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東良 徐一丹 黃山芷
作者簡介:黎東良(1963.11-),男,漢族,湖北黃梅人,博士,山東大學(威海)教授,研究方向:德語文學、筆譯;徐一丹(1995.11-),女,漢族,山東省威海市人,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德語文學、德語筆譯;黃山芷(1987.9-),女,漢族,湖北松滋市人,學士,工作于北京中國國際旅行社,研究方向:德語文學、筆譯。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8--02
一、問題的提出
1774年,隨著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出版,文學史中出現(xiàn)一種新的現(xiàn)象:情緒。在十八世紀后期,這種自古希臘羅馬時期以來就為人所知的、自我和世界的基本交織感,成了一種詩意設計原則,這給接下來的浪漫主義時期打下了決定性的烙印。伴隨著這個現(xiàn)象在文學領(lǐng)域的傳播,美學情緒也在歐洲各地的音樂和其他藝術(shù)形式中成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1]。
情感、感覺、情緒是備受關(guān)注的。就像沖動和感知一樣,情感、感覺、情緒是存在的,而且在日常語言的使用中有記錄了的、比顯示出的現(xiàn)象領(lǐng)域更多的含義。近幾年來,它們在研究中又被重新發(fā)現(xiàn)了。毫無疑問,是跨學科拓展研究的整體興盛使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推動,特別是文化學的方法、機構(gòu)的更新、文學的文化人文學和媒體理論的新定位(促進了這方面的研究)。隨之而來的審美基礎反映,不僅僅傳達了對文學和文化研究的認知批判的自我理解,也幫助了那些迄今為止大多數(shù)的、由于疏忽而被回避掉的、作為研究視角的情緒成為新的關(guān)注點[2]。
與此同時, 恰恰是這種被疏忽的原因,變成了重新對其產(chǎn)生濃厚興趣的根本。因為,一旦人們嘗試在對他們來說具有建設性的準概念反射漸漸隱去的背景下去領(lǐng)悟情緒的話,那么,作為可分類的感受之情緒就顯得暫時可以辨認或者就顯得暫時可以確定其意義內(nèi)容[3]。
另一方面,如果人們將其不透明的構(gòu)成基礎納入對情緒的更為密切的考慮之中,就如同在藝術(shù)作品中進行審美一樣,這樣,情緒作為實施感知、形成空間和感知時間的角色就會突然閃亮起來。情緒的美學-媒體形象形成的目光敏銳化,這種目光是通過對形式和內(nèi)容瞬間的同源性的藝術(shù)經(jīng)驗而變得敏銳的;作為一種分析維度,美學-媒體形象出現(xiàn)與認知有效性之原始結(jié)構(gòu)之區(qū)域便(自動)打開了[4]。
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闡述,構(gòu)成了在文學、音樂及造型和表演藝術(shù),包括建筑、戲劇、舞蹈中對情緒進行歷史研究的起點。通過對簡潔的概念史和詞匯史的重構(gòu)、對情緒的審美和詩意概念進行歷史化之后,緊接著,出現(xiàn)了話語史研究(心理學、生理學、哲學)和帶有與媒體特定的現(xiàn)象內(nèi)容相區(qū)分以及歷史的描述形式的文集[5]。
二、《情緒的詩意化》給文學領(lǐng)域里的情感研究帶來了一股新風
2016年7月德國學者斯蒂芬·哈約杜克( Stefan Hajduk)博士出版了《情緒的詩意化》。出版社是德國的transcript Verlag。這本516頁的著作一出版,就好評如潮,該書為文學領(lǐng)域里的情感研究帶來了一股新風[6]。
該書由導論、部分A、部分B和結(jié)尾組成。其中,第一章導論部分包括:1.審美情緒:認知對象、理論概念、方法論挑戰(zhàn);2.文學和文化科學中的情緒主題;3.情緒研究的現(xiàn)狀以及建立理論的必要性;4.關(guān)于研討之內(nèi)的拙著之位置;5.論證草圖;6.關(guān)于心理學的方法問題和“非美學”的理論建構(gòu);7.在情感研究中的概念使用與下定義嘗試。亟需對一種(新)現(xiàn)象學進行基本反思;8.對施皮策(Spitzer)情緒之歷史語義學、對魏博瑞(Wellbery)美學的概念歷史以及韋茨(Wetz)哲學取向之評論。
