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涯 王艷萍 張 亮 俞 丹 薛 俊 董喬菁 張安星 曹 宏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是一種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T2DM易繼發(fā)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等并發(fā)癥,而且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明顯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1-2]。近年來,研究[3-4]顯示,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僅與長期高血糖有關,而且與血糖波動密切相關。胰島素強化治療能夠快速控制患者血糖,但是對于血糖波動的控制并不理想,而且大劑量使用胰島素會導致體質量增加,還會引起低血糖事件的發(fā)生。本研究以在無錫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首診T2DM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西格列汀與瑞格列奈對患者血糖波動、炎癥因子和低血糖事件的影響,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對此類患者的治療。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無錫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接受治療的124例首診T2DM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2例。對照組: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齡43~75歲,平均(57.31±11.22)歲;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23~27 kg/m2,平均(24.53±2.15)kg/m2。觀察組:男性31例,女性31例;年齡41~75歲,平均(58.23±11.81)歲;BMI 22~27 kg/m2,平均(25.32±2.71)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診斷標準[5]者;②均為初次診斷,未接受過任何其他治療者。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者;②合并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其他糖尿病并發(fā)癥者;③合并心、肺、肝、腎、腦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④合并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自身免疫病者。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兩組患者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包括低鹽、低脂飲食,適量運動等。兩組患者給予甘精胰島素注射液[商品名:來得時,國藥準字J20120021,規(guī)格3 mL/300 U,賽諾菲(北京)制藥有限公司],起始劑量每天0.2 U/kg,每晚 22∶00皮下注射,治療過程中,根據(jù)246法則調整劑量,以控制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xiàn)BG)4.0~7.0 mmol/L為治療目標。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瑞格列奈(商品名:諾和龍,國藥準字H20171153,規(guī)格:每片1 mg,丹麥諾和諾德公司),每次0.5 mg,每天3次,餐前服用。觀察組給予西格列汀(商品名:捷諾維,國藥準字J20140095,規(guī)格:每片100 mg,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每次100 mg,每天1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6個月。
1.4 觀察指標
1.4.1 血糖、血糖波動檢測 ①治療前后,采集空腹肘靜脈血,采用德國ADVIA Centaur XP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FBG、餐后2 h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水平,采用美國Bio-Rad VARIANNT Ⅱ系統(tǒng)檢測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②治療前后,采用美國美敦力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行72 h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記錄患者日內血糖平均波動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MAGE)和日內血糖波動次數(shù)(effective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s in frequency,NGE)。
1.4.2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測定 治療前后,采集空腹肘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試劑盒均購自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
1.4.3 BMI、低血糖、甘精胰島素用量 記錄治療前后兩組患者BMI變化,記錄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率和甘精胰島素用量。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FBG、2 h PBG、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FBG、2 h PBG、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FBG、2 h PBG、HbA1c的差值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波動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MAGE、NGE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MAGE、NGE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MAGE、NGE的差值進行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波動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CRP、TNF-α、IL-6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血清CRP、TNF-α、IL-6差值進行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BMI、低血糖發(fā)生情況和甘精胰島素用量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BMI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BMI差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率和甘精胰島素用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者BMI、低血糖發(fā)生情況和甘精胰島素用量比較
研究[6-7]表明,糖尿病并發(fā)癥不僅與血糖升高的程度有關,而且與血糖波動幅度有關,血糖波動大的患者糖尿病并發(fā)癥的風險更大。機體微炎癥反應是指沒有全身或局部顯性的臨床感染征象,而是機體在各種內外因子刺激下,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激活,CRP、TNF-α、IL-6為主的促炎癥細胞因子釋放,其實質是免疫性炎癥。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機體的微炎癥反應密不可分,而血糖波動促進了機體的微炎癥反應,從而加劇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不僅要強調對高血糖的控制,更應該加強對患者血糖波動的控制,這對于改善機體微炎癥狀態(tài),預防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8-10]顯示,甘精胰島素在控制血糖的同時能夠減少低血糖事件;瑞格列奈能夠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減少餐后血糖波動;西格列汀可通過提高活性胰高血糖素樣肽-1和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分泌多肽的水平,發(fā)揮降糖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糖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瑞格列奈與聯(lián)合西格列汀均能達到滿意的降糖效果。
正常人的血糖值在1天中會存在一定范圍的波動,但人體能夠通過維持胰島素、胰高血糖素以及靶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3者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使血糖處于較為穩(wěn)定的水平[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MAGE、NGE治療前后差值高于對照組,表明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西格列汀在控制患者血糖波動方面的作用要優(yōu)于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瑞格列奈。向勤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IL-6水平與MAGE呈正相關,控制MAGE 能夠降低IL-6水平。操軒等[13]研究顯示,血糖波動的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清TNF-α、CRP等水平明顯高于血糖平穩(wěn)患者。提示機體微炎癥狀態(tài)與血糖波動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清CRP、TNF-α、IL-6水平治療前后差值高于對照組。表明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西格列汀在減輕患者機體微炎癥反應方面的作用優(yōu)于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瑞格列奈。
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BMI治療前后差值大于對照組,低血糖發(fā)生率和甘精胰島素用量低于對照組。表明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西格列汀在控制體質量和減少低血糖發(fā)生率方面的效果優(yōu)于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瑞格列奈。究其原因,西格列汀屬于葡萄糖依賴型降糖藥,血糖正常時該藥物無活性作用,這是低血糖發(fā)生率低的關鍵因素;此外,西格列汀增加活性腸促胰島激素水平,抑制胃腸道蠕動和胃液分泌,延緩胃排空,使人產生飽脹感,食欲下降,從而控制體質量[14-15]。
綜上所述,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西格列汀能夠減少血糖波動,減輕機體微炎癥反應,減少低血糖發(fā)生率和甘精胰島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