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郁喆雋Fudan)
郁喆雋 博士x?高中生
“報告老師!XX同學考試作弊?!?/p>
“報告老師!我舉報XX同學上課吃零食?!?/p>
在校園里,我們常常能看到不少“打小報告”的行為,而在社會上,關(guān)于“舉報”的新聞也層出不窮。
有人覺得違反規(guī)則的事情就該舉報,這是對秩序的尊重。也有人表示反對,認為舉報是自私的行為,“難道只要是你不喜歡、不認可的事情,就都應(yīng)該消失嗎?”對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和舉報有關(guān)的內(nèi)容。
首先來了解一個思想實驗:
大森林里住著各種動物,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習性,也有些動物彼此看不順眼。有一天,新來了一個森林管理員。他貼了一張海報,說只要有動物抱怨其他動物的“不良習性”,他一定會處理。第二天,猴子一家就來抱怨了,說布谷鳥每天天剛亮就叫個不停,吵得他們沒法睡懶覺。于是,森林管理員就頒布通告,禁止動物們發(fā)出叫聲。然后,布谷鳥也抱怨說,池塘里的水獺咬斷了很多樹木用來建水壩。于是森林管理員就頒布通告,禁止傷害樹木。水獺也抱怨說,螞蟻們經(jīng)常在地下筑穴,害得他們的水壩漏水。于是森林管理員就頒布通告,禁止筑穴。螞蟻也抱怨說,有不少麋鹿隨地排泄糞便,堵住了他們家的出口。于是森林管理員就頒布通告,禁止隨地大小便……很快,動物們發(fā)現(xiàn):因為不能發(fā)出叫聲,一些動物找不到對象了;因為不能傷害樹木,啄木鳥和長頸鹿都餓慘了;因為不能筑穴,刺猬、狐貍都無家可歸了;因為不能隨地大小便,幾乎所有動物都憋壞了。
郁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集專業(yè)深度與大眾普及于一身的“哲學小王子”。
你認為動物們可以抱怨其他動物嗎?
鄭雯雯:不可以,因為不同的動物具有不同的習性,這些本能是不能控制的。
趙金滟喜:可以抱怨。幾百年來人類都在努力做解放天性的事情。我們不該壓抑這些聲音,也無權(quán)制止,言論自由是所有生物的權(quán)利。無法容忍自由的社會,是封閉又畸形的。
陶譽升:當然可以!這是“高高在上”的人類也具有的野性,換個詞說就是“本性”。想象此時你在認真聽課或做作業(yè),耳邊突然傳來刺耳的電鉆聲,你會感到不適,隨即一種電信號自動彈出,激發(fā)了你的憤怒情緒,繼而抱怨。哪怕你用理性克制自己的宣泄,但你在潛意識里其實已經(jīng)“抱怨”了。
楊野:我認為不可以?!敖馃o足赤,人無完人”,除非已經(jīng)完美,否則就沒資格抱怨別人。你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議,但不建議用抱怨的姿態(tài)。
郁教授:抱怨總是可以的。畢竟生活在同一個森林里,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多少會產(chǎn)生一些摩擦,何況動物們的習性差異如此之大。不過,我們可以選擇抱怨的方式,不一定直接找管理員,也可以先試著和對方說說。
如果你是森林管理員,會怎么處理大家的抱怨呢?
許諾:我會把舉報改成建議,把抱怨變成鄰里協(xié)商,適當讓步以換來相安無事。
祝一丹:首先,我會將收集到的抱怨向整個森林公示。被眾人評論帶來的尷尬和恥辱感應(yīng)該已是非常大的懲罰了,如果這種軟約束能讓被批評者決心改過,顯然皆大歡喜。如果故事不是這樣發(fā)展,就需要一場公共空間的討論,請被批評者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再請其他動物發(fā)表意見。我要做一個公正的裁判者:對“天性使然”的行為盡量通過協(xié)調(diào)生活方式來紓解矛盾;對真正越界的事件,綜合其危害性與各方意見加以處置。
范亦晗:我會選擇無為而治(絕不是因為懶),畢竟森林里的動物已經(jīng)相處很久了,互相抱怨這件事,早在我來之前就存在。森林能夠長時間穩(wěn)定,這里面肯定有一種微妙的平衡關(guān)系存在。而若我強行干預(yù),很可能會打破平衡。
茹今:我會制定《森林法案》,詳細說明可以提交抱怨申請的條件。若符合條件,則相關(guān)動物應(yīng)提交“抱怨申請表”,并列舉充分證據(jù)。然后擇期召開森林大會,集中處理申請,涉事雙方在群眾的監(jiān)督下進行協(xié)商,最后由我客觀公正地做出判決。
郁教授:協(xié)商和討論都是不錯的建議,因為一些判斷不能由管理員一個人做出,而需要當事人相互諒解。制定《森林法案》和開展森林大會也是很好的設(shè)想,需要“依法治林”,就是法治的想法。不過,也要考慮建立法制需要時間并付出相應(yīng)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還要得到動物們的支持。
如果你是森林里的動物,會怎么看待新來的森林管理員呢?
