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HAN
Heliar是福倫達系列中最著名的鏡頭結構,是由Carl August Hans Harting(卡爾·奧格斯特·漢斯·哈?。┯?900年設計,是福倫達第一個大中畫幅鏡頭設計方案。后來,Hans Harting又對Heliar結構做了調整和改進,并衍生出了Universal Heliar、Color Heliar、APO-lanthar等。
Heliar最初是一個3組5片的結構,一片凹鏡置于兩個凹凸粘合鏡組之間。這種設計本質上是庫克三片鏡(Cooke Triplet)的改良版,都是在中央透鏡基礎上額外加入兩個光學單元,并且采用對稱式的設計。這些改良幫助三組鏡結構克服了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s)問題,同時仍能保證使用大光圈。這個鏡組能夠做到f4.5的光圈,并且覆蓋50°的像場,其大光圈使其特別適合拍攝人像和快速攝影。
Heliar早期的鏡頭全部為銅制裸鏡,稍后期的產品則在銅鏡表面烤了一層黑漆。Heliar經過多次改版和升級,其鏡頭成像層次豐富,描寫力細致,從而享譽攝影界多年,成為圈內大畫幅玩家推崇的神器之一,并成為福倫達鏡頭史上最成功的鏡頭作品。據說,日本天皇裕仁的標準照就是用 Heliar鏡頭拍攝的,并且裕仁要求他的照片只用Heliar鏡頭拍攝。而Heliar系列中,最經典的當屬Universal Heliar。
Universal Heliar,是基于Voigtlander Heliar制作的,是一個傳奇般的經典鏡頭,可謂是鏡頭中的“巨無霸”,俗稱“宇宙海利亞”。它增加了控制球差的調節(jié)環(huán),從而調整鏡頭的柔光程度。時至今日,它仍舊受到很多攝影師的追捧,并創(chuàng)作出了不俗的作品。
用Universal Heliar拍攝的8×10英寸大畫幅人像作品,成像細膩柔順,層次過渡自然平滑,明暗部細節(jié)表現(xiàn)達到極致,就連衣服上的纖維都可以清晰的辨別。由于當時給各國國家領導人拍照大都使用Universal Heliar鏡頭,因此也被稱為皇家御用鏡頭。在攝影史的發(fā)展中,全世界產生了數(shù)以萬計的鏡頭,每種類型的鏡頭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最受歡迎的經典鏡頭往往非常罕見。在Voigtlander Heliar中, Universal Heliar聲望極高,它有著魔一般的魅力。即便在使用大光圈時,其魅力也絲毫不減,其焦點清晰并帶有完美的柔滑效果,有著“軟焦點”的魔力。這意味著攝影師可以不用縮小光圈,也不用增加景深,就可以很好的虛化背景,讓被攝體變得清晰油潤。在拍攝時,Universal Heliar的對焦行程相當輕松,并且十分順滑,給了攝影師更大的創(chuàng)作自由和藝術表現(xiàn),是一個可以同時實現(xiàn)銳利成像和夢幻柔焦的鏡頭。
大明湖橋 海利亞 150mmF321S 攝影丨六月
Universal Heliar,始產于1926年,f4.5的光圈。這個鏡頭的結構和1902年的f4.5版本的Heliar鏡頭差不多,但是其中引入了可調整模塊,攝影師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調整鏡組中心,從而調整鏡頭的球差,實現(xiàn)柔焦效果。
這里順帶說一下1902年版本,該版本是一款改良版的Heliar鏡頭的專利。這版鏡頭結構,不再是對稱結構的設計,主要旨在消除嚴重的散光和一個很大的匹茲伐場曲及彗差。之后,還誕生了1903年版的Heliar 鏡頭,這版被冠以Dynar之名。在表現(xiàn)方面,Dynar在很多地方都優(yōu)于先前的設計,除了散光之外。同時,它還可以實現(xiàn)f6的光圈并覆蓋60°的像場。事實上,Dynar可以將光圈做的更大,但這顯然不是市場運營的最佳方式。為了避免和熱銷的Heliar鏡頭競爭,福倫達選擇放棄將Dynar升級大光圈。因此,到20年代早期,福倫達在市場上一直同時銷售Heliar鏡頭(1902年的f4.5版)和Dynar鏡頭這兩款產品。
