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胡傳志
蒙古太宗七年(1235)三月,元好問自聊城移居冠氏(今山東冠縣),太宗十年(1238)八月離開冠氏,返回忻州。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受到李天翼的邀請,暢游濟南,寫下很多優(yōu)秀的詩歌;得到冠氏帥趙天錫的照拂,在冠氏定居下來;又陪同趙天錫游覽五岳之首的泰山;還曾只身回家鄉(xiāng),為定居故里做準備。這期間寫下了一些紀行寫景、交往應酬的重要作品。
元好問移居冠氏,應該不是他的自主選擇。他依然是“楚囚”身份,生活仍然艱難,連住處都沒有,只能租個小房子,“今年僦民居,臥榻礙盆盎”(《學東坡移居》)。正在壓抑苦悶之際,濟南漕從事官李天翼邀請他去濟南一游。李天翼(字輔之)是元好問的患難之交,貞祐二年(1214)進士,年齡估計比元好問稍長,曾任開封縣令,與元好問一同在圍城中度過黑暗時光。元好問向耶律楚材推薦的五十四名中原人才,李天翼在四十九位“時輩”之中,名列第十。汴京城破之后,他們又一同被羈押于聊城,交往密切,還一同接待過徐世隆。蒙古太宗七年三月末,李天翼出任濟南漕運官,元好問與衍圣公孔元措等人為他餞行,元好問鄭重其事地用四六文寫下了一篇《送李輔之之官濟南序》,為他出仕濟南而由衷地感到高興:“輔之李君膺剡章之招,有泛舟之役。東門祖道,北海開樽。念會合之良難,欲殷勤之重接?!币笠笙e中,期待有朝一日能再次相逢。果不其然,李天翼不負所望,七月就發(fā)出邀請。元好問當時還處于羈押期,不知道經過誰的許可,得以獲準離開羈押之地,可以重獲自由,一洗圍城以來的郁悶和憂愁,想必如“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一般欣喜雀躍。濟南不僅是座令人向往的歷史文化名城,還承載著元好問童年的美好記憶。五歲那年,他隨同叔父去掖縣(今山東萊州市),曾路過濟南,對“大城府”有點模糊印象。后來,他每每聽到別人談起濟南“風物之美,游觀之富”,時時以未能一游濟南而引以為憾,現(xiàn)在終于可以成行了。
據(jù)元好問《濟南行記》,他的這次濟南之行,大概二十天。期間,有李天翼、杜仁杰、權國器(李天翼同事)、道士高生、進士解飛卿、濟南府參佐張子鈞、張飛卿這些舊雨新知先后作陪;有美酒佳肴款待,如“置酒歷山亭故基”,“觴予繡江亭”,“劇談豪飲”;有音樂歌舞,“道士高生妙琴事,人目之琴高,留予宿者再”,“樂府(指歌女)皆京國之舊”;有濟南名勝大明湖、趵突泉、金線泉、珍珠泉、繡江亭;有開滿荷花、如同錦繡般的湖面;有大明湖周邊的山光水色;還有匡山、舜井、靈泉庵、讀書堂等歷史遺跡以及歐陽修、蘇軾等人的題字。這些都讓他大飽眼福,應接不暇,興奮不已。他擊節(jié)稱贊華不注山在大明湖水中的倒影:“大明湖由北水門出,與濟水合,彌漫無際。遙望此山,如在水中,蓋歷下城絕勝處也。”他雨后看泰山:“小雨后太山峰嶺歷歷可數(shù),兩旁小山,間見層出,云煙出沒,顧揖不暇,恨無佳句為摹寫之耳。”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在上述因素激發(fā)下,元好問在濟南期間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除了《濟南行記》之外,還有16 首詩歌。王士禛指出:“元遺山濟南賦詠尤多而工?!保ā毒右卒洝肪砣模┛梢哉f,短暫的二十天濟南之行是元好問創(chuàng)作的一個小高峰。《濟南雜詩十首》是其代表作,茲引四首如下:
兒時曾過濟南城,暗算存亡只自驚。四十二年彈指過,只疑行處是前生。(其一)