許諾:這個新來的森林管理員,對于舉報只會點頭,處理舉報只會一刀切,還不如什么都不做,這樣的管理員不下臺不行。
薛文倩:我覺得管理員表面上在解決問題,實際上制造了更多的麻煩和限制,本來生活可以過下去,現(xiàn)在被他的條條框框弄得難以忍受。我也在反思,如果一開始大家都沒有抱怨,生活還是維持原狀,也許有不滿,但依然可以相安無事。
茹今:我會給這位新來的森林管理員打一個不合格分。他以偏概全,把個體的行為上升到全物種的行為,過于極端。他濫用權(quán)力,剝奪了動物們的自由,違背了動物們的自然本性。他不夠客觀公正,不能正確處理“非法抱怨”,殃及無辜。
郁教授:這個森林管理員的確不合格。他雖然對每起投訴都進行了處理,但是因為沒有章法,他越勤勉就越不公正,還造成了更多的后遺癥。這個時候需要跳出來看看——不僅僅看每一起投訴,還要看整個森林的集體利益是什么。
如果沒有森林管理員,動物們怎么共處呢?
楊野:森林是一個生態(tài)圈,生物鏈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動物們?nèi)币徊豢?。從這個角度看,動物們是盟友,那就不應(yīng)該彼此抱怨,而應(yīng)該互相學習、將心比心。
鄭心橋:它們會按照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有可能還有摩擦和不滿,但那是和諧大環(huán)境中一點小小的不和諧因素而已。如果一個集體的領(lǐng)導想讓每一個人都滿意和快樂,那么比快樂先到來的一定是更多的煩惱。
趙金滟喜:動物之間有著自己的規(guī)則,長期的野外生活使它們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攻擊敵人。放到人類社會來說,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動物們的競爭沒有“文明”一說,它更激烈,更殘忍,更不穩(wěn)定。但是我相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最好的維護穩(wěn)定的法則。
陳泯樺:社會的最終形態(tài)必然是——人人都是治理者,也同時是擔負義務(wù)的一方?!吧止芾韱T”的出現(xiàn),仿佛就是在森林情緒的水壩上扒了一個小小的口,他讓這情緒得到了一定的緩解。而最終如何處理,動物們?nèi)绾伪舜讼嗵帲瑧?yīng)該是逐漸累積的過程。最終水壩崩塌,化為涓涓細流,滋養(yǎng)這和諧而又日益繁盛的“小森林”。
郁教授:我并沒說這個思想實驗里的森林管理員是一個人。他不一定來自森林外面,也可以是森林里的一員。沒有一個外來的管理員,森林里的動物們依然可以爭取和諧共處,或者在森林里找到一個有正義感、被大家信任的管理員——就好像黑貓警長那樣。
(整理:馮 姝)
郁教授的思想實驗報告
契約來自自由意志,而非絕對權(quán)力
思想實驗中的森林管理員似乎處理了不少投訴和抱怨,是一個非常盡職和勤勉的人。但是,在我看來他至少有如下幾個問題。
首先,在處理抱怨的時候,他只聽取了一方的意見,“一面之詞”是處理糾紛時的大忌。如果另一方的看法沒有得到尊重,無論事實怎樣,這樣的處理就是不公平公正的。
其次,管理員在處理糾紛時,并未依據(jù)什么法律法規(guī)。他的處理方式幾乎都是“一刀切”——一禁了之。例如,水獺咬斷了一些樹枝用來筑壩,本來無可厚非,也有利于森林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能因為布谷鳥一家的投訴就遭到禁止。禁止之后怎么辦呢?管理員并沒有出臺后續(xù)的辦法,他也無法預(yù)見禁令的后續(xù)影響。禁止傷害樹木后,很多食草動物就很無奈,因為它們只要進食就會傷害樹木。
再次,管理員的一些禁令有“過度執(zhí)法”的嫌疑。例如,他因為螞蟻對麋鹿的抱怨,就禁止所有動物隨地大小便。其實,只需要讓動物們避開彼此的家就可以了。
最后,如何來判斷什么屬于動物的“不良習性”?沒有標準。被其他動物抱怨的那些事情,幾乎都是動物們的天然本性,如布谷鳥叫、螞蟻筑穴等等。一個動物的正常習性,在另一個動物看來,可能就是“反常的”。這樣推論下去,沒有一個習性是正常的了。原本充滿活力的森林,變得人人自危,每一種動物的自然習性都被限制了。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這種局面?我們需要關(guān)注的不是管理員這個人,而是管理員這個“職位”。 森林需要管理員,但是森林管理員的職責是什么?應(yīng)該由誰來擔任?如果一個掌握大權(quán)的“職位”從一開始就有缺陷的話,可能會造成無可挽回的災(zāi)難。
雖然叫作管理員,但是這個職位既是立法者又是執(zhí)法者,他像法官,又像警察,而且其決定是不容質(zhì)疑和無法撤回的。因此我們要提出一個根本上的問題:管理員的權(quán)力從何而來?這在哲學上稱為正當性與合法性問題。主流的學者一般都采取“契約論”的觀點:所有的動物都向往秩序,因此把自己的一部分權(quán)力委托給管理員,讓他來管理森林。按照契約論,既然是委托,其權(quán)力就可以收回。而且管理員不能一直當下去,要委任給賢能。這個決定權(quán)屬于森林里的所有動物。
現(xiàn)在,我們每個人需要思考兩種情況:如果我是這個森林里的動物,如何對待其他動物呢?雖然投訴來得簡單直接,但其實直接找到那些動物解決也很方便。第二種情況是,如果我有幸當上森林管理員,應(yīng)該如何處理動物之間的抱怨呢?需要極為謹慎小心,因為絕對權(quán)力容易讓人產(chǎn)生貪念并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