A部分心情和方法:理論基礎的反思與歷史透視,由以下章節(jié)組成:I.情緒在哲學存在分析和歷史文獻分析中的系統(tǒng)性的場所II.(海德格爾的)對情緒的現(xiàn)象學解釋及其詩學意義III.情緒的詩學理論化和概念的方法論校準IV.歷史前景化和前提
B部分情緒詩意:對一種文學現(xiàn)象之分析維特(1774-1800)的膨脹的情感和情緒現(xiàn)象學:空間美學和時間結(jié)構(gòu),包括:I.文化自我理解和情感交流的形式(1.一本“及時”的感傷的書信體小說與令人不安的時代情緒之演說;2.情緒是信息,論書信體小說敘事形式中的交流與媒介性);II.空間和配置(1.從心靈的感覺到情緒的初期?,F(xiàn)象性和詩意的世界關(guān)系;2.為調(diào)動情感上的情感應做準備和漂浮的基本情緒;3.研究前提、美學前提與思想史前提;4.詩意的空間。關(guān)于距離和接近;5.漂浮在該地區(qū)。構(gòu)型情緒是文學上的新事物;6.隱喻的鏡子,而不是形而上的透明性。感知情感是如何創(chuàng)造藝術(shù)-情緒也是如此。從形而上學的東西里創(chuàng)造美學;7.情緒詩意的空間性。一種在外面漂浮的內(nèi)在之物的這種美學現(xiàn)象基礎圖像;8.瓦爾海姆心中的存在性寄宿和巴赫丁斯心中的紀事計劃;9.快樂的安詳。論紀事的組合含義;10.田園詩般的開端和富有詩意的辨別詞。情緒成為審美-媒體的設計原則)。III. 空間與時間的審美(1.情緒的連續(xù)和對比。垂直的時間的不尋常性及其空間的開放;2.自然與怪物。本體-拓撲結(jié)構(gòu)的動力學和狂喜;3.情感記憶和環(huán)境狀態(tài)。關(guān)于舉起“自身的靈魂”;4.對愛的新理解。在別人位置上的這個被照亮了的最喜歡的小位置;5.原始的情緒和死亡懲罰。渴望這一邊與另一邊的敘事夸張;6.閱讀行為及其理解實施。情緒中的諸多人物及其美學矩陣)。IV.結(jié)論-空間美學,傳播動力學和世界關(guān)系(哈特科普夫(Hartknopf)對敏感情緒的超越:音樂美學和自我世界和諧的寓言化,包括I.敏感的局面:1.導入-談談從心理病史到諷寓的情緒小說;2.為敏感朋友的敘述者。英雄的一生。對談話情境的回憶。諷刺和情緒的功能;3.從進入到情緒高漲到諷刺夸張。氣氛的情緒代理商。志同道合者的沉默對話;II. 區(qū)域和諧的世界理想及其轉(zhuǎn)化為情緒(1.孤獨,告別和短暫性。關(guān)于永生的猜測。音樂與區(qū)域和聲的介紹;2.存在空間而非心理主觀。在布局和接觸之間的開始階段。有效性美學與自治美學之間的聯(lián)系環(huán)節(jié);3.從藝術(shù)品-生活-類比到關(guān)于敏感的情緒安排之諷刺;4.對啟蒙運動的批評和對古代的求助。對世界關(guān)系的再音樂化的想法;5.共振經(jīng)驗和交際媒體;通過“樂善好施的情緒”走向“新的創(chuàng)造”;把天才美學融入自治美學之中。區(qū)域和聲之更新和音樂的功能。呼吸作為情緒的思想。在環(huán)境質(zhì)量和情感布局之間;6.音調(diào)美學。“情緒”的情感-觀念之過渡性及其文學史分析維度;7.歷史順序和連續(xù)性。在赫爾德的“一般音樂美學”與莫里茨關(guān)于音樂美學的文學題外話之間;8.平衡和溫和。維蘭德的作品《穆薩利昂》(Musarion)中音樂與詩歌。想法潛能的美學發(fā)展和傳播的力量)。III.和諧的審美變?nèi)?。從靈魂的情緒到作為寓言的小說(1.在敏感性和經(jīng)典之間。在效能美學與自治美學之間作為旋盤的情緒;2.關(guān)于寓言和斷簡殘篇。關(guān)于安得利阿斯·哈特諾普夫(Andreas Hartknopf)的《一則寓言》形狀之形式;3.樸素的教堂中殿。講道作為一種自主的藝術(shù)作品。在第三空間里的跨媒介的造型;關(guān)于安德烈亞斯·哈特諾普夫的傳道歲月(1790)。IV. 離題順便說明 - 在來自直到1800年的德國敘事散文的文字段落里的審美情緒的進一步例子(1.讓·保羅(Jean Paul)的《黑斯佩魯斯》和席勒的“自由情緒”;2.讓·保羅的《泰坦》中的氣氛和媒介間的隱喻之的細微差別(1800);3.談談色情和關(guān)于藝術(shù)的討論。威廉·海因斯(Wilhelm Heinse)的著作《阿丁赫洛和幸福的小島上》里的情緒場景(1785);4.海因斯的描寫“最高生命”的形式。睨視莫里茲的《新塞西莉亞》(1794);戲劇中的情緒和告別中的敗興。作家路德維希·提克(Ludwig Tieck)對此的進一步發(fā)展。I.沖突和情緒。 悲劇,萊辛和“狂飆突進”時期的戲劇。II.悲傷的壞情緒。對路德維?!さ倏说谋瘎 案鎰e”之分析。III.媒介間的初始組態(tài)。作家蒂克作品里的情緒的進一步發(fā)展。他的創(chuàng)作由早期的浪漫主義時期的抒情詩而成。
