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林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翌日,《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號即由報童送上街頭。細心的讀者發(fā)現(xiàn),在第4版“解放副刊”的左下角,赫然刊登著幾大京劇舞臺的廣告。在戰(zhàn)爭的硝煙剛剛散去的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天,戲院里京劇照樣演出,愛好京劇的觀眾依然能夠欣賞名角的表演。一些人不免驚奇。實際上,在這背后,有著動人心弦的故事。
知名京劇演員的去與留
1948年年底,中共上海地下市委文委考慮到解放戰(zhàn)爭形勢發(fā)展的需要,打算建立一個黨的外圍組織——劇影協(xié)會。經(jīng)過反復研究,決定由熊佛西、陳白塵、黃佐臨、劉厚生、呂復、吳琛等六人組成核心小組,具體領導影劇界迎接上海解放的工作。
淮海戰(zhàn)役勝利后,解放軍渡江南下已勢在必行。面對形勢的變化,不少知名京劇演員都遇到了去還是留的問題。
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向劇影協(xié)會核心小組傳達指示,要他們派人去同梅蘭芳、周信芳兩位先生正面接觸,坦率談心,做好工作。劇影協(xié)會六人核心小組經(jīng)過商量,決定由戲劇教育家、當時擔任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校長的熊佛西擔當此任。熊佛西很快去見了梅蘭芳和周信芳,表示自己受有關方面委托而來,轉達了黨組織對他們的深切關懷。熊佛西后來向核心小組報告說:兩位大師都請他鄭重地向黨組織轉達:“請黨放心”,決不離開上海,愿為新中國服務。
旦角演員李玉茹畢業(yè)于北平中國戲曲學校,多年來為馬連良、周信芳等名家“挎刀”,在上海京劇界甚有名聲。此時,也有人勸她去臺灣,幸好她當時的摯友曹禺特地來到李玉茹的寓所看望她,告訴她不要聽信外邊的謠言。
李玉茹聽了曹禺的話,堅定地留了下來,并堅持演出。后來她在回憶中把自己當時決定不走的情況說得很直白:“不斷有人來催我去香港或者臺灣,甚至有一個朋友寄來了飛機票,并且安排了人來為我收拾行李。我沒有走,一是那么多底包(戲班里的底層演員)指望著我跟他們一起唱戲掙飯吃,二是我的媽媽和女兒都在北京,當時通訊中斷,我怎么可能扔下她們自己離開……”就這樣,李玉茹每天走過堆著沙袋、筑著工事的馬路到中國大戲院演出,直到迎來了上海解放。
也有去了香港而返回上海的,當時在上海京劇舞臺上有“坤伶皇后”之稱的童芷苓的經(jīng)歷十分典型。
一天,童芷苓的一位軍界戲迷突然打來電話,告訴她軍艦就停泊在黃浦江邊,催促她趕緊收拾一起前往臺灣,并照顧她連家具都能一起運走。對這突然的邀請,她沒有貿(mào)然答應。不久,她演出的皇后戲院前臺經(jīng)理李小毛讓她去香港,說那里有人邀請她與大影星胡蝶合作拍片。童芷苓除了唱戲,對拍電影十分熱衷。于是,她就去了香港。然而,到了香港一等好幾天,沒見到李小毛的蹤影,胡蝶也根本沒有露面。最后,她還是決定回到曾經(jīng)讓她唱紅的上海。1949年5月24日,她只身飛返上海,三天后,上海全城解放。不久,中國大戲院向她發(fā)出了演出邀請。
新中國成立后的融入與發(fā)展
劇影協(xié)會除了對著名京劇表演家梅蘭芳、周信芳等做工作外,相關的政策和行動也紛紛出臺。在1949年5月26日,劇影協(xié)會組織人民宣傳隊在電臺進行慶祝上海解放廣播,并陸續(xù)到街頭和工廠演出;由京劇界組織的人民宣傳隊為慶祝解放特別創(chuàng)排了五個節(jié)目,到申新五廠、國棉一廠等處演出。其中有一個節(jié)目是《升官圖》,由江南名丑劉斌昆主演。這說明,經(jīng)過劇影協(xié)會的工作,一些著名京劇演員已被吸收和動員到迎接解放的隊伍中來。
5月28日,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天,遵照周恩來的指示,上海市文教接管委員會副主任、文藝處處長夏衍與軍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委員、文藝處副處長于伶,對梅蘭芳、周信芳等一一登門拜訪。31日,上海市市長陳毅在夏衍陪同下看望梅蘭芳。一個星期后,6月5日上海文化界舉行上海解放后第一次盛大座談會,梅蘭芳、周信芳等出席。
1949年5月28日那天在中國大戲院演出的李玉茹,后來成為國家劇團的臺柱;同李玉茹合演《貴妃醉酒》的俞振飛,則成為著名的昆曲大師;主演《逍遙津》的關東伶王唐韻笙,在1950年3月響應政府號召,會同梅蘭芳、周信芳等為發(fā)生水災的蘇、皖、魯?shù)鹊厥転耐e行義演,在天蟾舞臺巨星薈萃的演出,轟動了上海,也成為中國京劇史上一段佳話……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