吳兒洲渚似神仙,罨畫溪光碧玉泉。別有洞天君不見,鵲山寒食泰和年。(其四)
斫來官樹午陰輕,湖畔游人怕晩晴。一夜靈泉庵上宿,四山風露覺秋生。(其六)
看山看水自由身,著處題詩發(fā)興新。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長作濟南人。(其十)
第一首是初到濟南,感嘆時光如白駒過隙,從兒時到現(xiàn)在,四十二年彈指一揮間,濟南仿佛是前生經行之處。第四首前兩句寫大明湖的明艷風光,如同江南一樣,“秋荷方盛,紅綠如繡,令人渺然有吳兒洲渚之想”(《濟南行記》);后兩句寫濟南當年樓臺亭閣別有洞天,經過戰(zhàn)亂已經不復存在,鵲山寒食的太平景象也已消亡。鵲山因烏鵲聚集而得名,鵲山寒食是濟南一景。“泰和”有雙關含義,既指金章宗泰和年間那樣的承平時代,又泛指國泰民安的時期。濟南人王士禛特別贊賞這一句,在詩中或直接引用:“故國風光在眼前,鵲山寒食泰和年。”(《冶春絕句十二首》)或略作點化:“鵲山寒食年年負,那得樵風引棹行?!保ā稇浢骱罚┑诹讓憹咸鞖?,大明湖畔由于樹木被砍,白天炎熱,晚上住在靈泉庵,涼爽舒適,能感受到秋意來襲。第十首特意強調“自由身”,可以盡情游山玩水,到處題詩,抒發(fā)情懷,真希望每天都能泛舟大明湖和繡江,穿行在荷花叢中,做一個快樂的濟南人。在《題解飛卿山水卷》中元好問也說:“羨殺濟南山水好,幾時真作卷中人。”足見他對濟南山水的喜愛程度。
在最后一次游覽大明湖之后,元好問寫下七言長詩《泛舟大明湖》。先熱情稱頌大明湖的迷人風光:湖水清澈,荷花成片,蔚為壯觀,“長白山前繡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千佛山在湖中的倒影搖曳動蕩,仿佛一堆歸攏不起來的蒼煙,“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接著寫飲酒高歌,快意游覽,期待缺席的杜仁杰能續(xù)寫風流。
濟南之行,元好問欣然赴約,滿意而歸,幾乎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經歷,“勝游每恨隔千里,樂事便當論百年”(《繡江泛舟有懷李郭二公》)。濟南風光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還不時懷念濟南之行,諸如“荷花荷葉何處好,大明湖上新秋”(《臨江仙》)。
回到冠氏之后,元好問得到冠氏帥趙天錫的格外關照。趙天錫(1191—1240),字受之,與元好問年齡相仿,原本是冠氏的富豪,他的父親趙林為冠氏令,蒙古兵南下時,趙天錫投靠嚴實,為嚴實的下屬,兼冠氏令。趙天錫掌握著冠氏的軍政大權。元好問再三說他“崇儒重道,出于天性,雖在軍旅,而文史未嘗去手”(《紫微觀記》),還曾與楊奐一同研讀石介的《唐鑒》,說明他不同于一般的地方豪紳,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他與嚴實等人都喜歡延攬名儒,對元好問這樣最優(yōu)秀的文人自然禮遇有加。當年黃州太守徐大受給戴罪之人蘇軾若干畝荒地,如今趙天錫也給了羈管之人元好問三畝荒地,資助他修建房屋,并派兒子現(xiàn)場監(jiān)督。經過八十多天的施工,冬天順利落成。元好問非常感激,將趙天錫比喻成禮賢下士的平原君趙勝:“去冬作舍誰資助,縣侯雅以平原故。賢郎檢視日復日,規(guī)制從頭盡牢固?!保ā稇蝾}新居二十韻》)他對新居極為滿意,一口氣寫下《學東坡移居八首》,抒寫他的興奮喜悅之情,“今晨見此屋,一笑心顏開”;表現(xiàn)他的愜意生活,“南榮坐諸郎,課誦所依于。西除著僮仆,休沐得自如……窗明火焙暖,似欲忘囚拘”;敘述他撰述金朝歷史的宏愿,“造物留此筆,吾貧復何辭”。這樣一來,元好問算是在冠氏安家定居了。