Universal Heliar鏡頭鏡身上有一個環(huán),可以選擇調整從0到5。0表示沒有柔焦效果,5表示最大柔焦效果。這種鏡頭只賣過4種焦段的版本,300mm,360mm,420mm和480mm,一直持續(xù)到二戰(zhàn)。戰(zhàn)后480mm版本停產。Universal Helia鏡頭的鏡片在1930年代前后所生產的多數(shù)沒有鍍膜。二戰(zhàn)后,福倫達開始生產單層鍍膜的Heliar鏡頭,為淺藍、深藍、琥珀等顏色鍍膜。
Universal Heliar做工十分精良,用料極為考究。我們以1:4.5/30cm為例,鏡頭的銘圈上鐫刻著“VOIGTLANDER BRAUNSCHWEIG UNIVERSAL HELIAR 1:4.5/30cm”。鏡筒用純黃銅制作,并精鍍黑色烤漆面,數(shù)字用陰文鏤刻在鏡身上,鏡片巨大通透,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這只鏡頭像場可覆蓋8×10英寸以上,可作為8×10 英寸大畫幅相機的標準頭使用。
早在18世紀,照相機還未誕生之時,福倫達即是一家充滿活力的光學儀器廠商。廠址設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隨后遷移到德國。它曾是歷史上最悠久的照相機和攝影鏡頭制造廠商,伴隨著攝影歷史同步發(fā)展。
二戰(zhàn)結束至1960年代的20年內,是 Heliar鏡頭的黃金時代。其后,便于攜帶、操作簡單的中小片幅相機的異軍突起,令Heliar這支名噪一時的鏡頭逐漸地被邊緣化了。雖然 Heliar鏡頭堪稱神器,但是福倫達卻把錢花錯了地方。因不跟隨市場需求,作為大畫幅霸主的福倫達沒及時做出調整,隨即開始出現(xiàn)赤字。此后,除了供應給林哈夫與歐洲幾家獨立品牌相機之外,福倫達的Heliar鏡頭基本上只供應給商業(yè)照相館作為大片幅人像鏡頭使用了。
自設計誕生以來,在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里,“Heliar”這個名字一直代表了其高素質、神秘和復雜性。正是這種神秘感使其在攝影鏡頭市場上充滿吸引力。雖然福倫達在1951年推出的貝薩(Bessa)Ⅱ型相機上使用了新型的 Color-Heliar鏡頭和Apo-Lanthar鏡頭,但是由于做工過于精密使得售價頗為昂貴。其中,Apo-Lanthar鏡頭被譽為“鏡皇之皇”和“目前為止人類制造的最好的攝影鏡頭”。不要說Apo-Lanthar鏡頭了,在當時一款配備Heliar鏡頭的Bessa Ⅱ型相機的售價,在中國便可購買一套四合院,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高處不勝寒且看不到風向的福倫達最終沒逃過衰敗,1956年,福倫達被蔡司收購,大畫幅鏡頭繼續(xù)賣了十年以上,不過大畫幅相機和鏡頭的開發(fā)卻終結了。自1999年起,福倫達品牌的產品由日本確善能公司生產及行銷,此時的福倫達非彼時的福倫達了,對有情結的人來講,這已經兩個概念了。
如今,Heliar鏡頭已經不像往昔那樣奢侈了,其價格也不再高不可攀。在二手市場,除了Universal Heliar,其他款式的Heliar裸鏡價格十分低廉,幾百美元即可到手。雖然都是一些老舊鏡頭,不過它們拍攝的人物面部皮膚,依舊細節(jié)豐富,且柔和細膩像絲綢一樣順滑,其焦外成像猶如抹了一層牛油般滋潤。
因為現(xiàn)在市場上全是老舊鏡頭,在此友情提示:投資有風險,入“鏡”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