客豪”。
(節(jié)選自《一器一物:遇見舊時光》)
【賞析】
“圍爐聚飲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作者在文中不僅為我們講述了銅火鍋這一器物的來歷,還透過這一器物講述了與親朋好友圍坐桌前的溫情時刻,銅火鍋儼然成了一種情感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