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鋒
江蘇丹陽市陵口鎮(zhèn),一座京杭大運河邊因皮鞋產(chǎn)業(yè)而遠近聞名的江南古鎮(zhèn)。每到假期,總有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愛好者慕名起來,探訪這里兩座已超過1500年歷史的“古代石獅”。
所謂“陵口”,意為六朝蕭梁兩代皇族陵墓區(qū)的入口。這兩座正式名稱為“麒麟”的石獸,即陵區(qū)入口的守護者。
陵口麒麟是丹陽南朝陵墓石刻的代表之作,它們矗立在丹陽的鄉(xiāng)間地頭,記錄著隨河水遠逝的六朝往事。
“那兩只石獅子,就在蕭梁河兩邊?!彬?qū)車到陵口鎮(zhèn),隨便問及一位路人,對方都能如數(shù)家珍般說出陵口石刻的位置。
一條并不寬的“蕭梁河”穿越陵口鎮(zhèn)區(qū),陵口南朝麒麟位于河兩岸,遙相對望。東麒麟位于一座市民廣場上,西麒麟矗立在一座服裝廠背后。兩只麒麟造型相同,昂首挺胸,口張齒露,雄壯秀美,姿態(tài)威嚴。它們的身長均在四米左右,高超過三米,是目前丹陽現(xiàn)存南朝陵墓石獸中最大的兩只。
1988年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丹陽南朝陵墓石刻現(xiàn)存11處26件,分布在丹陽陵口、胡橋、建山、荊林、埤城等運河沿岸城鎮(zhèn)。
南朝石獸守衛(wèi)的是帝王或公侯的陵墓,但陵口石刻卻是例外,它們是作為梁皇家陵園的入口標志而存在的。
故事要從六朝世家門閥“蘭陵蕭氏”說起。蕭氏為蘭陵郡(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望族,興起于西漢。西晉末年,這個龐大的家族因戰(zhàn)亂南遷,被安置于今江蘇武進、丹陽一帶,僑置蘭陵郡,史稱“南蘭陵”。南朝齊的開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梁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均來自這個家族。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齊梁皇帝死后大部分均葬回故里,在丹陽建山、胡橋、荊林等地形成了龐大的齊梁皇陵區(qū)。
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麒麟( 陳杰/ 攝)
每年清明時節(jié),長居建康(南京)的皇帝們乘船沿秦淮河,轉(zhuǎn)破崗瀆,過二十四埭,入南蘭陵蕭港,北上進陵區(qū)掃墓祭祖。
蕭港現(xiàn)已改名為蕭梁河。陵口蕭梁河邊的這兩只麒麟,正是某一年蕭梁皇帝回鄉(xiāng)祭掃時命人設(shè)置的,意在提醒后人:船過麒麟,已進入莊嚴肅穆的皇陵區(qū)域。
1988年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丹陽南朝陵墓石刻現(xiàn)存11處26件,分布在丹陽陵口、胡橋、建山、荊林、埤城等運河沿岸城鎮(zhèn)。
除了陵口石刻,其他的丹陽陵墓石刻,均守衛(wèi)著古代帝王的陵墓。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一般分為三種六件,在神道兩邊的排列順序為石獸一對、石柱一對、石碑一對,其中最能體現(xiàn)南朝雕刻藝術(shù)的,非石獸莫屬。
中國古代陵墓制度中設(shè)立石獸,最早可追溯到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就存有石馬、石虎、石牛等。到東漢時,墓前神道樹立石獸的做法流行開來,東漢應(yīng)劭《風俗通》載:“墓前樹柏,路頭石虎?!泵孕诺臇|漢貴族相信,有一種名為“魍象”的妖魔會侵犯逝者,吃死者肝腦?!镑拖笪坊⑴c柏,故墓前立虎與柏”,在墓前神道兩側(cè)設(shè)置石獸(虎)和柏樹,能夠驅(qū)邪避惡,祛除鬼怪。