蒙古太宗八年(1236)三月二十一日,趙天錫去泰安拜會嚴實,因為元好問“宿尚游觀”,就“拉之偕行”。他們一同游覽長清、泰山、泰安等地,來回三十日,近千里路程,時間匆匆,元好問寫下《東游略記》一文和約十首詩詞。從《東游略記》來看,泰山之行更像一次文化考察。全文大體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交代此行經過,以及“以備遺忘”的寫作目的。第二部分記錄游覽長清縣(今山東濟南市長清區(qū))的三處景點:一是郭巨廟,即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元好問詳細記載其石刻造像以及《隴東王感孝頌》的有關內容,評價其文為“齊梁體而苦不佳”,判斷其隸書出自僧人慧朗之手;二是隔馬祠,元好問考證其得名由來,以及與《左傳》所記不合之處,批評“陰障戎馬”的傳聞為“齊東野人語”;三是靈巖寺,引用相關文獻,質疑黨懷英《十方靈巖寺記》中的考述。第三部分記錄游覽泰山及泰安城諸多景點,包括登頂泰山觀看日出,考察泰安城內岳祠興廢,岱岳觀、青帝觀、乾元觀、升元觀等文物,宋代祀壇及諸多碑刻,泰山書院,魯兩先生祠堂,龍泉寺等。與《濟南行記》相比,《東游略記》涉及歷史人物、文物考古方面的內容更多,知識含量巨大。該文沒有采取文學性游記的通常寫法,很少寫景抒懷,而是以羅列加考證的方式,考察相關歷史文化,文獻價值更加突出。所幸元好問《游泰山》詩彌補了文學性不足的缺憾。詩中驚嘆泰山的雄奇壯偉,感嘆時世的變遷,描寫泰山春夏之交的絢麗風光:“是時夏春交,紅綠無邊涯。奇探忘登頓,意愜自遲回?!逼渌麅山M詩《龍泉寺四首》《登珂山寺三首》都寫作于寺廟,總體清幽閑靜。《清平樂·太山上作》寫泰山日落,較有特色:“江山殘照,落落舒清眺。漳壑風來號萬竅,盡入長松悲嘯。井蛙瀚海云濤,醯雞日遠天高。醉眼千峰頂上,世間多少秋毫?!鄙碓谔┥巾斏希h眺日落蒼茫景象,靜聽萬壑松濤。云海波濤,天地開闊,讓元好問生出自我渺小之感,如同井底之蛙和小蠓蟲一般,俯視人間,覺得世間諸多人事都微不足道。在闊大的景象中,寓含人生道理。
與神采飛揚、五光十色的濟南之行相比,泰山之行大為平淡,不免有點單調,創(chuàng)作也大為遜色。除了時間匆匆之外,還有哪些原因?其一,泰山景色的豐富性不如濟南,以文化遺跡居多。泰山對元好問的吸引力遠不及濟南。其二,泰山之行的朋友較少,幾乎見不到什么詩友、酒友?!稏|游略記》中提到的同行者只有趙天錫一人,元好問在靈巖寺黨懷英碑陰的題字中還有“齊河帥劉侯”及“將佐”等人。趙天錫一行所到之處肯定會得到當?shù)厝说慕哟?,只因志趣不同,這些人得不到元好問的垂青。所以,元好問泰山之行不可能像濟南之行那么恣情歡暢,他在《游泰山》詩中甚至發(fā)出寂寞之嘆:“惜無賞心人,歡然盡余杯?!?/p>
結束泰山之行后,元好問回到冠氏。大概在一兩個月之內,他的新居不幸失火,“南風一夕怪事發(fā),突兀赭垣殘半柱”,一時間元好問居無定所,“夏秋之交十日陰,抱被倚門愁旦暮”,“胸中廣廈千萬間,天地一身無著處”。只得再次仰仗趙天錫的資助,在舊址附近重建新居。這次占用的是“學宮”用地,重建起來耗時費力,“就中此宅尤費手,官給工材半傭雇”,官方資助建材和一半工錢,元好問自己支付一半工錢,拖延半年才最終建成。元好問作《戲題新居二十韻》自嘲,新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好惡且當隨所遇”。