三、《情緒的詩意化》之特色
斯蒂芬.哈約杜克的研究為系統(tǒng)的情緒闡述提供了一個方法論強大的歷史文獻研究綱領(lǐng),并將當將當時關(guān)于情感的理論爭論與科學的感受讀物實踐聯(lián)系起來。出版這樣的書,不是沒有理由的。
首先,“情感”長期以來作為模糊的概念在科學中被邊緣化,它的心理學定義也含糊不清。我們在文學領(lǐng)域?qū)τ诿缹W的定義,闡述為情感作為認知理論的不穩(wěn)定性,在現(xiàn)象的波動性中有詩學的整合與反思。它流暢的輪廓,超然的感覺形式和存在瞬間,使“情感”成為對情感交流的文學觀察的描繪和解釋范疇,由它而生的作品不功利。
《情緒的詩意化》具有下列新角度。情感的詩學使現(xiàn)象學、注釋學、媒體學方面在可理解性和可分析性變得具有操作性,文學如何作為藝術(shù)來理解、它對于感知的表達是開辟世界的哲學性闡述。這五層含義和美學含義的多元層面,存在于主體建構(gòu)內(nèi)在性為主線的新時代文學的客觀內(nèi)涵思想傳統(tǒng)材料之中。在拙著里您可以感受到以文學情感為媒介表達出的時間創(chuàng)造性和空間想象感。
《情緒的詩意化》對于當下的學術(shù)爭論具有重要意義。從18世紀后期、19世紀及20世紀早期推進的情感的哲學概念化,在今天的多彩的文化研究譜系中找到了新的共鳴。這種多彩的文化研究致力于對現(xiàn)代認知進行一個批判的和建設性的修正。對情感在文學中作為現(xiàn)實表達和感覺認知的媒介這一主題來說,這里看重的是以空間想象和時間想象為基礎,
一句話,本書是對短暫的情感現(xiàn)象的美學的基本反思,這種美學現(xiàn)象自從歌德之維特時代起就變得清楚明白,并且今天從傳媒理論上看變得更自覺。
參考文獻:
[1]Burkhard Meyer-Sickendiek und Friederike Reents (Hgg.), Stimmung und Methode, 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13.
[2]Angelika Jacobs. ?Stimmungskunst von Novalis bis Hofmannsthal. Hamburg: Igel Verlag, 2013.
[3] Kerstin Thomas (Hg.). Stimmung. ?sthetische Theorie und künstlerische Praxis. Kolloquium in Paris, Deutsches Forum für Kunstgeschichte 33. Berlin: Deutscher Kunstverla 2010.
[4]Hans-Georg von Arburg, Sergej Rickenbacher (Hgg.), Concordia discors. ?sthetiken der Stimmung zwischen Literaturen, Künsten und Wissenschaften. Würzburg: Konigshausen & Neumann, 2012.
[5]Anna-Katharina Gisbertz (Hg.). Stimmung –Zur Wiederkehr einer ?sthetischen Kategorie, Kolloquium an der Universit?t Mannheim 2009. München: Wilhelm Fink Verlag , 2012.
[6]Stefan Hajduk. Poetologie der Stimmung.Ein ?sthetisches Ph?nomen der frühen Goethezeit.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