石獸還象征著墓主生前擁有的身份和地位。南朝沈約《宋書》云:“漢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碧品庋莸摹斗馐下勔娪洝分袑懙溃骸扒貪h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馬之屬,皆所以表飾墳垅,如生前之儀衛(wèi)耳?!边@些文字均顯示,東漢時在墓前設(shè)置石獸的做法,已成皇室貴族葬俗中的普遍風氣。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眾多帝王貴族陵墓慘遭盜掘,其后的統(tǒng)治者不得不拋棄厚葬風氣,“因山為體,無為封樹”,這一薄葬秘葬的做法延續(xù)到六朝前期的東晉。
公元420年,東晉名將劉裕代晉自立,建立劉宋政權(quán),開啟南朝時代。劉裕當政時期,抑制豪強兼并,發(fā)展生產(chǎn),輕徭薄賦,社會趨于穩(wěn)定。從劉裕開始,帝王公侯厚葬之風再次泛起。
劉裕之后,宋齊梁陳的皇帝們紛紛在南京、丹陽兩地皇陵前雕造體型碩大的石獸,形成了兩處龐大的南朝陵墓石雕群。
在丹陽鄉(xiāng)間尋訪,會不時和這些石獸邂逅,它們或矯健俊逸,或渾樸有力,或雄偉樸實,每一只都有自己的藝術(shù)風格。
如何給這些“六朝來客”起準確的名字,曾是令文物考古學者頭疼的難題,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觀觀點。學界一般采用建筑大師劉敦楨、歷史學家楊寬兩位先生的觀點,即王侯墓前的石獸(無角)為辟邪;帝陵前的石獸(獨角、雙角)為麒麟。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南朝陵墓石獸中共有麒麟22只,丹陽蕭梁皇陵前的麒麟多達16只,其他6只分布在南京地區(qū)三處南朝皇陵之前。
麒麟,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瑞獸,它的出現(xiàn),往往被古人視為祥瑞,預(yù)示著將有圣賢降世。一個有趣的典故是這樣講述的:明代初年,海外榜葛剌國向明朝進貢長頸鹿一只,隨下西洋船隊來到南京,竟被永樂君臣視作“麒麟”,以為瑞兆,朝野轟動,大大慶賀了一番。
文獻和古代圖像資料中描繪的麒麟,是一種身體為黃色、麋身牛尾、馬足圓蹄的“四不像”。南朝陵墓石刻中麒麟?yún)s并非我們熟悉的形象:它們體型高大,身飾雙翼,長須垂胸,四肢前后交錯,頭頂獨角或雙角,足趾呈利爪狀,獸身紋飾華麗,雄壯秀美,生動富有靈性。
仔細辨別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丹陽的南朝麒麟可分為兩種風格。蕭齊帝陵的麒麟采用S型構(gòu)圖,細頸收腹,胸部和臀部飽滿,整體上窈窕俊秀,矯健靈動,洋溢著蓬勃的動感。獸身的裝飾則崇尚華麗,長尾垂地,足下還攫有一只小獸,以示勇猛。有學者認為這是當時“秀骨清像”繪畫理論在雕塑藝術(shù)上的投射。這類麒麟,以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石刻、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為代表。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石刻等來自蕭梁的石獸,卻呈現(xiàn)出另一種風格:它們的造型肥碩豐滿,穩(wěn)重敦實,兇悍威猛,并不強調(diào)靈動,重點突出石獸的力量感,營造威嚴肅穆的氣氛。在裝飾上也同樣絢麗華美,繁復(fù)多姿。
縱觀丹陽、南京兩地六朝帝陵麒麟,一條上承漢朝、下啟隋唐的中國雕塑藝術(shù)發(fā)展脈絡(luò)清晰呈現(xiàn):南朝帝陵麒麟,雖然繼承了很多漢代的因素,但到了六朝后,雕刻藝術(shù)更為豐富,終有自己的風格。
六朝如夢鳥空啼。公元589年,隋軍大舉南下,將荒淫無能的陳后主從臺城景陽井中拉出來,持續(xù)了160年的南朝至此畫上句號。
昔日森嚴禁地的南朝皇家陵園,淪為丘墟和農(nóng)田,石獸們隱沒在衰草斜陽間,守護著南朝最后的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