在冠氏期間,如果沒有趙天錫的慷慨支持,元好問的生活會更加艱難。因此,他與趙天錫結下了深厚的友情。趙天錫過生日,元好問寫詩為他祝壽,稱贊他禮遇文人的雅懷:“山東諸將擁行臺,共許元戎有雅懷”,“農郊荊棘連新麥,儒館丹青映古槐”(《壽趙受之》)。冠氏在趙天錫的經營下,成了文人聚集的庇護所,“四境之內,獨為樂土”(《千戶趙侯神道碑銘》)。趙天錫修復冠氏廟學,元好問代學生黃逸民撰寫廟記,夸贊其崇儒重道、興辦學校之舉(《代冠氏學生修廟學壁記》)。趙天錫的母親董氏出家,信奉全真教,趙天錫為之修建紫微觀,元好問應邀撰寫《紫微觀記》。按照常情,文中應該介紹修建過程,稱贊趙母信仰的堅定虔誠,表彰全真教的行善義舉之類,可是這篇記文卻另辟蹊徑。文章用很大篇幅批判漢代以來道教的“虛荒誕幻”,介紹金代貞元年間以來全真教的風靡盛況,感嘆儒教的衰落:“嗚呼,先哲王之道、中邦之正,掃地之日久矣!是家何為者,乃人敬而家事之?”這分明是站在儒家立場上批評道教以及全真教,與趙母出家信教、趙氏修改宮觀之舉正好背道而馳。受邀為事主撰文,不但沒有順著事主的意愿,為其出家信教說項,反而對所信之教提出質疑,這充分體現(xiàn)了元好問的儒者本色。清人李祖陶評此文:“篇中追溯源本,究極流弊,無一語肯為放倒,真儒者之文?!保ā对z山文選》)元好問為什么不肯遷就一下趙母為全真教說些好話?難道不怕得罪趙天錫嗎?除了元好問的儒家思想本位之外,還有兩個原因:其一,趙天錫不信奉全真教,不贊成其母親出家。元好問在文末特意點明趙天錫崇儒重道的天性,不會為流行的全真教所動搖,“決非漫為風俗所移”,立場非常堅定。趙天錫修建紫微觀,“特以養(yǎng)志”,說白了,只是順從母親、表達孝心罷了。其二,趙母未必真的信仰全真教。據(jù)元好問《冠氏趙侯先塋碑》,趙母董氏“夙尚內典”,原本信奉的是佛教。她的夫人地位受到侵占,“為上僭者所奪”,“上僭者”應該是趙天錫父親趙林的新歡。董氏飽受這位新歡的欺侮,新歡特別強悍,對她“撝斥如媵侍,陵轢如囚虜,井臼之事,率躬親之,如是積三十年”,趙林去世后,飽受屈辱的董氏不堪忍受,便離家出走,加入到流行的全真教之列。所以,與其說她信仰全真教,不如說她逃避家族紛擾,尋個清靜罷了。正因為此,元好問才會寫出這么獨特的記文。
蒙古太宗十年(1238)七月,元好問決定自冠氏回家鄉(xiāng),趙天錫與他“留連鄭重數(shù)月,不能別”。臨行之前,元好問為他撰寫《冠氏趙侯先塋碑》,八月告別冠氏諸人,跟隨趙天錫的行軍路線,經過河平(今河南衛(wèi)輝市),到達新鄉(xiāng)(今河南新鄉(xiāng)市),在此分道揚鑣。趙天錫仍然依依不舍,元好問記錄下動情的一幕:
置酒行營中,夜參半,把燭相視,不覺流涕之覆面也。明日,使人留語云:“欲與吾子別,而情所不忍,唯有毋相忘而已?!庇谑羌柴Y而去,不反顧。嗚呼,此意其可忘哉?。ā肚糈w侯神道碑銘》)
二人都年近五十,話別竟然如此深情,令人動容。很可惜,趙天錫兩年后英年早逝,此別竟成永別。
冠氏期間,元好問還有兩次讓他感慨良多的意外交往。
第一次意外交往是蒙古太宗八年(1236)六月,前朝遺老、翰林學士馮璧從東平(今山東東平縣)去鎮(zhèn)陽(今河北正定縣)祭掃墳墓。他以七十五歲高齡,特意繞道冠氏,抱病看望元好問,讓元好問大為感動。元好問作《贈馮內翰二首》,在近三百字的詩序中,回憶過去在汴京時期與雷淵、王渥、李獻能、冀禹錫等人一起從馮璧問學的情景,感嘆僅僅幾年之間,他們四人都不幸辭世。如今,馮璧雖然患有風疾,不時發(fā)作,但談笑風流不減當年,談及舊事,仍然“色揚而神躍”。在元好問看來,馮璧不僅體現(xiàn)了金王朝百年文章巨公的面貌,“褒衣博帶,坐鎮(zhèn)雅俗”,還象征著故國的精神,“橫流方靡,而砥柱不移。故國已非,而喬木猶在”。他恭恭敬敬地寫下兩首詩贈給這位故國喬木,詩如下:
