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紫
“不三不四”,作為固定詞語最早出現(xiàn)在古典白話小說中。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魯)智深見了,心里早疑忌道: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不三不四”,《辭源》的解釋是:“不正派,猶言不倫不類?!薄冬F(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的解釋是:“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三”“四”怎么就和“正派”“像樣”扯上關系了呢?這還得從源頭上說起。
據(jù)說中華上古人文始祖伏羲,畫了八卦:乾 、兌、離、震、巽、坎、艮、坤。乾表示天,兌表示澤,離表示火,震表示雷,巽表示風,坎表示水,艮表示山,坤表示地。后來周文王姬昌又將八卦兩兩重疊組合,推演出六十四卦。
卦之畫稱為“爻”。爻有兩種,畫為一長橫的叫“陽爻”(—),畫為兩短橫的叫“陰爻”(- -)。六十四卦中每一重疊組合之卦皆含有六畫,故稱為“六爻”(見右圖)。
《易經(jīng)》解釋卦象,常常把“六爻”與“三才”(天、地、人)相聯(lián)系?!兑住は缔o上》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碧瞥?jīng)學家孔穎達注釋道:“言六爻遞相推動而生變化,是天﹑地﹑人三才至極之道?!?/p>
關于“三才”,古人的認識是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兑住鳌芬舶催@個順序排列:“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而古人畫卦,則是從最下邊畫起的,下邊一爻叫初爻,依次往上為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每兩爻一組配三才,就是初爻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上爻為天。
由于古人把《易經(jīng)》用于占卜,“六爻”與“三才”的對應關系便在民間傳播開來。借三爻四爻之所指,民間罵人不帶臟字的聰明人,便發(fā)明了“不三不四”這個詞語,意為其言行不像樣,不正派,不倫不類,不與“人”搭界。后來,“不三不四”被文人采錄,寫入古典白話小說中而定型化,終于成為一條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