耆舊如公可得親,爭教晚節(jié)傍風塵。青氈持去故家盡,白帽歸來時事新。扶路不妨驢失腳,守關尤覺虎憎人。只應有似松庵日,時醉中山曲米春。
龍門冠蓋日追隨,四客翩翩最受知。桃李已隨風雨盡,柏松獨與雪霜宜。元龜華發(fā)渠有幾,清廟朱弦誰與期。見說常山可歸隱,從公未覺十年遲。
第一首詩前兩聯(lián)感慨德高望重的馮璧晚年飄零流落,家財散盡,任隨時事變遷;后兩聯(lián)祝福他像當年隱居嵩山松庵一樣飲酒作樂。第三聯(lián)較為難懂。錢鍾書《談藝錄》已指出“扶路不妨驢失腳”化用黃庭堅《題杜子美浣花醉圖》詩句:“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驢駝醉起?!瓋汉舨惶K驢失腳,猶恐醒來有新作?!币馑际钦f,不妨喝得爛醉,哪怕走路需要人扶,從驢背上跌落在地。驢失腳,經常用作文人醉酒的典故,文人愛騎驢,驢行較慢,又比較矮小,從驢背上摔下來一般不會造成大的傷害。元好問《后飲酒》:“爛醉歸來驢失腳,破靴指天冠倒卓?!痹藙⒚糁小渡倭曜須w圖》:“無使驢失腳,驚覺人更狂?!毕乱痪洹笆仃P尤覺虎憎人”,更加晦澀,前人未曾作注?!笆仃P”應是中醫(yī)針灸術語,指守住四肢關節(jié)。《黃帝內經·靈樞》:“粗守關,守四肢而不知血氣邪正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薄按质仃P”與“上守機”相對而言,是指低水平醫(yī)生的針灸只是在關節(jié)附近穴位進行治療,停留在守住四肢關節(jié)的層面,高明的醫(yī)生能進入到守氣的層次?!盎⒃魅恕保格T璧所患的疾病,即元好問詩序所言:“時公方為髀股所苦,吟呻展轉,若非老人之所能堪?!瘪T璧所患疾病應該是類風濕關節(jié)炎,古人稱之白虎風、歷節(jié)風、白虎歷節(jié)風,其特點是疼痛會轉移到四肢各個關節(jié)?!镀諠健肪?11《白虎風》解釋其名稱由來:“痛如虎嚙,故以虎名焉?!薄盎⒃魅恕?,形容關節(jié)劇痛,像被老虎咬著一般。最后一聯(lián)期望他能一如既往地健康瀟灑。第二首詩歌意義顯豁,當年雷淵等四人為馮璧所知,如今這些受教于他的桃李都已凋謝,唯有馮璧這樣的松柏傲立風霜,挺立如故。像他這樣的元老還有幾人?又能與誰在一起演奏朝廷樂章?聽說馮璧的家鄉(xiāng)常山是歸隱的好去處,現(xiàn)在追隨他的蹤跡,仍然不會太遲,因為他能長命百歲。“從公未覺十年遲”,化用蘇軾《次荊公韻四絕》:“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憶覺十年遲。”暗含對馮璧健康長壽的祝愿。
第二次意外交往是關中人邢公達的來訪,他請求元好問為他的居處命名。邢公達是金章宗時戶部尚書蕭貢的侄子,元好問年輕時在太原曾有幸見過蕭貢,“一望眉宇”,但未能列其門下,深以為恨。元好問對蕭貢無比景仰,所以就將邢公達的居處命名為“蕭齋”,并寫下《蕭齋》一詩,前有四五百字的序言,序文和詩歌深情緬懷蕭貢:“昔公無恙時,四海望經綸。敦龐一古儒,風采自名臣。人亡典刑在,百世留清塵?!薄拔覈L望公顏,道左避朱輪。至今誦其詩,喜色為津津。”其中含有元好問對前朝名儒賢達凋零的感慨。
太宗十年八月初三,元好問告別冠氏,有《別冠氏諸人》詩:“東舍茶渾酒味新,西城紅艷杏園春。衣冠會集今為盛,里社追隨分更親。分手共傷千里別,低眉常愧六年貧。他時細數(shù)平原客,看到還鄉(xiāng)第幾人?!睂谑巷L光、人情戀戀不舍,總結六年聊城、冠氏的貧困生活,最后展望未來。趙天錫門下的文人有多少人能回到家鄉(xiāng)?元好問為自己能回家鄉(xiāng)而感到慶幸。從此,他正式踏上回鄉(xiāng)之路,開啟了晚年生活。